方休

方休,(1918-1968) 城建部給水排水設計院副院長。

基本信息


求學經歷

方休,1918年出生,原名方修,字仲年,曾用名劉斯達、王世林、方世林等,上海寶山區(縣)城廂人。少時在寶山(縣立)淞陽國小讀書,1927年隨父到天津生活,入私立扶輪國小、法漢中學(均為法語教會學校)。

1933年返上海,入震旦大學預科,後轉入上海民治新聞學院(即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35年底,方休積極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參加“上海學聯”、“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因積極投身“一二九運動”,方休在上海遭國民黨軍警搜捕,不得已逃往武漢,在武漢《壯報》做實習記者,繼續宣傳抗日。1936年底,因“思想左傾”在武漢被捕,後經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校長顧執中等人出面營救,被保釋出獄。

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1月,方休在皖南岩寺,經魯自誠、黃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參加新四軍,先後任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宣傳科長、(皖南)南嶺三區敵後工作組組長、服務團學習隊副隊長。

1939年,隨著日軍步步西進,皖南銅陵、繁昌等地的民眾自發組織起許多抗日武裝,其中較大的一支是由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共、後與黨失去聯繫的章嘯衡領導的“銅陵游擊大隊”。經新四軍政治部民運部曾如清等人聯絡,章嘯衡迅即表示“願意歸隊編入新四軍”。

此事被國民黨獲悉,竟無理指責新四軍“破壞兵役法”,下令解散該游擊大隊並要“法辦曾如清”。新四軍政委項英同志迫於國民黨壓力,遂將曾如清調回軍部,並將其秘密送往蘇南陳毅部隊迴避之。但三支隊領導譚震林據理力爭,認為在敵後的抗日游擊區不搞武裝的游擊隊不行,擴大部隊更沒有錯。

據此,1939年6月,譚震林任命方休為銅陵沙洲工作組長兼游擊大隊政治教導員,後又增派傅紹甫擔任該游擊大隊副大隊長,加派多名連排幹部,使其得以繼續擴充、發展。1940年10月,銅陵游擊大隊成建設制編入新四軍三支隊,方休亦返回,任新四軍三支隊政治部民運科長。

1941年1月皖南事變,方休隨軍部北移,不幸被俘。他先與戰友李鐵飛關押在同一監室,後二人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為由,說服一戴眼鏡的國民黨看守,尋機逃出。因方休堅持攙扶腿部負傷的李鐵飛一起行走,致二人又被川軍144師俘去。

在解送上饒集中營途中,方休再與戰友相約,在被押解至一路口時,相約大喊一聲,分頭逃跑。雖有戰友復被抓獲,但方休與戰友駱友諒成功逃脫。二人相伴,化裝乞食,輾轉月余,終返回江北新四軍七師十九旅駐地。經旅政治部審查,恢復組織關係。

此時,方休與其他許多脫險歸隊的同志一樣,迫切希望前往新四軍陳毅、李先念的老部隊,但七師政治委員曾希聖等同志找方休談話,指出:“你對皖南情況較熟悉,應留在條件更加艱苦的皖中、皖南地區”。稍後,方休被任命為七師十九旅政治部統戰科長,後又調師部調研室任調研科長,實際是在曾希聖同志處作秘書。

1942年初,方休再度被派往敵後,先後任中共“宣當”縣委書記、“宣當蕪”(今安徽宣城、當塗、蕪湖交界處)工委書記。在領導宣當蕪地區的抗日鬥爭中,方休依靠民眾,戰勝各種困難,建立、擴大了抗日武裝,積極為新四軍六師、七師輸送有生力量,為恢復宣當敵後抗日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5年1月,因其是知識分子兼有敵後武裝鬥爭經驗,蘇皖區黨委書記江渭清同志調派方休擔任蘇皖區黨委南京市特派員。到任後,方休即組織南京城內蘇皖區系統的地下黨員,進一步展開秘密鬥爭。

例如,根據上級指示,方休通知張傑、周蘭等地下黨員在江寧縣方山組成一個指揮中心,準備配合新四軍攻打南京(該計畫後被放棄);組織地下黨員姜秀英(又名石軒)、王嘉猷等,在南京城內散發傳單,廣泛調查日偽軍駐地、人數、武器、彈藥、堡壘等軍事情況送至根據地。

1945年9月,隨著日寇投降以及國民黨機關的逐步“還都”(從重慶搬回南京), 南京地下黨員王嘉謨幾次找到其他掩護職業,方休都未予批准。直至1946年3月,王嘉謨設法找到市政府“工務局”公務員這一掩護職業時,方休才予批准。此後,王嘉謨即利用這一職業為掩護,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機關中逐步建立起黨的秘密組織。

1945年10月,方休還領導了南京市的“反甄審”運動,這次運動以“國民政府先後撤至武漢、重慶,拋下的南京市民和學生並不都是‘偽市民’、‘偽學生’”為行動綱領,動員民眾特別是南京的大學生,堅決抵制國民黨藉口對市民和學生“全員甄審”,以趁機查處並懲治進步市民、進步學生的圖謀。

1945年12月,在“反甄審”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基礎上,方休又要求(南京)中央大學王嘉猷等一批中共秘密黨員、進步學生(未讀到大學四年級),積極報考上海復旦、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目的是:完成學業並避開南京國民黨特務機關的盯梢、追查,以保護黨的青年骨幹力量。方休也幾次明確指示,要求已上了黑名單、遭到國民黨特務緝捕的地下黨員厲恩虞等人,或轉往蘇北根據地,或暫避上海。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5月,華中局決定成立新一屆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統一領導南京幾條線的黨組織,陳修良任書記,劉峰為副書記,方休任市委委員兼城南區委書記。其時,方休把姜秀英同志的母親和自己的愛人唐淑芸(地下黨員)接來,在南京組成了一個家庭,繼續積極、穩妥地發展黨員,為南京地下黨的發展壯大做出了應有貢獻。

1948年1月,方休調中共上海局“外縣工作委員會”(書記張執一),任杭嘉湖工委書記。同年3月,“杭嘉湖”與“凇滬”工委合併,方休任淞滬杭嘉湖工委書記,其主要任務仍是組建游擊隊、策劃武裝鬥爭,準備迎接華野大軍過江。

1948年5月,方休因叛徒出賣,在上海市區被捕,因人證物證俱在,不得已承認了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但為保護我南京、上海地下黨組織,方休謊稱自己是從華東野戰軍剛剛派至江南,我南京、上海地下黨組織沒有因方休的被捕而遭受一絲一毫的損失。

方休第三次被捕判刑後,被關押在蘇州“陸軍監獄”。入獄後的方休擔任了監獄地下黨支部書記,領導獄中難友展開絕食等項鬥爭,繼續與敵展開周鏇。

1949年1月,李宗仁接替蔣介石上台“代總統”,並提出“國共和談”試圖阻止我軍過江,中共中央則針鋒相對提出“嚴懲戰犯、無條件釋放政治犯”等八項主張。渡江前夕的1949年4月,在中共上海局書記劉曉的直接領導和策劃下,方休被上海地下黨用金條“贖出”。面對嚴刑拷打和種種利誘,至出獄,方休始終拒絕填寫“自首書”。出獄後即被上海黨組織轉移至松江養病,並立即恢復了黨的組織關係。

全國解放後

上海解放後,1949年6月,方休任華東局政研室城市研究組副組長,同年9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私營企業組組長。1950年4月,華東軍政委員會和上海市軍管會聯合組成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委員會”,陳毅、黎玉等為常務委員。下設辦公室,方休為辦公室第一主任、陳乃昌為第二主任。

面對百廢待興、政策複雜的大上海種種房產問題,方休協助華東局、上海市領導辦理上海房管會一切日常事宜;組成檢查工作隊,檢查上海各機關、部隊、團體使用公共房屋情況情況;該辦公室還組成了“審查組”,審查應接管而未接管,應歸還而未歸還的房屋案件及一切房產糾紛案件,並組成研究組,研究外僑在滬房地產的保護事宜。

1950年11月,方休調任中共上海市委秘書處副處長,1951年11月,調任上海工具機廠黨委書記兼廠長。1953年,在華東工業部汪道涵同志支持下,方休在國有大企業中積極試驗黨政分開的“一長制”,並主動辭去了“黨委書記”一職,專心從事廠長工作。但不久,上海工具機廠的“一長制”試驗,即遭嚴厲批判,方休調任華東局財委第一基建處副處長。

1954年9月,方休調任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院長(該院我國最早成立的市政設計院之一,現名“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1956年,方休奉調進京,任城建部(後改建工部)給水排水設計院(第一)副院長。1958年反右運動後期,方休因為重用技術幹部和知識分子,又被錯定為“支持右派分子向党進攻”,在報經中央監察委員會批准後,建工部黨組決定給予方休“留黨察看二年,撤銷(一切)行政職務”的處分。1960年,方休恢復黨籍,1962年(降級)擔任建工部給水排水設計院技術室主任、建工部城建局城建處處長。

文革前夕的1965年,在建工部副部長汪少川的支持下,方休被派往建工部第七建築工程局(在甘肅),代表建工部參與了工人成建制改編為“基建工程兵”的試點工作,遺憾的是,基建工程兵的改編工作尚未結束,即遇到文化大革命爆發。1968年8月,方休因“叛徒”、“特務”等莫須有罪名,死在了甘肅造反派的批鬥會上。

1979年,報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核准,國家建委、國家建工總局、國家城建總局等單位,為方休1958、1968年的兩項冤案,同時平反。其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