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紋

斷紋

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鑑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乾;或用 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

古琴

古琴是在 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 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 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古琴發展至 唐代,形制特點和樂器功能都已經非常完備。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 假納音,直至 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

類別

大凡一張傳世老琴,往往有幾種形狀的斷紋相間,如龜背斷中雜以牛毛斷,偶爾還有梅花斷。或大蛇腹斷之間雜以小蛇腹、流水斷等等,故其琴面極為漂亮,深為琴家和收藏家所珍愛。一些傳世的唐琴,其斷紋之美妙佳麗,其漆色之溫潤雅致,宛似出自鬼斧神工。見到它的,無論好之者還是非好之者,沒有不愛慕的,皆不忍釋手。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聖遺音”琴為蛇腹斷間細牛毛斷,“飛泉”琴為蛇腹斷間冰裂斷紋。中國藝術研究院珍藏唐“枯木龍吟”琴為小蛇腹間冰紋斷,局部雜以牛毛斷,十分漂亮。湖南省博物館藏唐代“獨幽”琴則為蛇腹斷兼牛毛斷。山東省博物館藏唐代“寶襲”琴為小蛇腹斷兼流水斷。四川省博物館藏北宋“石澗敲冰”琴,為小 蛇腹紋間以龜背紋。

古琴的斷紋,作為古琴歲月之見證,其時間愈久,則斷紋愈多。一般清中期以後的琴,很少有斷紋出現。然而,鑑定古琴的年代,雖以斷紋為重,但也並不絕對。因為,斷紋的出現,和 氣候;髹漆工藝等均有關係。尤其是古琴的漆胎,一般來說,要是漆胎薄,比較容易起斷紋。瓦灰胎比較鬆脆,比鹿角霜胎和 八寶灰胎容易起斷紋。因此,假如一張傳世老琴是用純鹿角 霜胎,又比較厚的話,那么其琴體的斷紋就更顯珍貴了。反之,要是用比較薄的瓦灰胎,起斷紋後往往容易成片剝落,很難修理,故不為琴家所重。

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這是鑑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乾;或用 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實,斷紋真偽經仔細觀察區別還是很大的,真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而假斷紋經過冷熱催化或刀刻等過程,難免有失自然,出現破綻。古琴的銘刻,也是鑑定古琴真偽的重要依據。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則較難辨識。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者和用古木製琴時就刻上偽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資深的鑑定家還可以從歷代 帝王 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一個 朝代或某 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準之一,我們聽一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一張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斷紋,而按音彈奏時會出現“剎音”,影響聽覺,此時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輕易棄之。

收藏

收藏 古琴一般選擇乾燥牆壁垂掛,不宜長時間平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為樂器應經常彈奏為好,否則會使音色暗、澀,且會生蟲存蛀損壞古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