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新華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是一所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中國醫學數字教育項目示範基地學校。 學院於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2007年5月,東莞校區獲得批准。2015年2月,學院科技套用與創新中心的創客實驗室(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開源實驗室)成為國際Fab Lab的成員。 截至2018年5月,學院有廣州、東莞2個校區,總占地面積970859.46平方米,共有專任教師877人,外聘教師342人,在校生21551人;設有16個院系、開辦44個本科專業。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廣州校區和東莞校區校園風光 廣州校區和東莞校區校園風光

2005年5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經國家教育部(教發函〔2005〕68號)批准正式招生。9月,學院迎來首批學生,2005級724名學生報到註冊。

2007年5月,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函告中山大學,同意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在東莞市麻涌鎮選址辦學,征地1800畝。

2008年6月,經廣東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批准,東莞校區建設項目列入2008年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

2010年3月,學院印發《關於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見》,實施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2012年1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被批准為廣東省獨立學院新增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4個申報專業為廣東省獨立學院新增學士學位授予專業。

2013年5月,創辦新華講壇(學者、家長、學子、青年教師、企業家系列)。6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2011學年本科教學工作通過評估。

2014年9月,面向廣東省外10個省份招生,首次招收本科插班生。11月,首創獨立學院“新華逸仙班”順利開班;第一期“青馬100”學生骨幹培訓班正式開班。12月,學院在廣州承辦2014國際護理教育論壇。

2015年1月,建立粵高校首座“周有光先生學術展覽館”和首個“周有光學術研究中心”;中國國內首個“中國大學生產學研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揭牌。2月,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Fab Lab審核,學院科技套用與創新中心的創客實驗室(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開源實驗室)成為國際Fab Lab的成員。3月,學院成為中國國內獨立學院首個“中國醫學數字教育項目示範基地”學校。5月,當選中國教育信息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2015年11月20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舉行首屆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峰論壇,同日舉行十周年慶祝大會。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州校區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州校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7月,學院現設有17個院系、開辦44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醫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等8個學科門類。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中國語言文學系 漢語言文學
外國語學院 英語、商務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法學院 法學
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藝術設計學、服裝與服飾設計、網路與新媒體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市場行銷、電子商務、旅遊管理、物流管理
經濟與貿易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稅收學、經濟統計學、金融工程、投資學
會計學院 財務管理、會計學、審計學
信息科學學院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資源與城鄉規劃系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資訊管理系 信息資源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
公共管理學院 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係學、傳播學、社會工作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技術
護理學院 護理學
藥學院 藥學
康復醫學系 康復治療學
聽力與言語科學系 聽力與言語康復學
音樂系音樂學

教學建設

•教學模式

學院倡導啟發式、互動式、TBL、PBL等教學模式。推進學分制和主輔修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健康人格養成,結合珠三角區域產業升級和行業發展現狀,提高學生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強化實踐教學,注重職業能力培養。

•教學設施

截至2018年5月,學院共建有經管、文法、理工、醫藥和藝術五大實驗實訓平台,總計129間。擁有高級智慧型3G模擬人、分娩模擬人、急救模擬人等設備,引入了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微觀裝配實驗室(Fab Lab XH)。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5月,學院擁有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9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7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個。

項目類別項目名稱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電子商務、護理學、漢語言文學、會計學、藥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
省級特色專業聽力與言語康復學
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藥理學、財務管理、大學語文、護理學基礎、藥劑學、法理學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金融職業技能訓練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護理專業臨床實習基地
健明會計師事務所-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
南沙大酒店-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實踐教學基地
廣東省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藥學類實踐教學基地
廣州市天河區鳳凰街道辦事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
廣州諾特外語實踐教學基地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醫學類專業實踐教學示範基地
省級重點學科公共管理學科、醫學技術學科
省級重點培育學科公共管理學科、醫學技術學科

•教學成績

截至2015年7月,學院學生參加競賽獲得的獎勵有:用友杯全國總決賽團體一等獎,全國商科技能競賽一等獎(全國第三名),兩岸三地大學生會計與商業管理案例競賽冠軍,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會計與商業管理案例競賽大陸地區總決賽二等獎,第五屆“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JAVA組全國獲一等獎、三等獎,第六屆“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總決賽Java組“二等獎”,第八屆全國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大賽“Rigol杯”電子系統設計團體賽獲全國二等獎;廣東省“挑戰杯·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斬獲四銀四銅,省科技學術節榮獲一等獎、三等獎等,省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本科組一等獎,第九屆廣東大中專學生科技學術節之“第二屆預防醫學技能大賽”決賽獲衛生實踐技能競賽(非預防專業組)一等獎與三等獎,2015中國(廣東)大學生時裝周本科組銅獎及指定面料大賽最佳舞台效果獎,2015省健美操錦標賽四冠一亞;首屆東莞大學生科技創新節17項獎等百餘項獎項。

師資力量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截至2016年12月,學院有專任教師877人,外聘教師342人,其中專任教師具有高級職稱者占35.58%,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占77.99%。

截至2015年7月,學院聘請了一批在國際有重大學術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來院任職,其中首席教授7人,學科帶頭人10人,客座教授25人,講座教授2人,兼職教授11人。

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王秀嵐、陳家樹、袁持平

廣東省民辦教育優秀教師:許振剛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負責人
會計學專業教學團隊張麗拉、林源
藥理學課程教學團隊陳家樹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7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建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現代金融研究中心、財稅與會計研究中心、廣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醫學醫藥研究中心、科技套用與創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2015年2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有6個項目通過省教育廳組織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獲2014年省教育廳科研平台和項目立項。

2016年11月,學院陳萬靈教授的論文《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共贏性實證研究》獲“2016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一等獎。 10月,學院於洪彥教師申報的《廣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 中的發展進程研究》獲廣州市哲學社科"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專項課題立項; 學院郭進超教師申報的《“珠三角”電子產業集聚過程中的企業創新研究——基於Agent建模和仿真的方法》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一般項目、青年項目立項。 7月,獲得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青年基金、自籌經費項目立項3項。

2014年省教育廳科研平台和項目立項
項目名稱負責人項目類別
基於最佳協作頻譜接入的認知無線網路節能中繼技術研究萬智萍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自然科學類)
經濟實驗在法學課程中的運用研究葉秀特色創新項目(教育科研類)
微課在高校《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套用研究張衛佳特色創新項目(教育科研類)
創業者的基礎知識體系和風險判斷心理範式研究蔣福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類)
集群文化、社會網路與非正規小微企業成長動因研究陳文川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類)
廣東與東協經貿合作的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研究吳喜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類)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青年基金、自籌經費項目立項名單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負責人
IT企業成長戰略研究:技術能力與市場需求動態匹配自籌經費項目戴欣
高校教師社會網路與學習共同體的關係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郭佩文
基於“網際網路+”的商業集聚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演變過程與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武亮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1月,學院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128萬多冊,電子圖書46.5萬種(冊),占容量為2.16TB;年訂購中外文期刊704種,裝訂成冊的過刊近4萬冊。圖書館已建設了非書資源管理系統,共24TB的容量,用於隨書光碟、論文、特色資源的管理,自建視頻、音頻、課件等非書資源30410種,總計10.48TB。校園網共享母體學校中山大學中文電子期刊40325種;外文電子期刊43131種;中文電子圖書122.43萬冊;外文電子圖書46.06萬冊;光碟及網路資料庫300多種;多媒體光碟資源5.99萬片。擁有超星電子書、知識視界資料庫各類視頻資源試用方法、多媒體數字圖書館、聖才數字圖書館、銀符資料庫、中山大學圖書館共享資源等資料庫。

合作交流

•國際合作

截至2018年5月,學院與美國的索爾茲伯里大學、拿撒勒大學、舊金山大學、舊金山東華醫院、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加拿大的拉瓦爾大學、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英國的班戈大學、密德薩斯大學、朴次茅斯大學、卡迪夫城市大學、貝德福德大學,愛爾蘭的科克大學、科克理工大學,法國服裝設計學院,西班牙馬拉加大學以及香港公開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台灣的中山醫學大學、美和科技大學等建立合作,並根據不同高校特色採用不同合作模式,不斷加強對外教育合作,提高辦學水平。

•政學產研

截至2018年5月,學院與200多家政府機構、事業單位、企業等共建校外實踐基地,為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實驗、實踐、實訓的基地與平台。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 校徽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院徽沿用了中山大學校徽的圓型、鐘樓、海棠式洞窗、木棉花等基本元素。另一方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院徽則添加了一些象徵青春活力,顯現團結奮進的元素。原有中山大學校徽鐘樓兩側的茂盛樹形,也巧合併寓意山峰之形,同時也蘊藏著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師生一方面要保持母體學校精心育人和百年樹人的精神;又體現具有開拓創新和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氣的寓意,以體現傳承與創新。

圖形的中心,木棉花型之內,上方保留原有中山大學校徽的鐘樓圖形,中部配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建院之初的院門,並書院名“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八個字,院門下方八根大柱矗立,寓意學院注意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知識、素質、思維、能力、身心、技能的培養訓練,同時也襯托出門前的康莊大道,寓意學生的成長成才之路。

原有中山大學校徽木棉花型下方所書“1924”建校年份,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院徽中改為“2005”的建院年份,它表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作為中山大學在經歷八十周年的光輝歷程之後綻放出的新花。表明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師生將繼承中山先生遺志,傳承中山大學優良傳統,銳意進取,繼往開來,闊步前進,爭創輝煌。

•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

校歌 校歌

原詞:鄒魯,曲:陳洪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為國棟樑。

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精神文化

•校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由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作為中山大學申辦、教育部批准設立的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將秉承中山大學的歷史傳統和優良學風,遵循中山先生“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大學校訓。

校訓 校訓

首先,中山先生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者作為有機統一體給予新釋,他所指的“博學”是指學生要學習“古近中外的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乃至社會實踐,更值得重視的是,孫中山的“博學”而識,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遠大志向而又有廣大文化知識的人才。

其次,中山先生反對死讀書的方法,強調獨立思考。他告誡青年,學、問、思、辨的關鍵在於獨立思考,學科學、發展科學,首要在於要明白任何科學的創造發明,不是靠書本知識,而是由於科學家長期考察心得貢獻到人類的記錄。可見孫中山的問、思、辨,是指人的學習認識方法,把“觀察”和“判斷”這兩種近代科學思維方法運用到教學方法上,這也是創新的方法。

第三,中山先生把古代“篤行”發展為社會實踐。把造就振興中華置於自己肩上的人才學校,作為“好學校”: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為社會服務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其一,學校主要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學校教育的方向,孫中山強調為革命造就人才,我們今天應給予繼承和發展。其二,學校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中山先生強調學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學生造就成新的欺負人民的新貴,這表明樹立革命的人生觀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應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科學地發展學、問、思、辨和行的教育認識規律,中山先生強調在立大志的前提下發揮學、問、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證關係,表達了對教育認識規律的合理性。學校在堅持教育基本路線前提下必須堅持廣博的學識,獨立的思考,分辨正確與謬誤,批判抵制社會和國際的錯誤思潮,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

•大學精神

包容、開放、創新

校園活動

截至2015年7月,學院團委下設四大學生組織(學生會、學社聯、藝術團、記者站)和47個學生社團,開展系列主題新穎、緊跟時代的校園文化活動。

2014-2015年,舉辦40餘場“我為中大新華建言獻策,創先爭優踐行十八大精神”系列主題活動;30餘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開辦兩期“青馬工程”培訓班,評選向上向善好青年;十餘場“與信仰對話·飛Young中國夢”主題精品報告會;20餘項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主題團日活動;總計260多名學生黨員奔赴省內外基層開展寒假“大學生黨員訪萬家”活動;組織51支團隊開展“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368項志願服務活動,服務時數近16000小時;2014年至2015年組織參加校外活動80餘場,包括東莞合唱節、麻湧水鄉美食文化節、東莞城市樂跑賽 、中華龍舟賽、 草莓音樂節、2015東莞“MM”麻涌鎮微型馬拉松等。

新華講壇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新華講壇”於2013年5月創辦,由“學者講壇”、“家長講壇”、“學子講壇”、“青年教師講壇”、“企業家講壇”五個子系列構成。

學院以“新華講壇”為創新平台,探索建立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新機制。突破學院對外與地方政府、企業、高校之間,學院內部系部、學系之間的壁壘,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實現深度合作。

學院以“新華講壇”為創新途徑,提升大學文化“軟實力”,助推學院內涵式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術自由、開放包容、鼓勵創新、奮發進取的學術氛圍和開拓拼搏、團結合作、求真務實、寬容和諧的育人氛圍。

學院通過講壇,邀請專家、學者、政治家、企業家、文化名人、各類英模,以及優秀家長、優秀校友等,來到學校,為學生講文化、講思想、講人生、講社會、講自己,分享他們在做學問、社會實踐、就業創業、教與學等過程中的經歷和體會,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並對學生進行三早教育(早立志規劃,早接觸社會,早崗位實踐)、通識教育、勵志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學科融通教育。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部門職務姓名
董事會董事長劉榮海
副董事長王庭槐
董事劉美南、藍永金、林應河
黨政領導校長王庭槐
黨委書記周雲
副校長、黨委副書記藍永金
副校長楊衛華、李中生、廖振亮、許淑銳

歷任領導

職務姓名任期
院長張純祥2005.6-2007.7
院長陳偉林2008.2-2013.4
黨委書記劉美南2005.6-2016.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