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的審美訴求

新聞評論的審美訴求

《新聞評論的審美訴求》是一本宋立民編制,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宋立民,男,湛江師院新聞系主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新聞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承擔過聯合國教文組織下達的教學項目(中文趣味教學)、中國青年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史》)、國家九五重點圖書(《中華別稱類編》)等的編寫。參撰《中國新文學史》等專著十餘種,在《中國電視》、《中國廣播》、《文藝報》等報刊發表論文和譯文60餘篇,在《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幾十種報刊發表各種評論500餘篇。

圖書目錄

引言 新聞評論美學及其現代性要求

第一章 非常社論:淚流滿面的時代與激情

一、 背景的特殊性和濃厚的情感色彩

二、 臨近性——時間的特殊和事件的重大

三、 整體性——媒體自己的詩化的聲音

四、 深刻性——歷史厚度與人文關懷的統一

五、 開放性——響亮的爭議感和號召力

第二章 朝花夕拾 :“第一個臥底記者”的啟示

一、“舊聞評論”與新聞評論的轉換

二、“總把新桃換舊符”:從已有定評的“舊聞”中發掘“新聞”

三、“江湖有夢追往事”:從新近披露的“舊聞”中發現“新聞”

四、“細膩風光我獨知”:從司空見慣的“舊聞”中“發現”新聞

五、“不能忘卻的紀念”:從尚存溫熱的“舊聞”複習中強調“新聞”

第三章 同題作文:“肉味”和“水味”的道義含量

一、同題對比之中的大是大非

二、題在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

三、題在同一事件的不同時間

四、題在同一角度而不同人物

五、題在同一人物的不同表演

第四章 以小見大:從“風月”中發現“風雲”

一、評論與新聞事件距離的“有限拉開”

二、找到“引人入彀”的切入點

三、站穩“危言聳聽”的立足點

四、訓練敏感度和洞察力

五、保持“水到渠成”的邏輯聯繫

第五章 借雞下蛋:別人的酒杯與自己的塊壘

一、借雞下蛋:引用與轉述的美學

二、吃到一隻蒼蠅:當事者說

三、唱給雪山的歌:知情者說

四、常識是如何背棄的:檔案材料說

五、“絕對碰傷”:古今中外說

第六章 機智詭譎:智慧包容與邏輯狡黠

一、深刻而機智的“狡猾”筆法

二、命題的嘲弄和反諷

三、思路的多變和機警

四、行文的誇張與詭譎

五、結論的奇警與智慧

第七章 逆向思維:其實你不懂它的心

一、新聞評論的另一種邏輯走向

二、鋼鐵是怎樣沒煉成:挑戰“從來如此”

三、萬幸,劉利民“沒有授過銜”:構想“即便如此”

四、正是走狗的活寫真:咬住邏輯漏洞

五、我們“保護”環境?:試著倒過來想想

第八章 “透骨到底”:論時事何必留面子

一、魯迅風:論時事不留面子

二、“一針見血”的“揭短”

三、“請君入甕”的嘲諷

四、層層緊逼的遞進

五、理直氣壯的詰問

第九章 “顛撲不破”:歸謬的力量與技巧

一、“戰無不勝”的論辯魂靈

二、第一人稱現身說法

三、口語化的自我辯解

四、誇張色彩與反諷效果

第十章 “十全十補”:羅列的設計與必要

一、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評論形式

二、多事一議的集中性

三、一事多議的發散性

四、議論合一的直接性

五、添加增補的連續性

第十一章 異體講述:用詩把新聞再寫一遍

一、 語言轉換特色與政治文化背景

二、 仿古——國粹的現代演繹

三、 追星——流行歌詞的流變

四、 還童——兒歌小調的魅力

五、 入戲——詞曲解放的“混帳”

六、 創新——韻文的“新編”與“杜撰”

第十二章 現身說法:陳丹青出走我們都有責任

一、 個人經驗與新聞評論的結合

二、 提示型:南都“街談”的啟示

三、 自責型:我們都有責任

四、 佐證型:想起了佑安醫院

五、 問世型:孫志剛替我而死

六、 罵世型:新國粹的姿態

第十三章 立此存照:你究竟為何感動?

一、 照相:點評或無評的評論

二、 鏡頭組合:你究竟為何感動

三、 紀實特寫:大躍進倡議書

四、 連環漫畫:車文明與否

五、 圖片解說:立此存照

六、 親密合影:互相推舉的特寫

七、快速攝影:沒有不------

八、 真假拼接:訊息與 傳聞

第十四章 音畫時尚:亮麗藍領與“吉煙現象”

一、 評論:從平面拓展到音畫

二、 聲音的力量:“藍領”、“白領”同樣亮麗

三、 畫面的魅力:“吉煙現象”的鮮活再現

關於新聞評論的斷想——代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