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心理學

新聞心理學

新聞心理學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概述

新聞心理學屬於新聞學和心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它是研究新聞傳播者和新聞客群(也稱之為在新聞活動中的傳、受雙方或新聞活動認識主題)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研究的對象

新聞活動的活動主體和其中的現象、事件是新聞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其中包括

(1)人與事實(記者、客群與新聞事實之間)

(2)人與新聞(記者、編輯、客群與新聞之間)

(3)人與人(記者、編輯、採訪對象、客群之間)

任務

新聞心理學的既是一門理論的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套用學科。新聞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有三點:

(1)從理論上探討在新聞活動中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正確闡述、歷屆,準確地預測和有效地控制新聞工作者、採訪對象及新聞客群的心理活動。

(2)探索運用新聞心理學理論指導新聞時間活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新聞宣傳和社會效益,推動新聞改革,使新聞工作更好地承擔黨和國家的喉舌的重任,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

(3)新聞心理學的發展可以推動新聞學和心理學自身的深入發展。

研究方法

新聞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方法論又分為一般方法論和專門方法論。

新聞心理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原則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則

新聞心理學研究的專門方法論原則

(1)客觀性原則。堅持客觀性原則是指在新聞心理學的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準則又稱系統性原則,是指把新聞活動的傳、受雙方的各種心理活動視為一個整體結構進行研究,揭示新聞心理學發展的總體規律。

(3)發展性原則。人的心理活動不是靜態的,而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即使是比較穩的個性心理特徵,在長時間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也會或多或少地有所改變

(4)揚棄的原則。在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具體研究方法

(1)新聞心理學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於的是形研究而上學的思辨傳統,“基本上沒有系統收集和分析原始資料的要求,具有較多的隨意性、習慣性和自發性。”

(2)新聞心理學的定量(實證) 研究

(1)實驗法 (2)調查法 (3)內容分析

(3)新聞心理學質的研究

1、訪談和焦點團體訪談

2、觀察法

3、實物分析法

(4)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法

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法指的是根據具體的研究目的、研究內容才去相應的研究方法,甚至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也可以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關書籍

圖書信息1

作/譯者:張駿德劉海貴

新聞心理學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309019148 [十位:7309019148]

頁數:215 重約:0.193KG

定價:¥11.00

圖書1內容提要:

《新聞心理學》為“新聞學高級教程叢書”之一。《新聞心理學》是嘗試構建新聞心理學體系中的一本專著。就新聞採訪對象、記者、寫作、編排、客群等方面的心理學套用做了較為系統探討,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新聞心理學理論,觀點。

圖書1目錄:

修訂說明

前言

第一章 採訪對象心理

第一節 原始心理狀態

第二節 接受採訪的良好狀態

第三節 不要干擾採訪對象

第四節 採訪中的心理感應規律

第二章 記者心理

第一節 採訪準備與活動效應

第二節 創造訪問條件與活動效應

第三節 談話提問的技能

第四節 調查會的效應與主持技能

第五節 觀察的效應與技能

第六節 採訪記錄的技能

第七節 主題的選擇與深化

第三章 寫作心理

第一節 求真——博取信譽

第二節 求新——先睹為快

... [顯示全部]

文章節選:

第六節求深--解渴釋疑

要使讀者對新聞所反映的事物有清晰、深刻而又完整的認識,看了新聞覺得“解渴”,那么,記者就得順應讀者對事物的認識過程,表現出自己良好的思維品質,使新聞有一定深度。

要使新聞有深度,除了採訪承擔的義務以外,寫作中應著重抓住三點:

一、恰到好處地選用背景

所謂新聞背景,即指新聞事實發生的歷史條件和現實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的聯繫。新聞界有輕視背景材料的傾向,這是應當克服的。應該講,不使用背景材料,幾乎沒有什麼報導是全面、深刻的。特別是報紙新聞,要與廣播、電視新聞競爭、抗衡,..

圖書信息2

書名:新聞心理學

ISBN:750115374

作者:虞達文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定價:23

頁數:402

出版日期:2001-12-1

版次:1

開本:32開

包裝:平裝

圖書2簡介:

本書是“新聞新學科高級教材”之一。本書主要研究新聞傳者如何通過自身內省與客群心理溝通,互感互動,從而尋求發現、判斷、實現新聞價值和導向價值的共同規律。具體探討傳者如何認識、調控自已的個性心理特徵,掊養高格的情感境界、意志品質、注意品質、,鍛鍊思維能力。了解客群物質的、求知的、審美的、交往的信息需求。並通過第二信號系統的符號群,喚起客群的表象,誘發他們的再造聯想,促進他們的聯想,使新聞事實蘊含的價值因素得以轉化為社會影響和社會效果。

圖書2目錄:

為新聞科學的創新和拓寬奉獻新作

——序《新聞新學科高級教材》童兵

《新聞新學科高級教材》總序李元

上編 原理篇

第一章 新聞心理學學科基本原理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反映論是新聞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一、真實反映客觀是新聞的生命

二、反映論認識世界與接受實踐檢驗

三、“淡化”宣傳,不斷提高引導水平

第二節 構建我國新聞心理學的必要性

一、我國新聞呼喚新聞心理學

二、新聞心理學研究現狀與轉折點

第三節 新聞心理學與相關學科

一、新聞心理學學科的性質與歸屬

二、新聞心理學與相關分支學科

三、新聞心理學與相關心理學派

四、新聞心理學與新聞母體學科、相關學科及科學方法論

五、傳播心理學與新聞心理學

第四節 將新聞心理學研究從“解釋水平”提高到“特有水平”

一、探索新聞心理“特有現象”作為研究重點

二、新聞心理學學科理論構架

三、理論聯繫實際探索新聞心理“特有現象”

中編 傳者心理篇

第二章 新聞敏感是傳者最主要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

第一節 新聞敏感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一、新聞敏感發端於直覺

二、新聞敏感是邏輯思維的“簡縮”

三、新聞敏感貫穿於新聞傳播的始終

第二節 新聞敏感的特徵及與直覺的區別

一、明確的目的性

二、強烈的求新性

三、超前的預見性

四、高度的敏捷性

五、新聞敏感與直覺的區別

第三節 新聞敏感形成的準備期

一、新聞敏感與學識

二、新聞敏感與實踐

三、新聞敏感與思考

第四節 新聞敏感形成的醞釀——頓悟

一、顯意識與潛意識

二、新聞敏感形成的兩種模式

三、顯意識與潛意識的接軌

第三章 傳者個性心理特徵的調節

第一節 傳者性格的自我調控

一、傳者向型的調控

二、獨立型性格的培養

三、理智、意志型性格的鍛鍊

第二節 傳者對自身能力的駕馭

一、傳者能力類型差異及特徵

二、傳者的類型與思維能力類型

三、傳者思維能力類型的揚長“補”短

第三節 傳者氣質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的

一、氣質類型的直觀外顯性

二、氣質的先天性和穩定性

三、氣質積極因素、消極因素的自我調節

四、認識自身氣質與認識新聞人物氣質

第四章 傳者的情感與意志

第一節 傳者情感的境界

一、情感境界的內涵

二、認識與傳者的情感境界

三、情感境界、認識與新聞敏感

第二節 傳者的情感的兩極

一、情感的兩極性

二、傳者對情感兩極“度”的掌握

三、促進消極減力向積極增力轉化

四、傳者認識與促進人們情感兩極的轉化

第三節 意志的特徵及與情感的關係

一、意志、目的、理想、信念

二、意志與認識

三、意志、認識、情感情緒

四、意志的自由與不自由

第五章 傳者認識與注意心理

第一節 新聞傳者的無意注意

一、傳者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二、傳者無意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三、傳者的無意注意與個體傾向

第二節 傳者認識與有意注意

一、傳者的目的性與有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與新聞價值

三、有意注意與新聞價值的發現和提取

第三節 傳者認識與有意後注意

一、有意後注意與記者成才

二、傳者兩種注意、兩種興趣類型

三、用有意注意培育間接興趣

四、用間接興趣培養直接興趣

五、促進兩種注意、兩種興趣的相互轉化

第六章 新聞傳者的思維方式

第一節 傳者思維的求新性

一、發散思維與新聞的求新性

二、側向思維與新聞的求新性

三、逆向思維與新聞的求新性

第二節 傳者思維的系統性

一、系統思維的整體性與多維性

二、系統思維的動態性與關聯性

三、系統思維的有序性與預決性

第三節 傳者思維的靈活性

一、應變思維與靈活性

二、結構換元與靈活性

三、因素換元與靈活性

下編 客群心理篇

第七章 適應新聞客群的需要

第一節 客群物質需要與相關信息需求

一、生理的物質需要的緊迫感

二、“間接”的物質需要的重要性

三、客群物質需要的螺旋上升趨勢

四、正當欲求與畸形貪婪

第二節 客群求知需要與新聞的知新性

一、求知需要與好奇心

二、求知需要比例增加規律

三、求知需要的啟動、維持和導向

第三節 客群審美需要與新聞審美觀

一、美的屬性及其制約

二、外在美與內在美

三、內在美、外在美的主要矛盾方面

四、美的階級屬性與共同性

五、審美需要與美學價值的創造

第四節 客群交往需要與新聞媒體

一、求交往是人類三大特性之

二、人們求交往、求信息的迫切感

三、求交往與“感情接近”

四、求交往與“利害接近”

第八章 喚起客群的表象

第一節 新聞的細節描述與客群表象

一、語詞的選用與新聞的生動形象

二、動詞的使用與客群表象運動

三、調動客群的綜合表象

第二節 “間奏式”描述與客群的運動覺表象

一、“間奏式”描述與客群心理的“似動現象”

二、運動覺表象與客群的美感

三、外在的運動覺表象與內在的運動覺表象

第三節 “解釋性新聞”與客群的立體覺表象

一、“解釋性新聞”與認知心理學

二、格式塔心理學與圖形和背景

三、正確處理對象與背景關係,構成立體形象

四、利用表象整體性特點,構成立體表象

五、利用表象理解性,揭示更深層次問題

第九章 誘發客群的再造想像

第一節 新聞的“新”與客群再造想像

一、將客群的朝向反射引向新事物的特點

二、為客群提供構成新形象的必要素材

三、誘發客群再造想像與調動情感

第二節 “非事件性新聞”與客群再造想像

一、再造想像能對龐雜事物作出高度概括

二、“非事件性新聞”兩種概括的交叉使用

三、因果關係與客群再造想像

四、遵循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安排結構

第三節 傳者與客群再造想像的銜接

一、明確劃分再造現象與創造想像界限

二、傳者表象的數量、質量與再造想像

三、傳受雙方情感相通與再造想像

第十章 促進客群的聯想

第一節 連線時空相近事物,促進客群接近聯想

一、利用空間接近事物,促進客群聯想“

二、利用時間接近事物,促進客群聯想

三、利用時空交叉接近事物,促進客群聯想

第二節 通過比擬,促進客群相似聯想

一、相似聯想能使事物更鮮明可知

二、相似聯想能使客群認識遷升

三、相似聯想還能使人倍感親切

四、新聞運用相似聯想的特殊性

第三節 進行對比,促進客群對比聯想

一、對比特點相反的事物形成反差

二、聯想強度和空向興趣的利用

三、對比聯想與對比事物的可比性原則

第四節 理清因果從屬,促進客群關係聯想

一、重大新聞事件與由“果”及“因”

二、“積累興趣”與循“因”導“果”

三、因果交織與發散思維

四、因果關係明晰與顯“果”藏“因”

五、辯證對待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第十一章 客群逆反心理的形成與消除

第一節 發新聞的真實性與客群的逆反心理

一、病因之一:弄虛作假,憑空捏造

二、病因之二:以點代面,以偏概全

三、病因之三:“合理想像”,添枝加葉

四、客群逆反心理的組織轉化

第二節 新聞的可信性與客群逆反心理

一、傳播媒介的權威性與新聞的可信性

二、新聞表達的客觀性與新聞的可信性

三、情感的差距與新聞的可信性

第三節新聞采寫編與防止客群逆反心理

一、“淡化”宣傳,寓理於事,讓事實說話

二、敘事寄情,讓有形事物激發客群無形感情

三、將客群的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慾

四、“把關人”把關與客群反饋

本書主要術語(漢英對照)

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信息3

書名:新聞心理學概論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定價:26.00

ISBN 978-7-81085-980-6

版次:2007年7月第四版 2011年7月第五次印刷

出版時間:1993年6月

頁數:448頁

書本簡介:

本書欲在建立新聞心理學的體系上進行探索,試圖從巨觀上、理論上把握這門學科的整體框架而有意忽略細枝末節,故取名為《新聞心理學概論》。本書力圖融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知識與新聞學於一體,儘量涵蓋報刊、廣播、電視的新聞工作者和讀者聽眾、觀眾共同的心理活動的規律以及各自的特點,並注意吸取國內外一些研究成果,力求科學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相結合。

作者:劉京林

作者簡介:劉京林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講授“新聞心理學”“傳播心理學”“心理學基礎”等課程。主要著作《新聞心理學概論》、《大眾傳播心理學》、《劉京林自選集》;主編《新聞心理學論文集》、《傳播。媒介與心理》、《新聞心理學》、《新聞心理學原理》等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