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村[山西省汾西縣勍香鎮下轄村]

新安村位於山西省汾西縣勍香鎮,現有人口1070人,243戶,耕地1500餘畝,退耕還林830畝,核桃經濟林320畝,優質高產玉米種植業和交通運輸業是我村的支柱產業。全村秩序井然,民眾生活安康,村風文明健康。

基本信息

主要工作及成效

聯繫本村實際,抓住突破口,因地制宜,周密安排,分步實施,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基礎設施得到長足發展。投資50萬元,硬化了全村街巷主幹線,硬化面積8000餘平米,徹底改變了過去“睛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落後衛生狀況。投資35萬元,修建V型混凝土石砌排洪渠500米,徹底解決了村南山坡雨季淤泥污染村內環境的問題。這兩項工程的實施為有效改變村容村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依山就勢,因地制宜,投資5萬元新建街心公園1座,占地3000m。公園中心新建一座涼亭,栽植合歡、垂柳、山楂等景觀樹300餘株,新建草坪、花壇1000m,並配備了優質的健身器材,新建了標準燈光籃球場。為廣大村民提供了休閒、健身、娛樂的場所,為有效開展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投資3萬元維修了新安國小。建造垃圾池4處,確定專人每天對街道進行清掃,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根除了亂倒亂扔現象。對沿街各農戶的院牆進行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修建,使我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二)村莊綠化再上新台階。新安村居民依山建房,村莊周圍累計發展刺槐生態林830餘畝,發展核桃經濟林320畝。多年來,一直堅持“山頂綠色生態‘蓋帽’,山坡核桃園林‘環腰’,溝谷優質玉米‘填倉’的發展思路。全村森林覆蓋率達40%。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我們按照“村在林中、院在樹中、人在綠中”的綠化要求,科學規劃,見縫插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投資2萬元,栽植國槐、塔柏500餘株,對街道及村委會周圍進行了綠化;街心公園綠化樹種選擇當地品種,合理搭配,既減少了投資、管理成本,又取得了理想的景致。投資6萬元,在村莊四周沿等高線整成條帶,栽植側柏、塔柏等常綠樹種2500株,使綠化不留任何空檔,實現了喬、灌搭配,落葉常青結合,打造出了高效綠色屏障。

(三)公益設施基本配套。全村自來水、閉路、電話入戶率達100%,自來水源充足,配套有800米深井一眼;投資15萬元於2008年新建了村級辦公場所,徹底改善了村務辦公室條件;投資2萬元擴建了村級衛生所,切實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投資2萬元擴建了村級衛生所,切實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完成自然村東莊村實施了1.5公路沙粒路的修繕,完成了自來水入戶工程。完成了農村農村危房4戶,殘疾人危房改造1戶,改廚改廁21戶。

(四)教育村民依法辦事。全村謀求科學發展的和諧氛圍蔚然成風,五年來,全村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2008年度我村被汾西縣委評為“黨風廉政建設示範村”,2009年被縣委評為“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2010年度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村”。

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在新農村創建過程中,我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各自的任務,村兩委班子也有了詳細的分工,使得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心頭有壓力,正是有了大家的團結努力,才使得新農村建設有序順利開展。

(二)整合資源,統籌安排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特色農產品加工的支柱產業。在今後的五年,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2個,重點對新安玉米、新安金銀花、新安核桃等進行深加工,形成規模生產。創建千畝核桃經濟林園,金銀花種植園300畝。

(一)新安村目前村莊發展核桃經濟林320畝,栽植核桃戶受益最少受益2000元。五年後將發展到千畝核桃林,目標是人均一畝、戶均受益。

(二)發展金銀花種植300畝。改變村民傳統的種植觀念,發展新型種植產業。變靠天吃飯為問土地要效益。幫扶引導新安村民種植金銀花,力爭五年發展到300畝。相信不久,新安村將會鬱鬱蔥蔥。知識與土地合二為一,怎能不茁壯綠色的希冀,插一雙科技的翅膀,怎能不描繪出搖曳多姿的奇蹟。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使民眾增產增收,因地制宜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快富民強村的步伐。使人均收入達到1920元。

(三)廣泛參與,共建家園

村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當地民眾的積極性,才能使我們新農村建設有了不歇動力,民眾參與率達達100%,我村多次召開座談會,在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之後,積極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困難,使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以及生態文明村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把廣大村民引導到建設家園的人潮中。

工作打算

1、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爭取多方投資,大力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糧食產量;爭取在2010年完成村口牌樓改造工程。繼續加大力度,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提高產業經濟的科技含量。

2、建立健全村級社會治安體系網路,實行群防群治,確保一方平安,保障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不受干擾。

3、關愛弱勢群體,帶動廣大黨員、村組幹部想辦法添措施,為貧困戶、特困戶、貧困黨員幹部找準脫貧致富的突破口,實行村組幹部一對一幫扶;對貧困學生捐資助學,對考入大學的給予資助,鼓勵他們早日完成學業,報效社會。

4、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以新安村級活動中心、圖書室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健康向上的先進文化引導民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