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府

新天府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地勢形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來也指京師或天子的府庫。而“天府之國”多指在被稱為“天府”之地建立過政權或設為國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範圍較“天府”更大一些,如關中地區為周秦漢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為帝王都。中國歷史上曾有7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 ,1、關中地區(戰國至明代),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 3、華北北部(明清時期), 4、江淮以南地區(北宋時期), 5、太原附近(五代時期), 6、閩中(明代),7、盛京(清代)。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灣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


當期雜誌封面
當期雜誌封面

活動信息

主辦方:《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
歷時將近半年的“圈點新天府”評選活動,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先有20位資深專家組成的“新天府候選地推薦委員會”推出31個候選地,後有網路手機評選與全國百名專家學者對候選地進行打分。最後,是“新天府評選終審委員會”對排名居前的初選名單進行審核。

活動簡介

“天府”在人們的印象中,幾乎首先是四川,其次才是“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其實“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也用來形容京師或天子的府庫,並非四川的“專用名詞”。
中國歷史上曾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而進入21世紀,面對工業文明替代農業文明的大半江山,全球一體化的愈演愈烈,“天府”的概念是否應當轉變,以適應新的生活生產方式?代表新的發展觀念?
《中國國家地理》推陳出新,發起此次“圈點新天府”的評選活動,在此推出與百餘位專家研討後擬定的候選名單。雜誌社還邀請了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等自然、人文科學領域著名學者組成專家評審組,聘請專業調查公司對候選地居民的“幸福指數”進行實地調查。同時綜合網路票選數據,於2008年2月揭曉評選結果。藉此之機,我們想與您探討:歷史上曾經的天府之國是否依舊享有其“天府”的榮譽?又有哪些原本不具有“天府”稱謂的地方如今已競升為“新天府”?您心目中哪些地方可以戴上“新天府”的桂冠?新天府的標準還有哪些欠缺?

評選標準

《中國國家地理》組織的“圈點新天府”活動,是一次旗幟鮮明的生態選美,旨在倡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倡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和諧相處,呼籲發展的適度與可持續,呼籲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CNG特別設定了一份由4個權重不同的單項指標組成的評分表,作為此次評選的標準,圈點出新天府。即將由此誕生的新天府,可能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肯定是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居民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幸福感較高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貌上相對獨立、統一的區域。
以下是評選標準
1、環境狀況
項目分值: (0-40)
水體質量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主要河湖水體質量狀況,水質越好,得分越高
大氣質量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主要區域大氣質量狀況,空氣越清潔,得分越高
土壤生態
可供參考分項 0-5
考慮土壤生態保持狀況,土壤越清潔,得分越高
抗災能力
可供參考分項0-5
抗災能力越強,得分越高。如果災害頻頻發生,且危害大,則得分相應降低
生態餘量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生態系統結構合理性,可持續發展潛力越大,則得分越高
2、自然條件
項目分值(0-30)
土壤條件和水資源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土壤條件,以及河流、湖泊、海域等水體豐富程度
生物資源
可供參考分項 0-5
考慮生物多樣性、植被狀況
氣候條件
可供參考分項 0-5
考慮降水、氣溫、日照
物產情況
可供參考分項 0-10
按照農產品、礦產資源的豐富程度、優質程度等進行評分
3、發展狀況
項目分值:(0-20)
經濟基礎
可供參考分項 0-15
不是GDP越高得分越高,而需綜合地評估當地的經濟發展是否適度、合理:一方面能夠使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另一方面考慮其發展是否利用並倚靠了當地資源優勢、並在農副產品等方面對國民生活貢獻較大。
人口密度
可供參考分項 0-5
體現天府的人口“承載”能力,人口密度適度,則得分高。人口過於稠密或過於稀少,則相應得分低。
4,人文環境
項目分值:(0-10)
地域文化
可供參考分項 0-5
文化底蘊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越鮮明,則得分越高。
知名度和美譽度
可供參考分項 0-5
對外界的吸引力越大,則得分越高。

雜誌報導

2008年1月、2月,《中國國家地理》就此話題推出兩期“新天府”特輯,上輯著重於“新天府”概念、標準的探討,詳細剖析、比較條件相若的候選地,展示“評選新天府”話題提出後,各路專家、各方學者爭論最多的焦點;下輯則公布評選結果。

評選結果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灣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終審委員會的各位專家對這些地方的評語,多集中於富饒、生態良好、居民安居樂業等幾個方面,充分體現了《中國國家地理》此次評選所倡導的,人類與自然、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要和諧相處;發展要適度與可持續,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動爭議

“新天府”評選活動自開展以來,各種質疑和抵制的聲音就不斷湧現,而且把矛頭直接對準了主辦方。“作為一個成都人,我們接受不了!”許多成都網友堅決要求成都“退出新天府評選”。
儘管主辦方《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多次強調,“天府”的本意是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評選“新天府”,只是為了讓人們共同探討進入21世紀,“天府”的概念是否應當轉變,以適應新的生活生產方式,並一再聲明中國歷史上曾有7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活動並不是針對成都一個城市進行的“P K 秀”,然而仍避免不了一場來自網際網路的“口誅筆伐”。

活動反思

 “老天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面對愈演愈烈的爭議和質疑,《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輯單之薔連稱“想不到”。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表示,評選“新天府”的活動源自雜誌社長期以來的一個“圈點中國”的系列報導,“當時的想法是,尋找中國目前的富饒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富饒地區”的特性正好切合了“天府”的意思,“評選‘新天府’,就是想找到更多具有‘天府’特性的地方,讓人們知道中國富庶的地方到底在哪裡?”
在“新天府”的評選中,自然、發展狀況以及人文環境成為最重要的指標。其中僅生態環境一項,就在整個評分中占了40%。對此單之薔表示,他們早已認識到許多城市目前都存在的一種現狀,在G D P 上升的同時,城市所付出的代價,甚至市民的生活環境都受到了威脅。單之薔這樣闡述被外界簡稱為“生態選美”的此次活動的意義———旨在倡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倡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和諧相處,呼籲發展的適度與可持續,呼籲健康的生活方式。
既然有候選,自然有當選和落選之別。單之薔表示,相關專家曾對多個“老天府”進行了調查,結果並不樂觀,以前被譽為富饒之地的關中平原、太湖流域等,近年來污染事件頻現,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原來被青山綠水包圍的村莊,現在已經成了乾涸荒蕪的地方。“成都平原雖有秦嶺等山脈的阻擋情況相對較好,但作為‘天府之國’命脈的岷江,水污染問題也一直存在。”
單之薔介紹說,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如今都是成都平原的競爭對手,“雖然沒有‘天府’的歷史,但更具有天府的內涵———環境質量好,生活質量高。當然,淘汰並不是目的,主要還是想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愛護好我們的城市和環境。”
單之薔還解釋說,此次組織的“新天府”評選,屬於以民間公眾形式展開的評選,活動分專家和網路評選兩條線進行,參與評選的專家,一半以上去過候選的31個地方,另有1/4至少考察過15個以上的地方,最具發言權。
不能躺在“天府”上吃老本
在為期一周的採訪中記者發現,當初極力反對“新天府”評選的專家網友們,措辭由激烈轉而緩和,人們對“新天府”的評選態度逐漸變得理智。
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鬍光偉希望成都人坦然面對,“天府之國的定義早已存在於很多人的心中,這個歷史傳承、約定俗成的頭銜並不會因一次評選活動而發生改變。”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譚繼和先生的言論更引起了眾多人沉思———“我們不能躺在天府之地吃老本,如何賦予天府新的時代內涵,才是當務之急。”
“新天府風波”,或許正好給成都一個反思的理由,思考評選可能帶來的契機,怎樣做,才能讓成都既擁有“老天府”稟賦,又賦予“新天府”內涵。
就像單之薔說的那樣:“既然成都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有2000多年特有的歷史人文底蘊,說明‘天府之國’招牌極具含金量,如果成都能在此次評選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肯定是件好事。對成都的當選,成都人應該抱有十足的信心。反對評選和口誅筆伐,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網友言論

●一提到天府,大家就會聯想起四川成都,在不知不覺中,天府已經成了四川成都的代名詞。
●希望由此誕生的新天府,是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居民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幸福感較高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貌上相對獨立、統一的區域。
●成都自古就享有天府之國稱謂,幾千年來已經沉澱在歷史文化之中,已是蜀地文化風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今頓改,實在很不合理。就如同江南是魚米之鄉一樣,這個稱呼是中華民族遺留下來的文化符號。
●一個地區的稱號是動態的,發展的。為何不能改變一下?
●一個最通俗的比喻,成都被喻為“天府之國”,具有不可替代性,就相當某個現代女子即使生得貌美如花,傾城傾國,但我們不能說她就是“西施”,而只能稱其為“美女”。

相關拓展

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


中國歷史上曾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地勢形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來也指京師或天子的府庫。而“天府之國”多指在被稱為“天府”之地建立過政權或設為國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範圍較“天府”更大一些,如關中地區為周秦漢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為帝王都。中國歷史上曾有7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
1、關中地區(戰國至明代):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列傳》中講,公元前338年,蘇秦遊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這是文獻中關於“天府”之地的最早記載。關中被正式稱為“天府之國”,始於秦漢之際的張良。《漢書》卷四○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從先秦到元明時期,關中地區都曾被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清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稱作“天府之國”了。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諸葛亮在隆中對策時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陳拾遺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國,金城鐵冶,而俗以財雄。”雖然成都平原成為“天府”或“天府之國”都比關中要晚,但自從都江堰修成以後,此地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五代以後,關中地區元氣大傷,成都平原後來居上。明清時期,湖廣地區的不少百姓遷到成都平原,改變了四川地廣人稀的狀況,對發展當地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天府之國”的美譽一直流傳至今。
3、華北北部(明清時期):華北北部的燕京一帶雖在戰國後期亦被稱為“天府”,但秦漢以來並沒有人這樣講,直到明清時期建都北京,才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譽。《大明一統志》卷一:“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
4、江淮以南地區(北宋時期):其範圍略如“江南”。《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孫安撫書》:“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國。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聖,非一朝一夕而得……。”
5、太原附近(五代時期)。《冊府元龜》卷四百六十一:“唐邕天保……十年從幸晉陽,除兼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帝嘗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湯池,天府之國。’帝曰:‘我謂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見重如此。”
6、閩中(明代)。閩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帶。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原序》:“禹奠山川,魚鱉鹹若;周登俎豆,魴鱧是珍。……閩故神仙奧區,天府之國也,並海而東,與浙通波,遵海而南,與廣接壤。”
7、盛京(清代)。盛京即瀋陽《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九《國俗·物產·御製盛京土產雜詠十二首》:“盛京山川渾厚,土壤沃衍。蓋扶輿旁薄,鬱積之氣所鍾,洵乎天府之國,而佑我國家億萬年靈長之王業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