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聯療法

第四聯:口服抗疤痕藥物,調節體質,治療疤痕不復發。 疤痕疙瘩,中醫稱為蟹足腫或巨痕症,是纖維瘤的一種。 4、口服抗疤痕藥物,調理體質,避免疤痕復發

新四聯療法

新四聯療法,是一項針對痕治療的最新研發技術。針對增生性疤痕、攣縮性疤痕、疤痕疙瘩治療的非手術綜合療法。最先由深圳廣濟醫院疤痕專科主任劉純源提出並研發成功。劉純源,知名的疤痕專家,從業二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實踐基礎。在廣濟醫院疤痕診療中心提供的技術基礎上,研發出來新四聯療法,解決了疤痕體質疤痕疙瘩醫學難題。

第一聯:通過脈衝軟鐳射治療,調整疤痕局部病理組織的異常生物電現象,增進藥物吸收,軟化疤痕組織。
第二聯:同時外用抗疤痕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第三聯:疤痕內用藥物,通過祛疤組合劑直接作用於疤痕組織,促使疤痕組織分解、吸收;
第四聯:口服抗疤痕藥物,調節體質,治療疤痕不復發。

理論體系

疤痕病理特點

增生性疤痕多發於損傷深度僅及真皮的創傷。增生性疤痕與正常疤痕的病理組織差別僅在於疤痕深部膠原纖維的增厚,表現為排列不規則,或呈波瀾形,或纏繞成繩索狀。增生性疤痕多發生於深度燒傷的創面癒合後。在Ⅲ度燒傷創面植皮後在皮片四周縫合處也常見網狀增殖性疤痕。另外,最常見的是任何切口經縫合後的切口疤痕也屬於這一種。增生瘢痕表現為突出表面,外形不規則,高低不平,潮紅充血,質實韌。有灼痛及瘙癢感。早期局部腫脹變硬充血,其組織結構為表層是一層萎縮的上皮細胞所蓋,中層為血管擴張,並有炎性細胞浸潤,底層為較少的膠原纖維和大量的結締組織增生。這種疤痕高出皮膚表面,早期局部增厚變硬,毛細血管充血呈現紅色或暗紅色。該疤痕基底部一般不與深組織粘連,可以推動,且收縮性較小,多數不會產生嚴重功能障礙,但在面部及暴露部位多影響美容,因此也常有治療的必要。
攣縮性瘢痕是以其引起的功能障礙特徵命名的疤痕。多見於深度燒傷癒合後,由於疤痕收縮,常導致外形改變和功能障礙,長期的疤痕攣縮可影響骨骼、肌肉、血管、神經等組織的發育,應及早處理。臨床上常見的因疤痕攣縮造成的畸形有瞼外翻、唇外翻、頦胸粘連、手部疤痕攣縮畸形及各關節的屈側或伸側攣縮畸形等。其中在關節屈面的條索狀疤痕攣縮,如經較長時間,攣縮疤痕兩側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可以逐漸伸長,成為蹼狀的疤痕攣縮,稱蹼狀攣縮疤痕。此種蹼狀疤痕較大者常見於頸前側、腋窩、肘窩、踝關節等處,較小者可見於內眥角、外眥角、鼻唇溝、口角、指蹼等部位,部分在體表孔道的開口處呈環狀出現,造成其口徑狹窄,影響正常功能。疤痕手術中,攣縮性疤痕修復難度較高,這種疤痕不僅造成外形缺陷,還可由於疤痕攣縮而導致功能障礙和畸形,因此松解攣縮是攣縮性疤痕手術的關鍵。
疤痕疙瘩,中醫稱為蟹足腫或巨痕症,是纖維瘤的一種。此病與體質有關,是由纖維結締組織過度增生的產物,凡屬疤痕體質者表皮若受到損傷,如創傷、蚊蟲叮咬等就有很大可能形成疤痕疙瘩。疤痕疙瘩凸出皮膚表面呈瘤狀增生,表面光滑,色紅而發亮,常發現有擴張的毛細血管向外延伸。皮膚損壞至邊緣向外伸出,蟹腳形變,感到奇癢或有刺痛灼熱感。由於疼痛感敏銳,可能系神經末梢傳導敏感或微神經瘤的形成,甚至衣服等輕輕觸及即感疼痛。疤痕疙瘩好發於胸、肩、頸、背與耳廓。男女均可發生。

療法特點

增生性疤痕、攣縮性疤痕、疤痕疙瘩從病理上說均為疤痕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引起的,導致過度增生的原因有外在刺激和患者本身真皮層的纖維母細胞太過活躍。新四聯療法中西結合,標本兼治。通過儀器治療加外用藥物。先松解軟化疤痕結締組織,使疤痕組織萎縮退化、平復,然後淡化色素。最終達到皮膚平整光滑,與正常皮膚顏色接近的效果。同時通過內服中藥調理體質,達到預防復發的目的。治療方法簡單,無痛苦、無副作用,無須住院,隨治隨走,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療法形式

1、脈衝軟鐳射治療,松解軟化疤痕組織
2、疤痕內用藥,使疤痕組織萎縮退化
3、外用抗疤痕藥物,淡化色素
4、口服抗疤痕藥物,調理體質,避免疤痕復發
單次治療15-30分鐘,根據疤痕和患者體質情況決定治療次數。一般1-6個月可治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