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不列顛島

新不列顛島

新不列顛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屬島,西南太平洋俾斯麥群島中最大島。東北-西南狹長,長約480公里,寬約80公里,面積3.7萬平方公里。人口22.2萬(1980)。地形崎嶇多山,有多處活火山,最高峰烏拉萬峰,海拔2,300米。海岸曲折,多良港。氣候濕熱。1884年淪為德國屬地。1944年為澳大利亞託管地紐幾內亞的一部分。現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屬島。盛產椰子、可可、咖啡、木材等。輸出以椰乾為主。主要城市拉包爾。

基本信息

概述

(圖)新不列顛島新不列顛島

新不列顛島(New Britain),太平洋西南面俾斯麥群島的最大島嶼,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位於紐幾內亞東大陸休恩半島(Huon)東88公里(55哩)處。長600公里(370哩),最寬處80公里(50哩),面積近36,500平方公里(14,100平方哩),海岸線長1,600公里(1,000哩),被暗礁所環繞。島呈新月形。沿岸平原狹窄,中部地勢崎嶇,有懷特曼(Whiteman)、納卡奈(Nakanai)和拜寧(Baining)等山嶺,有幾座山峰高2,100公尺(7,000呎)以上。
島上有3個活動火山區︰1.西盡頭;2.瀕奧彭(Open)和金貝(Kimbe)灣的北部沿海;3.東北部靠近拉包爾(Rabaul)的加澤爾(Gazelle)半島,這裡的馬圖皮(Matupi)和伏爾甘(Vulcan)火山錐對島上這個最大的居民點城鎮造成經常性的威脅。1937年的噴發使263人喪生。屬赤道性氣候。

歷史變遷

1616年荷蘭航海家馬伊雷(Jakob Le Maire)看到該島,認為是包括紐幾內亞和新愛爾蘭的大陸塊的一部分。他的理論被一位英國人丹皮爾(William Dampier)所否定(1699∼1700),這位英國人命名了這個島。另有加特利(Philip Carteret)於1767年發現聖喬治海峽(東)。該島以新波美拉尼亞(Neu-Pommern〔New Pomerania〕)的名稱於1884年成為德國保護領地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交由澳大利亞監管,1942年被日軍占領,1945年收回。隨後形成聯合國紐幾內亞託管地的一部分,由澳大利亞監管。1975年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時成為該國的一部分。

資源人口

島上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是東北部的加澤爾半島,這裡地處富庶的沿海平原,盛產椰乾和可可,既在營業性農場也在小塊土地上種植,通過拉包爾、科科波(Kokopo)和凱拉瓦特(Keravat)出售。這種農作物以及油椰在沿岸的其他地方也種植,並從西北部的塔拉塞亞(Talasea)等小海港往外運送。當地各合作團體的成功是這種發展的特點。還有其他各種農作物則在村莊裡種植供當地消費。內地農區實行輪作制,輪作期較長。其他資源有木材、銅、黃金、鐵和煤。人口(包括鄰近小島)約263,500 (1989)。

主要景點

(圖)新不列顛島新不列顛島 地下河洞穴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外海的新不列顛島上,在雨林之下的地層深處,翻騰的湍流從廣大的信道中奔涌而過。探險隊冒險深入這些堪稱地球上最大、最偏遠的地下河洞穴,發現了令人屏息的壯觀瀑布與洞室。

白沫飛濺的激流在地面上已夠讓人生畏,倘若河水灌進不見天日的地下石灰岩信道中去,那聲勢才叫駭人。

巴布亞紐幾內亞外海的新不列顛島上,在雨林之下的地層深處,翻騰的湍流從廣大的信道中奔涌而過。這些信道堪稱地球上最大、最偏遠的地下河洞穴,要來到這個地方,探險者必須先下到巨大的滲穴中(此地年降雨量估計有5.5公尺,可溶性岩石受到雨水徑流侵蝕,坍塌而成的落水洞就叫滲穴)。從空中俯看,滲穴狀似隕石坑,就好象很久以前有隕石群撞擊過這片雨林一般。

來自英國的洞穴探險家大衛·吉爾表示:“親眼看到滲穴時,你會覺得很恐怖:危險的坑洞底下就只有白浪滔滔。”

吉爾的職業是電機工程師,他無師自通,進入英格蘭中部德貝郡潮濕陰冷的壺洞與廢棄鉛礦坑中探險。22年前,他帶領一支隊伍來到新不列顛島那卡耐山脈里的納雷滲穴,那是他第一次目睹地下河洞穴驚心動魄的美。

2006年1月,吉爾與11位來自英國、法國和美國的探險家一道返回那卡耐山脈,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探險歷程。此行是為了下到島上最大的滲穴之一:800公尺寬、呈碗狀的奧拉滲穴。探險隊的目標是深入奧拉底部的洞穴,勘測其中宏偉的洞室,並順著河流在信道里前行;如果可以的話,就直走到盡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