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亭記

該文選自《巢經巢文集》卷三。鄭珍對母親至孝,寫有多篇文章懷念母親。此文追憶他與母親在斗亭共同度過的三年時光,描寫生活瑣事,充滿天倫樂趣。結尾的歌則表達了作者外出時對多病的母親的掛念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斗亭記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鄭珍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地,舊圃也。余居竹溪之十二年,始化蔬為花木,其前割田三之一為方池,源於檐,而冬夏常不涸。因種夫容其中[2],緣以綠節[3],遂為外屏。其中多鮒魚,可玩可餌。手植柳四五株,蔭之上,列雜樹,四時皆有花,而亭適當棗下。大人嗜釣[4],非深冬,常在溪。太孺人善病而好勞[5],不可拂。每日暄夕佳,攜妻若妹若小兒女[6],奉孺人坐亭上。或據樹後誦書、詠詩,思昔賢隨遇守分之遺風;或偕兒女粘飛蟲、呼螻蟻,觀其君臣勞逸部勒[7];或學鵲楂楂鳴[8]、役挼花、驚潛魚,為種種兒戲。孺人雖笑罵之,而紡磚絮櫼未嘗一輟手[9]。夏荷秋蘭梅萱冬春,蓋三年於此矣。

鹹曰:“亭無名,何因以斗謚之[10]。”或問故。為之歌曰:“斗兮斗兮不余乎,期亭之存兮系余懷。亭不存兮余之悲,而余惟亭之存兮?斗兮斗兮。”歌終,鹹不能復問名亭之故,竟無知者。

作品注釋

[1]斗亭:作者有《雙棗樹》詩說:“幾年亭破草荒蕪,舊為阿孃拜斗處。”應是斗亭命名的由來。拜斗,為道家禮拜北斗星的儀式。

[2]夫容:即芙蓉。

[3]綠節:菰的別稱。

[4]大人:作者父親。

[5]太孺人:尊稱母親。善病:多病。

[6]若:同。

[7]部勒:部署、約束。

[8]楂:即“喳”。

[9]紡磚:鎮定紡車的磚頭。絮櫼(jiān):似為紡車上的小部件。

[10]謚:稱。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巢經巢文集》卷三。鄭珍對母親至孝,寫有多篇文章懷念母親。此文追憶他與母親在斗亭共同度過的三年時光,描寫生活瑣事,充滿天倫樂趣。結尾的歌則表達了作者外出時對多病的母親的掛念之情。

作者簡介

鄭珍(1806—1864),字子尹,晚號柴翁,貴州遵義人。近代經學家、古文家、詩人。早年研究經學、國小,公元1837年(道光十七年)中舉人,官荔波縣訓導。後屢次入京應進士試不中。晚年絕意於仕途,歸故里,從事著述。他主要以詩歌著稱當時,並為後來“同光體”作者所宗尚;也擅長古文,黎庶昌選其《梅峐記》等七篇入《續古文辭類纂》,可見其在後期桐城派古文家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他的著作收入1940年趙愷編《巢經巢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