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紋鳥

斑紋鳥

斑紋鳥全長約100mm,雌雄鳥同色。上體褐色,羽軸白色而形成縱紋,喉紅褐色,腰、尾覆羽灰褐色,並具淺棕色羽端。下體淡棕白色,胸及兩肋布滿褐色鱗狀斑,有的亞種鱗狀斑模糊。分布在長江以南以四川、雲南、海南、台灣。國外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地區。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斑紋鳥斑紋鳥
斑紋鳥雄鳥體長15~18厘米,體重23~39克。它的形態和羽色與八色鶇類有所不同。虹膜為暗褐色;嘴扁闊,呈亮藍色,嘴峰、下嘴脊部和嘴緣較淺淡;嘴基部及眼周皮膚橙色或綠;跗跖藍綠色、爪藍色。前額為淡藍灰色,額基部近白色;頭頂至頸及臉部為灰棕色;眼先為絲絨黑色,並且與寬闊的黑色眉紋相連,伸達後枕兩側;上背及肩羽為菸灰色,稍沾藍色和銹色;下背為灰棕紅色,腰部及尾上覆羽轉為深棕栗紅色。兩翅的翼緣白色,翼角羽緣綴淺灰藍色,覆羽和羽端均為亮黑色,翅膀表面具有顯著的亮藍色和白色翼鏡。尾羽黑色,中央兩對純黑,第三對內 近端部多少沾一些白色,其餘尾羽均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呈凸尾型。下體為淡銀灰白色,腹部中央較淺淡,有的微染葡萄紅色;尾下覆羽純白。雌鳥通體羽色與雄鳥相似,唯有頸側至上胸部各羽具亮銀白色端斑,形成項圈狀。

棲息環境

斑紋鳥屬熱帶森林鳥類之一,在雲南棲息于海拔90~1400米熱帶、亞熱帶地區平壩和丘陵各種類型的樹林中,林緣、溪流邊的灌叢和小樹上,田壩區的榕樹和村寨邊的小樹上,亦見於竹林等。大多結成數隻至十數隻的小群靜靜地棲息,主要在樹冠下活動,邊叫邊跳,甚為活躍。鳴聲似“唧-唧-唧……”,低柔而富於音韻。它是雜食性的鳥類,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果實、漿果、種子、其他植物性食物和一些小動物,其中有甲蟲、蝽蟓,蜘蛛,小螺、蝗蟲、蟓甲、金龜甲、葉甲和天牛等。
斑紋鳥主要以昆蟲為食,棲息於熱帶森林、溪邊灌叢或村寨附近的樹叢中。常結為10餘只的小群,在樹上活動、覓食或靜棲枝上,如彩圖所示,成對相偎相依。繁殖期多在水面上方矮樹及灌叢營巢。生性緩慢,不甚畏人,反應遲鈍,飛行滯緩。

生活習性

斑紋鳥斑紋鳥
棲息於平壩、山區、耕地旁及灌叢,也見於環境開闊的草地。成對或集體小群活動。以各種農作物為食。
稀有留鳥。雌、雄鳥外形稍有差別,雌鳥胸部有一條銀白色細環。常結小群在熱帶森林的林冠層活動。個體間相互聯繫時發出“滴、滴”的柔和叫聲。有很強的團隊精神,一鳥被網捕獲,其餘的鳥會在附近徘徊盤鏇,企圖搭救同伴,結果往往是整群鳥都被捕捉。

分布範圍

銀胸絲冠鳥在國外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及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加里曼丹、蘇門答臘等地區,在我國分布於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生長繁殖

斑紋鳥營巢於矮樹或灌叢間,巢由雜草、嫩枝、細莖等組成,內墊更細的雜草、竹葉及樹葉等。每窩產卵4~5枚,卵近白色,疏雜以紅褐色斑點,鈍端尤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