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凌霄塔

文筆凌霄塔

明天啟元年(1621年),在偏關城東山巔,建了一座七級的塔。崇禎八年(1635年)加高四級,共十一級。塔高35米,塔底周長29米。塔為磚石結構八角雁塔,上書“文筆凌霄”四字,故稱“文筆塔”。進入21世紀,偏關縣委縣政府以文毛塔為核心,規劃和修建了文毛塔公園,為古老的文筆塔增添了現代氣息。文筆塔公園位於偏關縣城東山之巔,它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氣勢恢宏,別出心裁,由“文星肯登”、“文筆凌霄”、“同樂園”三大主體景觀組成,總占地面積460畝,為偏關縣城市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文筆凌霄塔簡介

文筆塔,又稱“文筆凌霄塔”。位於偏關縣城城東山巔,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層磚石結構八

角雁塔。崇禎八年(1635年)加高四層,共十一層,上書“文筆凌霄”字樣。塔高35米,塔底周長29米。清代鹹豐七年(1857年)文筆凌霄塔因風雨侵蝕十分頹廢,有一叫張生的人按“維時缺者補之,廢者修之”的原則將塔維修一新。塔內上至三層後仰望塔的頂部,那紅黑相襯的太極八卦圖映入眼帘;讓我們感覺到偏關作為古代烽火連連的古戰場,老百姓是多么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啊!建塔時一定有一種特有的企盼和內涵滲透在塔內。隨著建造年代的久遠和歷史文化的沉積,文筆塔披上了一層古老而文明,簡樸又神奇的面紗。

傳說

文筆凌霄塔形成的奇特景觀祖祖輩輩們說法有二。一是講每年春分、秋風時節,太陽從東方一出來,塔影便映到關城西山上的“虎頭墩”。隨著太陽一點一點的升高,塔影又漸漸移向縣城西關河。偏關縣城附近因地下埋藏煤炭,在

河水的沖涮下地表煤層向外暴露且滲入河水中;被煤層映黑的關河仿佛一池濃墨。塔影映入關河,極象一支如椽大筆飽蘸濃墨。隨後,在太陽繼續升起的運動下塔影又漸漸映向關城。這樣,“虎頭墩”向征著筆架,關河向征著墨池,偏關城向征著硯瓦。二是說在每年的夏至時節這天清早,太陽一出山,文筆凌霄塔的塔尖會被照映到關河一支流水域裡,稱之為“洗筆”。到冬至時節這天清晨,隨著太陽的出山塔影又會被映入到偏關縣城古樓上,稱之為“蘸硯”。 二者在當地老百姓中眾說紛紜;我曾多次查書考究,其說法不一;又因現代化建築的興建,某些地理概貌也隨之更變,不能將奇特景觀得以應證。但時間不管是春分、秋風還是夏至、冬至,“文筆凌霄”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既然成為偏關古八景之一那肯定有它蘊含的哲理。

新時代

二十一世紀之初,為了提高縣城品位;偏關縣委、縣政府又以文筆塔為核心,開始修建文筆塔公園。就是拉大園林化框架結構,新修現代化景點群。是偏關縣委、縣政府著力打造邊寨古城新形象的大手筆,它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氣勢恢宏,別出心裁,由“文星肯登”、“文筆凌霄”、“同樂之園”三大主體景觀組成,總占地面積460畝,共投資1650萬元,成為偏關縣城市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文筆塔公園內新鋪的大理石台階,共有五百一十八級。台階不是一直通向山頂,而是在四五十或七八十個台階之後,出現一個平台,讓人在登高過程中喘喘氣,小憩片刻,接著攀登。平台上安裝的燈飾內裝貼著偏關古八景、歷代名人的詩文筆墨畫圖,向遊人介紹著偏關的美好景致和歷史文化。公園內那些新建的亭閣、長廊,既典雅又古樸;園林中成排的松柏、碧綠的草毯,讓人有回歸自然、田園般的和諧享受;歷經了三百餘年的歷史巨筆,依然是那么古樸神奇;在塔的腳下,新做的二十四節氣和十二生肖浮雕飽含著偏關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諧發展的純樸願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