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夢熊

文王夢熊出自典故“飛熊入夢”,現在為一個成語。

詞 目 文王夢熊
發 音 wén wáng mèng xíong
釋 義 原指周文王夢飛熊而得太公姜尚。後比喻聖主得賢臣的徵兆。
出 處 電影“孔子”主題曲“幽蘭操”中的一句歌詞,源自典故“飛熊入夢”。西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
示 例 昔商高宗曾有~,得傅說於版築之間。(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
故事
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急需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來輔佐,他苦苦尋找。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生有雙翅的異獸飛進自己的懷中。第二天他叫人占卜預示即可找到這個人,於是帶領人馬到渭水邊找到直鉤釣魚的姜尚(也就是姜子牙),恰巧姜尚自號飛熊,當即延入朝中,此姜尚有伊尹之能,輔弼文武兩代周王,興王師而誅不道,解倒懸而撫黎元,堪稱周興之第一功臣。
姜尚,姜姓,初為商臣,不用,後以周將興,趨赴。姜尚的姜姓為八姓之一,來源為古之羌部,姜尚歸周,可以理解為周人與羌人的合盟,這與周、羌之地望相符,周羌合盟符合歷史上夏商傳襲中出現的二元寡頭政治特點,羌族圖騰之一即是肋生雙翅的飛獸,該獸實形今已不得而知,但絕不是狗熊的形狀,似與今日之小熊貓類似,尚待有識者辨之。
“文王夢飛熊”這一傳說流傳了大約幾千年了,《封神演義》對這一傳說描寫比較詳盡;周文王下令建了一座祭祀用的壇,起名叫“靈台”,竣工之日文王與群臣設宴慶賀,晚上就寢在靈台上。書中描寫:“文王與眾文武在靈台上設宴,君臣共樂。席罷之後,文武在台下安歇,文王台上設繡榻而寢。時至叄更,正值夢中,忽見東南一隻白額猛虎,脅生雙翼,向帳中撲來,文王急叫左右,只聽台後一聲響亮,火光沖霄,文王驚醒,嚇了一身香汗,聽台下已打叄更,文王自思此夢主何吉凶,待到天明,再作商議。有詩為證:“君臣共樂傳杯盞,夜夢飛熊撲帳開;龍虎風雲從此遇,西岐方得棟樑才。” 第二天一個叫散宜生的大夫給文王圓夢,宜生曰:“昔商高宗曾有飛熊入夢,得傳說於版之間。今主上夢虎生兩翼者,乃熊也。”這個“飛熊”就是指的姜子牙。姜子牙,姓姜名尚,道號飛熊。當時姜子牙正在:“短竿長線守溪,這個機關那得知;只釣當朝君與相,何嘗意在水中魚。” 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鉤,並且不聽樵夫勸說:“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為錦鱗,只釣王侯。” 由此看來,古時虎、熊都是吉祥之物,《三國演義》里董卓的精銳部隊就稱“飛熊軍”。但不知為何,演變到現在,“虎”仍然虎虎生威,“熊”卻一天天熊了下去,特別是加一個“狗”字,那更是慘不忍睹的變成了“狗熊”;是英雄是“狗熊”拉出來遛遛,這狗熊成了“英雄”的反義詞。股市也欺負“熊”,股市好了是“牛”市,股市大跌就是“熊市”。連罵人的話都是:你這熊樣!凡是帶“熊”字的詞語,都帶貶義,好在“虎背熊腰”這一成語帶點正面意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