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往視角下納西族文化的發展

1 1 1

文明交往視角下納西族文化的發展

圖書信息

書名:文明交往視角下納西族文化的發展
作者:鄭衛東
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8月第一版
書號:ISBN978-7-5367-4929-0
頁數:582頁
開本:大16開
字數:650千
定價:50.00元

內容簡介

該書以文明交往的史學理論,中華文明整體發展的研究視角,從主客體不同的角色,探索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共同發展的圖書。
該書以麗江為研究個案,以納西族文化史為研究對象,探索中華民族歷史整體發展過程中納西族文化的發展歷程。力圖通過系統梳理歷代中央王朝與納西族雙向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活動以及所形成的納西族雙軌制文化形態,納西族歷代的出版活動以及著述等幾個方面,把納西族文化學與政、學與文、學與人的變遷置於中華文明整體發展的範圍內進行探索,以期考察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文明交往視角下納西族文化的變遷及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納西族文化對中華文明整體發展的貢獻。其二,通過納西族的出版活動和著述,分析歸納出納西族出版活動及其著述參與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體現出統一多民族整體國家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文化內涵。其三,納西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在中華文明整體發展過程中,具有整體性與獨特性(或者說是差異性)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經過長期的交往活動,逐漸形成了納西族雙軌制的文化形態。
秦、漢以來中國形成比較穩定的多民族國家,以漢族為主幹,漢族與其他各族聯繫成為一個整體。封建王朝之所以對各族進行統治,並不決定於王朝統治者的雄才大略,而是決定於漢族和各族人民的聯接為一個整體。在整體之內有共同利益、共同願望,有著濃厚的一致性〔《方國瑜文集》(第1輯),第8頁,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納西族的發展歷程,與中央王朝的政治關係,在各個時期各有不同。從秦漢時開道置吏起,歷代中央王朝對麗江的統治經歷了邊郡制、邊州制、羈縻制度、改土歸流、民國專員公署等過程;對於納西族而言,則經歷了邊郡制、邊州制、羈縻制到中央集權制的過程。封建地主經濟自漢代以來在全國範圍的統治地位,成為維繫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納西族在這一範圍內經歷了奴隸制經濟、封建領主制經濟和封建地主制經濟的發展過程。思想文化方面,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倫,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這是中央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治理思想。這一思想通過漢武帝的推行,標誌著以“大一統”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整體觀的基本形成,並經過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的完善形成成熟的國家觀和民族觀。就納西族而言,以“大一統”思想為前提,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論基礎,參與到中華整體觀的實踐中。主客體視角的不同,制度文明、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往形式就有所不同,雖王朝更替,但始終未脫離過中國統一的整體範圍。研究納西族文化發展,只有把它置於中華文明整體發展的範疇中,隨著中華文明整體的發展而發展,並對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做出的貢獻梳理清楚,才能科學、完整地厘定納西族的文化。?
考察文明交往視角下納西族文化的變遷與中華文明整體發展作為本書的核心思想,本書寫作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整體範圍內,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交往渠道和特徵,梳理中華文明包括漢儒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各種文化形態在麗江納西族地區的傳播情況。這是以歷代中央王朝的漢文化為主體,納西族為客體的交往活動。另一方面,納西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形態,以及通過學習、吸收漢文化,表現出納西族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梳理出歷代納西族文化以及實踐活動,表現出的國家民族整體思想,對中華文明整體發展做出的貢獻。這是以納西族為主體,以歷代中央王朝的漢文化為客體的交往活動。二者相輔相成,形成具有納西族獨特性的雙軌制文化。因此,以文明交往為紐帶,一方面,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與各民族的交往從不間斷,綿延至今,並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通過長期的雙向或多向交往活動,不僅鑄就了中華民族精神,而且也鍛造了納西族獨特的人文精神。?
文明交往是中國歷史、現實、未來中華文明整體發展的動力。通過文明交往視角下納西族文化的變遷及中華文明整體發展為個案的考察,不僅可以深化對中華文明整體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認識,而且對少數民族在堅持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吸取漢文化使本民族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少數民族文化對中華文明整體發展的貢獻,整體性與不平衡性、整體性與獨特性(或者說是差異性)有新的論證。
這就是本書的主旨與目的。

圖書目錄

整體性是研究中華民族和諧發展的核心
——《文明交往視角下納西族文化的發展》序
題記
第一章 弁言
一、選題的理由及提出
二、相關研究著述概況
三、本書的原則、思路和篇章結構
四、本書中幾個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納西族文明之源
——文明交往過程中納西族文化發展歷程之一
第一節 智慧與精神:東巴文化與古納西文明
一、東巴文字:納西文明的起源與標誌
(一)東巴文字與納西文明的起源
1 東巴文字的發生是納西文明的標誌之一
2 東巴文字是納西文明傳承的重要保證
3 東巴文字是納西族交往活動的例證之一
(二)東巴文字的文化意蘊
1 東巴文字本身是納西族精彩的文化形態之一
2 東巴文字具有生動形象的人文景觀
3 東巴文字是一幅幅藝術畫面
二、東巴古籍:納西先民的智慧與精神
(一)東巴古籍概說
1 東巴古籍基本狀況
2 東巴古籍的版本特徵
(二)東巴古籍與納西先民的交往活動
1 東巴教形成的交往背景
2 東巴古籍的出版與古納西文明
三、東巴古籍:納西先民文化交往的載體
(一)納西先民文化交往的實踐性
(二)納西先民文化交往的多樣性
1 法器是納西先民文化交往的物質形態
2 神靈是納西先民文化交往的精神寄託
3 東巴典籍中的藏文經典
4 哲學思想是納西先民文化交往的深層次“涵化”
(三)納西先民文化交往的互動性
第二節 漢文化在納西先民中的流傳
一、“大一統”思想指導下記載納西先民的文獻資料
二、漢文化流傳的渠道和特徵
(一)漢文化在納西先民聚居區的地緣性擴散和流傳路線
(二)漢文化在納西先民聚居區流傳的多樣性
1 政治交往是漢文化流傳的政治保障
2 經濟交往是漢文化流傳的基礎
3 漢語言文字是漢文化流傳的工具
(三)納西先民的中華文明整體認同
(四)人的勞作是漢文化在納西先民中流傳的主體
附錄:藏文化在納西先民聚居區的流傳特徵
第三節 麗江大研古城的出現
一、麗江大研古城出現的諸條件
(一)納西先民在麗江的興起是主體因素
(二)麗江的自然地理是客觀因素
(三)納西族與元王朝的政治交往是主導
二、元代漢文化在麗江流傳的特徵和渠道
本章結語
第三章 土司制度時期的納西族文化
——文明交往過程中納西族文化發展歷程之二
第一節 土司制度下納西族漢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明代為重點
一、明代漢文化的交往渠道和特徵
(一)明王朝與納西族雙向交往的渠道及其文化形態
1 政治交往是漢文化傳播的保證
2 經濟交往是漢文化傳播的基礎
3 儒學教化是漢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
4 外人著述是漢文化傳播的讀本
(二)木氏土司漢文化交往載體的多樣化
1 漢文字是木氏與明王朝文化交往的工具
2 文學是木氏與明王朝文化交往的心聲
3 書法是漢文化交往的藝術文字形體
(三)木氏土司交往地域、範圍的地緣性擴散
1 交往路線
2 交往方式
(四)漢文化在麗江傳播有民間發展的趨勢
二、明代納西族文化的著述形態
三、明代納西族文化的雙軌制和中華文明整體思想
(一)明代納西族文化的雙軌制
(二)明代納西族文化的中華文明整體思想
1 沒有府學但木氏土司雅好漢文化再析
2 土司制度下納西族文化的國家整體思想
第二節 土司制度下納西族宗教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明代為重點
一、明代納西族道教文化的交往特徵及文化形態
(一)明以前道教在納西先民聚居區的流傳
(二)與中原地緣性交往促進麗江道教文化的發展
(三)麗江道教文化體現交往載體的多樣化
1 道教建築(含群祀、祠祀)
2 道教建築文化在麗江的地位
3 道教文化人士在麗江的交往
4 闡發木氏道教思想的典籍與詩文
5 木氏土司信奉的道教主要神靈
(四)道教神靈與木氏土司的政治交往
二、明代納西族漢傳佛教文化的交往特徵及文化形態
(一)木氏土司的政治交往與麗江漢傳佛教文化
1 尊崇漢傳佛教
2 刊刻佛學典籍
3 撰寫漢傳佛教教義的文章或註疏佛經
4 與明王朝的忠君思想相一致
(二)明代漢傳佛教弛隳下衰與麗江漢傳佛教發展
1 佛教建築壯觀宏偉
2 修《雞足山志》
3 以漢傳佛教文化命名的地名
(三)麗江漢傳佛教文化的地緣性交往
(四)漢傳佛教文化在麗江交往載體的多樣化
1 漢傳佛教建築在麗江的地位
2 與漢傳佛教文化相關人士的交往
3 闡發木氏漢傳佛教的典籍與詩文
4 供奉漢傳佛教的主要神像
三、明代納西族藏傳佛教文化的交往特徵及文化形態
(一)明代木氏土司的政治交往與藏傳佛教的傳播
1 優禮藏傳佛教
2 刊刻藏傳佛教典籍
3 與明王朝的忠君思想相一致
(二)藏傳佛教文化與納西族地緣性交往
1 噶瑪噶舉派南下弘法
2 噶瑪噶舉派寺院的修建
(三)明代藏傳佛教文化在麗江交往載體的多樣化
1 經濟往來
2 與藏傳佛教文化相關人士的交往
3 移民
(四)明代藏傳佛教與納西族交往的文化形態
1 歷代木氏土司的藏名
2 墓葬
3 寺院
4 藏傳佛教的相關典籍
5 佛像
附錄:明代記載東巴文化的相關典籍
第三節 明代木氏土司的出版與納西文明
一、主要出版物
(一)木氏家譜及傳記
(二)宗教類圖書
(三)文學類圖書
(四)繪畫作品
二、出版活動與木氏土司的忠君思想
(一)木氏土司刻印圖書起始
(二)出版與木氏土司的思想文化
三、出版活動與木氏土司的生活方式
第四節 人物肖像:木增的交往之旅
一、與明王朝的政治交往:以木增忠君活動為例
二、與明代出版家的交往:以木增與毛晉的交往為例
三、與佛教僧侶的交往:以木增與雞足山悉檀寺釋禪的文化交往為例
本章結
第四章 改土歸流後的納西族文化
——文明交往過程中納西族文化發展歷程之三
第一節 改土歸流後納西族漢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清代為重點
一、清代漢文化的交往渠道和特徵
(一)清王朝與納西族文化交往的渠道及其文化形態
1 政治交往是漢文化發展的保障
2 經濟交往是漢文化發展的基礎
3 教育制度是漢文化發展的重要渠道
(二)清代漢文化交往載體的多樣化
1 建築
2 書籍
3 禮樂
4 陳設
5 麗江府官員是漢文化交往的實踐者
6 外人著述是漢文化交往的讀本
(三)清代納西族文化交往的路線及方式
1 交往路線路程
2 漢民族人口的遷徙
3 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活動
二、清代納西族文化的著述形態
三、清代納西族文化的交往活動
(一)科舉考試
(二)文學是納西族文化交往的重要心聲
1 鹹同年間前的納西族文學
2 鹹同年間及以後的納西族文學
(三)交往活動促進麗江社會風氣的變化
1 民風大變
2 參與朝政
3 卓行與孝友
四、清代納西族文化的雙軌制和中華文明整體思想
(一)清代納西族的雙軌文化
1 民風民俗的雙軌形態
2 教育形制的雙軌形態
3 文學的雙軌形態
4 思想文化的雙軌形態
(二)清代納西族文化的中華文明整體思想
1 清代納西族文化的國家觀
2 清代納西族文化的民族觀
第二節 改土歸流後納西族宗教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清代為重點
一、清代納西族社會的宗教
(一)清代納西族的道教文化
1 道觀
2 主要的宮閣建築與神像
3 主要道藏
(二)清代納西族的漢傳佛教文化
1 寺院
2 主要的寺院建築與佛像
3 主要經典
(三)清代納西族的藏傳佛教文化
1 藏傳佛教寺院
2 藏傳佛教經典
二、清代納西族宗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徵
(一)清代納西族道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徵
1 道教文化的發展及地緣性擴散
2 道教文化人士的文化交往活動
3 道教文化與納西族文學、民俗
(二)清代納西族漢傳佛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徵
1 漢傳佛教文化的發展及地緣性擴散
2 漢傳佛教文化人士的文化交往活動
3 漢傳佛教文化與納西族文學、民俗
(三)清代納西族藏傳佛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徵
1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發展與衰落
2 藏傳佛教文化人士的文化交往活動
3 藏傳佛教文化與納西族文學、民俗
三、清代納西族宗教文化的合流及文化形態
(一)宗教建築文化的變遷及文化形態
(二)宗教文化人士及其文化活動
(三)宗教文化的合流與納西族民俗
第三節 清代納西族的出版與納西文明
一、清代納西族的出版活動及著述
(一)寫本、私刻及出版物
(二)官刻、書院刻書及出版物
(三)坊刻及出版物(附寺院刻書)
二、清代納西族的出版之於納西文明
(一)清代納西族的出版是一種經濟活動
(二)清代納西族的出版與精神思想文化
(三)清代納西族的出版與文化生活方式
第四節 文明交往的豐厚饋贈:清代納西族的書畫藝術
一、清代納西族書畫藝術文化及交往形態
(一)漢字書法
(二)國畫
(三)納西族漢字書畫藝術文化的交往特徵
(四)東巴繪畫及交往形態
二、麗江壁畫藝術文化及交往形態
(一)麗江壁畫藝術文化的基本形態
1 形成時間
2 內容及風格特徵
3 研究動態
(二)麗江壁畫藝術文化的交往形態
1 麗江壁畫形成的根源
2 明清全國宗教壁畫背景下麗江壁畫的交往特徵
3 麗江壁畫藝術文化的興衰
本章結語
第五章 近代化背景下的納西族文化
——文明交往過程中納西族文化發展歷程之四
第一節 近代化背景下納西族新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民國為重點
一、民國時期納西族新文化的交往渠道和特徵
(一)民國時期納西族新文化交往的渠道
1 政治交往是納西族新文化發展的保障
2 經濟交往是納西族新文化發展的基礎
3 新式教育制度是納西族新文化發展的重要渠道
(二)民國時期納西族新文化交往載體的多樣化
1 近代圖書館的設定及館藏書籍
2 納西族外出求學
3 各類學者在麗江的文化交往活動
(三)民國時期納西族交往路線及交往範圍全球化
1 茶馬古道的新國際通道
2 昆明至麗江的公路
3 昆明至北京等地的路線及交往範圍
二、民國時期納西族及其他學者的著述
三、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與納西族新文化
(一)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變中的東巴文字
1 東巴文字對於現代學術方法
2 東巴文字對於中華文明史研究
(二)現代學術與方國瑜的納西族專題研究
1 麗江納西族歷史文化的考古
2 納西族專史研究
(三)白話文運動與納西族文學
1 用白話文創作的李寒谷
2 納西族歷史上第一位女作家、詩人趙銀棠
(四)納西族新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和麗江社會風氣的變化
1 納西族新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
2 近代以來麗江社會風氣的變化
四、民國時期納西族文化的雙軌制和中華文明整體思想
(一)民國時期納西族的雙軌文化
1 文學的雙軌形態
2 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雙軌形態
(二)民國時期納西族文化的中華文明整體思想
1 從舊民主主義文化到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國家民族觀
2 納西族學者的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思想
3 納西族文學的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思想
4 納西族追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實踐
附錄:近代基督教在納西族地區的文化交往
第二節 近代化以來納西族的出版與納西文明
一、納西族出版近代化
(一)近代以來納西族的出版活動
1 官辦出版機構及活動
2 私刻、坊刻(民營)的出版活動
3 發行活動
(二)主要出版物
1 報紙出版物
2 刊物出版物
3 圖書出版物
二、納西族的出版活動之於時代社會、政治與學術
(一)從辛亥革命前後到抗日戰爭前夕(1907年~1936年)
(二)抗日戰爭時期及其後(1937年~1949年)
1 學術出版與時代學術
2 刊物出版與社會政治
3 報紙出版與麗江的解放
三、出版是納西族有識之士的重要事業
(一)納西族的出版活動成為“出版救國”的重要形式
1 宣傳新思想,改變民風民俗
2 對帝國主義入侵的文化反抗
3 堅守為祖國作貢獻的良知
(二)出版是納西族新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之一
本章結語
第六章 納西族文化的模式結構
——文明交往過程中納西族文化模式的分析
一、納西族文化模式研究動態?
二、中華文明整體發展中的納西族文化模式
(一)納西族文化的雙軌制
1 人的實踐活動
2 雙軌的表達方式:東巴文字、漢文字
3 思想文化的雙軌形態
(二)納西族文化結構
(三)“文化民族”的概念
本章結語
附錄:納西族圖書書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