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學

《文學批評學》,作者是李詠吟,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7月1日出版,本書從文學思潮出發,作者探討了文學思潮與批評思潮的成敗得失;從文學文體入手,作者特彆強調詩歌、散文和小說批評的獨特性,並通過實例分析,展示了文學批評的自由思想價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文學批評學

從文學思潮出發,作者探討了文學思潮與批評思潮的成敗得失;從文學文體入手,作者特彆強調詩歌、散文和小說批評的獨特性,並通過實例分析,展示了文學批評的自由思想價值;從文學經典出發,作者建立了開放性的文學經典觀,為先鋒文學和通俗文學的雙重經典體認進行自由立法。最後,通過文學批評本質的系統反思,闡釋了文學批評的生命存在價值與詩性政治解放意義。

作者簡介

李詠吟,男,1963年生,湖北黃岡浠水縣人,哲學博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教授,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曾在德國基爾大學與蒂賓根大學哲學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典學系學術訪問。在美學與古典學之外,作者著有“詩學六書”,即《詩學解釋學》、《創作解釋學》、《文學批評學》、《通往本文解釋學》、《形象敘述學》和《西方詩學通論》。在詩學創建上,作箸既注重詩學思想史傳統的重新建構,又注重從具體的文學批評出發,以文學本文為中心,通過本文構建“本文詩學”和“文化詩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強調理論詩學與本文詩學的相互作用,並強調詩學思想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溝通。在方法論上,作者爸犍了“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理論並自覺運用於文學批評實踐,在價值論上,作者則堅守從政治哲學出發反思文學價值,從文學本文出發建構民族文化的自由精神形象。作者的詩學理論的核心論述在於:通過審美體驗與價值體驗,確證文學藝術生命創造的美學意義與存在意義。

目錄

第一章 文學批評學或批評解釋學的現代建構

第一節 文學批評實踐活動與文學批評的社會角色承擔

第二節 文明的聲音:文學批評與文學作品的精神理解

第三節 文學批評的審美意向性與話語意識的價值支撐

第四節 批評之道的領悟與批評解釋學的內在價值追求

第二章 以文學思潮為對象:批評解釋學轉型

第一節 思想路標:現代文學批評的話語形態及歷史命運

第二節 從政治意識形態批評向歷史的美學的批評轉變

第三節 文學思潮的命名與回歸文學自身的審美體驗批評

第四節 西西弗斯:先鋒批評與文學批評內部的思想轉型

第三章 以文學文體為中心:批評解釋學判斷

第一節 文體意識的自覺認同與文學審美本性的重新理解

第二節 文學創作者的文體創新與文學批評的文體意識

第三節 文學文體的豐富性傳統再體認與思想原創性要求

第四節 文體自由變革與文學的個性自由和時代精神表達

第四章 詩歌藝術的心靈性與現代性詩歌批評

第一節 心靈歌聲:詩歌文體本性與詩歌批評的哲學沉思

第二節 孤獨與憂傷:詩人的清醒探問及其語言寧靜之美

第三節 生命秘語:現代性詩歌哲學與先鋒性思想的召喚

第五章 散文藝術的真實性與散文批評再實踐

第一節 情感真實:散文文體本性與散文批評的思想意志

第二節 詩情靈韻:鄉土散文敘事與小說筆法的內在契合

第三節 探訪文明:山川名勝的散文韻致與親歷民間的心證

第四節 散淡頓悟:小品散文的文人趣味及其敘述學限度

第六章 小說藝術的形象化與自由的小說批評

第一節 故事形象:小說文體本性與小說批評的精神向度

第二節 壯懷激烈:在野性生命與民族歷史文化敘事的背後

第三節 守護大地:詩性敘述與野蠻敘述之間的人性衝突

第四節 世界意志:從自敘傳敘事到有限虛構敘事的轉變

第七章 以文學經典為目的:批評解釋學導向

第一節 文明與時代:文學批評的經典認知方式及其生命親證

第二節 啟蒙的經典:國民性改造與社會的文化批判宗旨

第三節 怡情的經典:狂歡化敘事與文明的大眾審美趣味

第八章 文學批評的本質反思與內在價值追求

第一節 存在與真理:文學批評的正義性及其思想目標

第二節 文學批評的理性批判意識與主體間的價值認知

第三節 文本的歡悅:批評本文的創建及其詩性思想智慧

第四節 生命自由沉思:文學批評與批評家的思想尊嚴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