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視域的轉換

文學史視域的轉換

《文學史視域的轉換》是2013年3月8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曠新年。

基本信息

書號:
21933

ISBN:

978-7-301-21933-1

作者:

曠新年

版次:

1

開本:

16開

裝訂:


字數:

442 千字 頁數:480

定價:

¥58.00

瀏覽次數:

105



出版日期:

2013-03-08

叢書名:

文學與當代史叢書

內容簡介

新時期以來,隨著"20世紀中國文學"和"重寫文學史"以及"文學現代化"和"純文學"等觀念和口號的凸現與提出,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地基。本書在反思現代性的基礎上,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和思考中凸現出來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本書以一種獨特的文學史的眼光,探討現代文學觀的發生與形成,中國當代文學的建構,中國現代文學與個人、家、國關係,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纂,胡適與文學革命,學衡派與新人文主義,尋根文學以及張承志與韓少功的創作。

章節目錄

文學史視閾的轉換(代序)
第一編
現代文學觀的發生與形成 3
文學的重新定義 25
民族國家想像與中國現代文學 50
20世紀中國文學與個人、家、國關係的重建 71
現代文學發生中的現代性問題 88
文學根本的政治性
--從竹內好對魯迅的詮釋出發 96
中國現代文學史分期的政治學與文學 114
中國現代文學史編纂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35
第二編
魯迅與中國現代性問題的交集
--讀高遠東《現代如何"拿來"》 161
我眼中的魯迅 175
《狂人日記》:反諷的迷宮
--對該小說"序"在全篇中結構意義的探討 181
胡適與文學革命 186
學衡派與新人文主義 227
一九二八年的文學生產 244
京派:歷史與想像 253
第三編
尋找"當代文學" 267
"當代文學"的建構與崩潰 283
視閾的轉換:從"追求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 293
從文學史出發,重新理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299
人民文學:未完成的歷史建構 310
從"出走"到"回家"
--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家族敘事及其文化含義 324
"尋根文學"的指向 339
第四編
另一種"上海摩登" 355
1990年代的"上海懷舊" 362
猶豫不決的文學史 368
韓少功小說論 371
吳濁流小說的"孤兒意識" 390
從《廢都》到《白夜》 405
一位中國作家的孤獨旅程
--理解張承志 412
暴力的記憶與歷史的沉思
--以電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別姬》為中心 432
《色·戒》,意識形態的糾結 450
打開塵封的記憶
--讀董之林《熱風時節--當代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 467
用身體思考(代後記) 476

作者簡介

清華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學者.

書 評

本書是作者今年文章的結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