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海洋

“數字海洋”隨“數字地球”理念應運而生,它通過衛星、遙感飛機、海上探測船、海底感測器等進行綜合性、實時性、持續性的數據採集,把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基礎信息裝進一個“超級計算系統”,使大海轉變為人類開發和保護海洋最有效的虛擬視覺模型。

概述

為在海洋競爭中獲取信息優勢,美、英、法、德、俄、日等國正將科研尖端力量和大筆資金投入“數字海洋”。例如,美國和加拿大為此制定的“海王星”計畫、日本的ARANA計畫等已初步實現套用。非洲地區沿海25國也聯合建立了非洲近海資源數據和網路信息平台。
構建“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項目,現已成為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國家海洋計畫之一。上海陸域面積672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卻達7000多平方公里,“數字上海”半邊天將是“數字海洋”。這塊“數字海洋”項目的唯一示範區,將由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重點區域包括長江口和洋山深水港附近水域,並延伸至東海上部分我國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已率先啟動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建設。
 

多維一體“海洋格線化”

“在‘數字海洋’模擬屏前,你觸摸大片海洋的某一點,那裡當前時刻的水溫、流速等都能顯示。”東海信息中心總工程師林勇說。以往的海洋資料庫來源於歷次海洋專項調查等,這種信息長期靜態不變;“數字海洋”則建立在太空、空中、海面、海底、陸上等多維立體信息採集系統上,是對大海進行的“現場直播”。
除現有的衛星、飛機、船舶、特殊浮標、海岸雷達等設備外,國產的智慧型化感測網路將在海底鋪開。這一網路將由兼具供電和通信功能的海底光纜構成,光纜在一定區域形成一個“格線”,分區分片、守土有責。它們長出的“觸角”———感測器,可上浮或沉底,分分秒秒記錄、回傳大海的“一舉一動”,還帶有照明和照相功能,可像海洋生物那樣工作數十年之久,通過海底機器人進行維護。
“親睹”颱風形成登入過程
“數字海洋”能在防禦包括地震海嘯在內的海洋災害上大顯身手,其災害預警時間和預報準確性將比現在大大提高。人們將能在視頻上看到直觀的虛擬圖像———颱風在海面上形成、移動、登入……這都由“數字海洋”的超級計算機“導演”,它一旦接收到前方感測系統的異常海洋數據,就能對颱風行進路線、風速浪速、影響區域、損失估算等進行海量計算,建立全三維可視模型,為防災減災提供精確預判。此外,暗礁、海霧、洋流,以及石油泄漏、鹹潮赤潮等都能提前一覽無餘。
數位化的海洋世界將為海洋綜合管理與公益服務帶來革命性變化。通過整合氣象、海洋、海事、漁政、水務等部門信息系統,“數字海洋”將為海洋維權、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救助打撈等提供強大技術支撐。如建立船籍資料庫和“油指紋”系統後,不僅可在千里之外進行船型識別和導航,對溢油事故責任人的認定也能言之鑿鑿,有力地服務於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海洋是蔚藍色的國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充分套用,中國將以積極構建“數字海洋”為重點,努力提高海洋開發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相關

“數字海洋”的主要內容包括:建設近海海洋信息基礎平台、海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數字海洋”原型系統;逐步完成 “數字海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構建,基本滿足全國中比例尺(局部區域大比例尺)海洋空間數據的獲取、交換、配準、集成、維護與更新要求;重點突破“數字海洋”建設所急需的支撐技術;完成“數字海洋”原型系統的開發,實現試運行,並開展套用示範研究,開發出一批可視化程度高的新型海洋信息套用產品。
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日前表示,構建“數字海洋”,實現海洋的信息化和“透明化”,不僅為我們深入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管理海洋開闢了廣闊的途徑,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對於未來高科技條件下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近些年來,中國組織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海洋調查專項,積累了海量的寶貴數據和資料,為加快推進“數字海洋”工程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現有基礎上,充分借鑑國內外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完善建設近海‘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使我國數字海洋發展的總體規劃與布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孫志輝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