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栽大木柱長天

金融文學,就是以中國金融行業的人物為原形,以金融行業的故事、情感為素材,創作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中列出金融門類,是從1991年初,湖北省農業銀行老報人李汝舟創辦金融文學雜誌《金潮》開始的。自此,金融小說便有了的提法和含義。而因為作為文學主要門類,小說有了金融文學的提法。全國著名傳記文學作家郭新平,是當時全國最早的、也是最有實力的金融文學提倡者、踐行者之一。他的中短篇小說《尋找人生的支點》,由李汝舟作序,題目就是:敢栽大木柱長天。可見,那時已經將其納入金融文學的希望之星!

詞目出處

郭新平(左一)刁淑靜在泰山。 郭新平(左一)刁淑靜在泰山。

自避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這本是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恩師楊昌濟教授的教育名言,楊昌濟是毛澤東青年時代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老師,主要教授倫理學。他的教育理念,或者說他的教育理想,甚至可以說是人生的追求目標,就是:自避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對於青年毛澤東,他特別的欣賞,在個人生活上也很照顧。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樹立遠大的愛國志向,挽歷史狂瀾,做對中國社會積極育益的人,所謂:欲栽大木柱長天。學生取得的成就,讓他感到比自己親自取得的還要高興。他一生很欣賞的學生有三個,那就是: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毛澤東是他栽的最大的木了,後來的中國歷史也確實證明:毛澤東不負眾望,果然柱長天了!作為有良知的博學教授,有這樣的學生,他感到死也瞑目了。在這篇序中,中國金融文學創始人李如舟,對學生郭新平,他沒有用“欲”,而是用“敢”,這說明,他對郭新平早已充滿了必勝信心:他希望郭新平能夠引領中國的金融文學的發展。

敢栽大木柱長天

——青年金融文學作家郭新平中短篇小說集《尋找人生的支點》序

李汝舟

敢栽大木柱長天 敢栽大木柱長天

一九八八年春天吧,那時候……我在長江岸邊這座小小古鎮,當年蘇軾因烏台詩案出獄後的謫貶之地——湖北黃州赤壁磯頭,編綴著一本叫做《金潮》的文學期刊。那時候,這樣一本期刊,儼如文學林中的一個異類,大雁群里的一隻企鵝,實在是夠狐獨夠可憐的了。我跑了許多地方,謁見了許多關鍵人物,懇求給予刊物合法生存的權利,總是弄得精疲力竭,碰壁而回。“銀行辦什麼文學刊物嘛,這不是跨越了行業界限!”“枯燥的金融,怎么能夠產生生動的文學,”

面對這些不屑一顧的冷麵,說實在的,很傷我的自尊心。為了回答這樣的詰難,為了給自己的生存權利找到足夠的理論根據,我搬出了莎士比亞,搬出了巴爾扎克、左拉和莫里哀、福樓拜,搬出了德萊塞和阿瑟·黑利,也搬出了一衣帶水那邊的山崎豐子……這些外國已往的文學精靈和當代健在的大師們給我以力量與勇氣。我們自己的祖先也告訴我,“三言二拍”、《金瓶梅》、《紅樓夢》,這樣一些國寶式的文學精品不是都早已遊蕩著貨幣——金融的幽靈,……茅質與曹禺這樣的大手筆,也早已給我們展示了舊中國的那一片金融世界。

敢栽大木柱長天 敢栽大木柱長天

往古與現代文學史上這些事實說明了什麼,不是證明早已就存在以描寫貨幣——金融生活為題材的一種文學現象,那時候,我就依據這些事實,斗膽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金融文學”。頂著冷眼與嘲笑,我大大方方地把“金融文學雙月刊”幾個字印在《金潮》雜誌的刊名之下。我隨時準備回答文學分類學家的詰難。然而,我更費心力的是期待知音、尋找同伴……在一期又一期的卷首語裡,聲嘶力竭地呼喚著金融文學的崛起。

過客匆匆,當然也不在少數,或者淺嘗卻步,或者“道不同,不相為謀”……就在那時候,在遙遠的北方,在頂天立地的泰山山麓,就早已存在著一位這樣的知音,一個這樣的同伴。此人就是這位郭新平同志。我收到了他的長篇小說稿《無邊風月》、《女兒國軼事》、《抗戰老兵》;我讀到了他編輯的一期又一期油印本的金融文學期刊《銀河》;我又讀到了一些別人介紹他的文學生活的令人驚異、震動人心的文字;他的創作來勢很猛,一篇一篇,一本一本,錢塘江潮水似地湧來。我們通信頻繁,彼此無拘無束地談論對於金融文學的看法,談論創作問題,談論如何壯大創作隊伍、拓寬金融文學這片肥沃而又貧脊的土地……

好大一棵樹 好大一棵樹

那時候,在全國金融系統內能發現他這樣創作能力,且有如此產量的作者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認定他是金融文學在山東萌發最早且很壯碩的一粒種子,我的喜悅之情是難以言喻的。他如撒豆一般,竟然把我給他的私人信件加以複印,撒給他的相識與不相識的文學朋友,鼓動他們參與到金融文學這股“金潮”中來。我因此而猛然自惕起來,再提筆給他寫信,就不得不慎重斟酌,深怕謬種流傳,以免害人誤事。我自認對於金融文學事業的執著,是一個“拚命三郎”式的殉道者。這才發現,世間竟有郭新平這樣更甚於我對於金融文學事業“拚命三郎”似的執著者。我是專業專職的文學編輯,而他是八小時以外的業餘創作者。我除了“為人作嫁”而外一無所成,他卻連續不斷地寫出那樣多的短篇、中篇、長篇,這該要具備怎樣剛強的毅力和付出多少艱辛的勞動,他不僅自費印刷他自己的作品,還自掏腰包油印發表他人作品的金融文學期刊《銀河》以作內部交流。他不僅把自己的積蓄傾囊而出,而且還欠下了一屁股的私人債務!他的這種精神終於引起了下至縣、市、省、行,上至總行領導的重視,及時得到了各級領導上的支持。這對於我是一個深深的教育。世上有這樣的知音能不是一種極大的快樂,事業有這樣的支持者又有什麼溝坎不可以越過。

我感到慚愧的是,四、五年來的文學交往裡,是《金潮》對於郭新平的支持少,而郭新平對於《金潮》與我的工作幫助多。除了一九八九年發表他的兩個短篇《秀才事》和《修鞋姑娘》而外,就是今年新近發表的一個短篇《新聞效應》,且都是從他編印的《銀河》上轉載來的。也由於時間、精力的原因,我未能對他的創作跟蹤支持和對他的作品做系統的評論研究,這使我常常感到心中不安。

黃岡 黃岡

一九九0年秋天,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金潮》雜誌編輯部與武漢大學中文系聯合舉辦了一屆全國金融文學作家班,郭新平是最早的報到者之一。我們在風景如畫的珞珈山相逢,他給我的第一印象竟使我有點失望。他不是我想像中的一個激揚文字的青年壯士,倒像一位背負沉重的木納夫子。他眼睛近視,身體瘦削單薄,全無山東大漢的那種外在風采。但是,他的真誠率直,他的重道專一,他的嫉惡求美的文質,全無浮躁虛滑之氣的舉止,充分表現出那種鄒魯古風與當代文明的協和。這樣一種氣質,與那些發表了一兩篇東西就自詡為“作家”、“詩人”並急於兜售自己的“好漢”是截然涇渭的。文學是筆耕的事業,是以甘美的心泉來滋潤廣闊的心靈,而不是如魯迅當年所遇的那等“衙門文霸”“街頭惡少”和當代所見的那等“街頭好漢”用芥茉、芝麻、綠頭、黃豆般大小的“官位”、骯髒的誹謗、醜惡的拳頭所能夠“占領”什麼文學地盤的。文學需要才氣,然而更須道德情操、更須思想品位的撐持。勿須重提“作家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高調,即從起碼的低調而言,怎能構想,一具醜惡卑鄙、膚淺的靈魂能以映照出真實而持久的美感,故我借《金潮》卷首語一再呼籲:文品與人品的一致,文格與人格的統一,重文而又重人!在這方面,郭新平又是我的同調。

湖北黃岡 湖北黃岡

郭新平的小說,多以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從這些凡人小事的褒貶之中,那對於美的渴求,對於醜的卑蔑,對善的褒揚,對於惡的痛斥盡都躍然紙上。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粉飾太平,皆依生活的原色略施點化,人物、情節楚楚於前,可以見出這是生活的真實激於胸臆而順乎自然地涌於筆端的結果。他不大追求謀篇、運筆的技巧,似乎是耳濡目染而信手拈來的幾個人物,一段故事,娓娓敘之,令人可感可信可親。除了小說創作,郭新平近年還寫了大量的報告文學作品傳記文學作品,蒐集整理了許多的民間故事,並已分別編入一些集子出版。最近又從事電視文學劇本的寫作,而他本人又有電視攝像的專長。可見郭新平是一位文學藝術的多面手,可見他是具有雄厚的創作潛質和實力的。就文學創作說,郭新平顯然面臨著尋找新的高度的壓力。題材的開掘,構思的精巧,語言的雋永,這些方面他還在不斷地苦苦探索著。

近年以來,我陸續收到全國各地金融界的文學朋友寄來他們式出版的一本又一本金融文學作品集子,有長篇小說,報告文學集,有散文集,有雜文集,詩集則更多。而中、短篇小說集,郭新平的這本《尋找人生的支點》,還是我所見到的頭一份。在這期間,也陸續看到,一些知名作家出版了他們新近創作的金融文學大著,長篇小說就可以數出好幾部來,有的在全國已產生較廣泛的影響。這意味著,當代金融文學的拓荒時期已經過去,寂寞的日子已經結束,金融文學開始呈現出一種走向繁榮的好勢頭。現如今,可以大膽地這么說:中國的金融文學浪潮,已是漣漪拍岸了!隨著經濟——金融領域改革開放的深入、擴展、那高潮,也必將迅速到來!這是:直借東風發春蕾,敢栽大木柱長天!

新平同志的中短篇小說集《尋找人生的支點》出版,無疑也是這潮頭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可喜可賀!令人作難的是,他一再來信催促,要我為之作序。幾經猶豫,遲遲未敢動筆。這可能已經影響了他出書的進程。我想:對於他這樣有巨大潛能的文學青年,若有名家為之序論,有貴人予以獎掖,也許可生“一經題品則名嗓天下”之效。然而,區區何許人也,何敢序為,只為金融文學的同道之故,只為作者與編輯之誼,拉雜寫了以上一些,權作塞責、交差罷了。未當之處,還望新平同志諒之,方家正之,讀者教之。

1988年3月18日 於湖北黃崗赤壁磯頭 。

序作者簡介

李汝舟,1932年1月生,湖北省黃岡市人。1945年3月月參加新四軍,歷任師連隊文化戰士,軍報編輯,是皖南事變的倖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黃岡市《黃岡報》主編,離休後,1991年初在湖北省黃岡農業銀行創刊《金潮》雜誌,任主編。1995年,中國農業銀行工會將金融文學期刊《金潮》遷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任主編。擅長散文、隨筆、評論、書法,1998年遊學美國加州。李汝舟是中國金融文學的發起者和創始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創刊《金潮》雜誌,他利用這塊陣地,以召開筆會、辦作家班的辦法,在全國培養、扶植了一大批金融文學新人。著有傳記文學《東坡詩傳》、1991年初與劇作家李津生、郭新平合編電視劇《獻身這方沃土》(上下集),1992年與其弟李達濱在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刀尖上跳舞的人》。

郭新平簡介

郭新平 郭新平

郭新平,1963年12月生於革命老幹部家庭,祖籍山東省肥城市。現為青年作家、編輯、記者, 中共黨員,職稱政工師。現為青年作家、編輯、記者中共黨員,職稱政工師。1980年12月入國營平陰棉紡織廠當工人,1984年12月調肥城市農業銀行當機關秘書兼電視攝像,1991年結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金融文學作家班,1995年4月調泰安電視台專題部當編輯、記者。自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1985年在北京《古今中外》文學雙月刊發表處女作、中篇小說《消逝了青春疙瘩痘》,從此步入文壇。迄今在國內書刊、報紙、電視台、出版社,發表、出版、播映短、中、長篇小說,民間文學、詩歌、報告文學、影視劇本等作品300多件(采編各類電視專題節目200餘部),約300萬字,先後被有關學術團體和教研機構聘為主任編審、客座教授等職,多次應邀參加各類全國性文學創作筆會,足跡到過全國20多個省市。曾榮獲《全國自學成才優秀人物》、《1991中國詩星》等榮譽稱號,著述和事跡在12家地市級以上報刊、廣播、電台、報告文學集中作過專題介紹。2001年後,歷任《泰安廣播電視報》美術編輯,甘肅蘭州齊魯商會副會長,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秘書長,《齊魯兒女》雜誌社總編輯、社長,山東傳記文學作家協會秘書長、主席,齊魯國際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北京中國齊魯經濟文化促進會宣傳部部長兼《齊魯英才》雜誌主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