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學[管理學學科]

教育管理學[管理學學科]
教育管理學[管理學學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教育管理學是研究教育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按照教育管理對象的特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教育管理學:是以整個國家教育系統的管理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狹義教育管理學:是以一定類型的學校組織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存在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中各個因素對教育的存在與發展有著激勵或制約的雙重作用。

基本信息

定義

教育管理座談會教育管理座談會

教育管理學:教育管理學是研究教育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按照教育管理對象的特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教育管理學:是以整個國家教育系統的管理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狹義教育管理學:是以一定類型的學校組織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

歷史沿革

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組織領導,包括各級各類教育行政機關和各級各類學校管理工作的科學理論和行動規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稱為教育行政學。
教育管理組織的歷史沿革 中國教育管理的組織在周朝設“大司徒”統轄全國教育。漢武帝興太學,置明師,並制定博士弟子制。王莽執政時,令天下立學官,興鄉學,以獎進教育。隋文帝詔令國子寺不隸太常,改稱國子監後,設祭酒一人統轄。唐承隋制,設國子監及弘文、崇文兩館,並置館監以統轄之。元代至元六年(1269)詔令諸路設提舉學校及教授官。至元二十四年又設江南各路儒學提舉司。清初恢復國子監製,並設各省學道,後又改為提道政。清末設立學部,把國子監所管事務並於學部。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改學部為教育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教育部管理全國教育。
1862年(即同治元年)到1898年(即光緒24年)間,我國創辦了一批學校,如同文館(1862年)、方言館(1863年)、北洋中西學堂(1895)和上海的南洋公學(1897年)等。這些學校的外籍教員不同程度的採用和傳播了國外學校管理的思想、理論、制度和方法。此期,我國出版有外籍傳教士編寫的有關西洋各國教育制度、學校制度的讀物,如德國同善會傳教士范之安的《德國學校論略》和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的《七國新學備要》。
1898年光緒下詔變法,明令兼習中西學術,並開辦官書局印行“中外要書”,編譯出版了較多學校管理方面的書籍,如田中敬一編周家樹譯的《學校管理法》(1901)年,邵羲譯著的《學校管理法問答》〔5〕(1902年)等較為流行。
此期,我國教育行政部門較為重視教育管理在學校工作中的作用,張百熙、榮慶、張之洞等人在《學務綱要》中就有“學堂所重,不僅在教員,尤在有管理學堂之人,必須有明於教授法、管理法者實心從事其間,未辦者方能開辦,已辦者方能得法;否則成效難期,且滋流弊,”的規定。並對沒有條件到國外考察學習的偏遠地方,也要求廣購編譯出版的教育學、學校管理法、教育行政法等叢書學習,以提高辦學的規範性和辦學的效益。由於張百熙等人的倡導,一些地方的學務官員則明令所屬學堂的監督、堂長、董事對《學校管理法》、《學校衛生學》之類的書籍,“逐日點讀,日以五頁為限,由查學員隨時考察,如該監督、董事等文義不通,不能句讀,以及毫無心得有不勝管理之任者,準商同地方官即行撤換”。
1903年(光緒29年)張百熙等人在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師範學堂為兩級制,即初級師範學堂和優級師範學堂。奏定初級師範學堂章程所設的課程中,開始開設教育管理的課程,其中,教育法令和學校管理法兩科可以說是我國教育管理學科最初的形態。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所設的課程中,也有學校衛生和教育法令兩科。1906年(光緒32年)6月,優級師範學堂選科簡章關於本科公共必修科目中也設有學校管理法一科。當時編輯、編譯出版的教育管理著作也有所增多。
1912年至1921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師範學校課程標準中,關於教育管理的科目有:學校衛生、教育法令。學校衛生、教育法令兩科在當時高等師範學校本科各部(即各系)作為必修的公共課程。這個階段是我國早期師範教育的一個興盛時期,作為師範學校的專業必修課和公共必修課的教育管理類課程也得到了重視。
1922年至1929年,隨著我國師範教育制度的變化,教育管理類課程在師範學校課程體系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比如,有的六年制師範學校的課程中設定的教育管理課程為“國小校行政”,有的稱“學校行政及組織”,有的稱“學校管理”。在師範學校進行較大調整後,沒有被調整和合併唯一保留下來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為各系開設的公共課程中仍將“教育行政”一科作為四年級的必修課程。

研究內容

在中國,研究的內容有:①教育領導的作用、特徵、原則、活動和評價。②教育立法。③教育目的和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④教育制度。⑤教育行政組織。⑥教育視導的意義、目的、任務、制度、活動、原則和方法。⑦對教育人員的要求、培訓和成績評定。⑧教育經費的管理。⑨學校工作的具體管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教學、科研、生產勞動、體育衛生、人事、保衛、總務、財務、圖書儀器、與社會聯繫、與家長聯繫等項工作的管理。另外還包括學校的性質任務、領導體制、組織機構、學校規劃、科學管理、工作原則與方法等。

研究方法

關於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實際上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迄今並沒有一個絕對理想的分類。不過一般而言,以下幾種方法是值得推薦的。

教育管理調研會教育管理調研會

1.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Analysis)
很多教育管理學著作都把文獻分析作為教育管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的確,除了直接來自於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外,許多研究必須通過文獻的蒐集、整理和分析來進行。這樣一種方法就其形式淵源來講,主要源自於歷史的研究,後者以分析大量詳實的史料為基本的研究手段。文獻調查法研究成本較低,能對研究者無法直接參與的事件進行研究。但這一方法也有其不足,主要表現為對文獻的準確性、可信度及代表性不易把握;有些資料因條件所限不易查詢;有些原始資料與當事人的政治態度、個人偏好等個人因素夾雜在一起,而非客觀中立的事件報導,因而要求研究者有較強的知識基礎和判斷能力。
2.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Survey)
問卷調查在教育管理研究過程中運用得非常普遍,特別是5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以後,這一方法被大量運用在分析各類教育管理問題上。問卷調查方法一般的過程是:確定研究主題→編制問卷項目→選取樣本→小範圍預測→實施調查→統計調查資料→討論分析→提出建議。適當採用這類方法,對於增進教育管理研究的科學性有著明顯的意義。問卷調查的難處在於:設計有較強信度和效度的問卷不大容易;研究成本較高;所費時間較長;研究者須掌握一定統計學方面的知識等。
3.訪談調查法(InterviewSurvey)
訪談調查就是通過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對話來獲得所需信息,這種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中有極高的價值,特別在有關教育政策和學校管理的研究方面。訪談調查法的優點在於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幾乎任何研究課題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通過這一方法還能了解到問卷調查法所難以反映的一些深層次問題。訪談調查的局限在於需花費較多時間,而且研究者的主觀傾向較濃,有時難免夾雜個人的主觀偏見,影響了研究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4.實驗研究法(ExperimentalResearch)
這一方法的特點是:(1)至少有一個變數,而且這個變數可以由研究者人為地加以控制和改變;(2)主要用於揭示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3)研究時通常要將有控制的事實和對象的情況與沒有控制的事實和對象的情況進行比較;(4)實驗過程要求有假設、驗證,有較嚴格的操作規則,有科學的測量手段;(5)實驗結果可以重複,即只要條件相同,任何人都可以重複這一實驗。
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教育管理領域的實驗研究難度較高,這可能跟教育管理所涉及的因素複雜多變,難以控制,且有高度的政策導向等因素有關。不過,也並不是沒有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美國管理心理學家萊溫(K.Lewin)上世紀30年代末在學校進行的關於領導風格類型的研究,通過研究,他得出了不同的領導風格會對群體行為和團體效率產生不同影響的結論,該研究對戰後的領導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驗研究較適合的是小範圍且目標比較單一的情況,如學校的班級管理,師生間的互動關係等。
5.人種學研究法(EthnographicResearch)
這一方法是從人類學研究中演變而來的,它特彆強調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描述和定性判斷,而不看重假設或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我們平時所講的自然觀察法有點相似。如要研究一所民辦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情況、一位中學校長的行政決策過程、一個地區的教育體制改革現狀,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不過近年來,有些教育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已在嘗試運用這種方法撰寫畢業論文,這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反映了我國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正在日趨豐富和完善。
6.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Study)
比較法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經常要用到。象教育政策、教育管理體制、教學管理形式等問題,很多人都喜歡進行比較研究。比較法的形式很多,有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有校與校的比較、地區甚至國家與國家的比較。就其意義而言,比較研究能擴大研究者的視野,加深對所要研究的問題的認識;跨國家、跨文化之間的比較研究,還能增進對未來教育管理髮展趨勢的認識。
7.行動研究法(ActionResearch)
行動研究從其性質上講屬於套用研究,因為其研究指向非常明確,就是為幫助基層人員解決實際問題。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它的實用性,它不關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義,故對研究條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理論基礎也並不要求非常成熟。行動研究通常規模較小,大都以集體合作形式進行,在研究中特別看重對原計畫的及時評估和修正。
在教育管理領域,行動研究法在學校資源管理、課程管理、德育管理、學校效能提高等方面都可以被採納。這種方法如能運用得好,不但能解決實際問題,也能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也是一種極佳的訓練教師科研能力的方法。

性質

①教育管理學是一門社會學科。

②教育管理學是教育科學的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

③教育管理學的文化性。

學習的原因

①豐富和充實智慧型結構。②成為一個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過學習可以獲得一種學歷證書、文憑,以改變自己現在的身份和地位。所謂有用,一種是職業技能性的知識如教育調查、教育統計等,另一種屬於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因為學習教育管理學的知識可以套用到自己需要的時候,如當你被委任一個新的領導職務時,當你接受一項新任務時,當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時,當你遇到失敗或挫折時,當你工作中遇到麻煩感苦惱時。雖然教育管理學在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思路。

教學方法

①教育管理學教學成功的關鍵是通過教學活動喚起學習者對本學科有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學教學的作用不僅僅是向學習者傳授系統的教育管理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而更為重要是使學習者學會思考。 ③教育管理學教學的難點不在於內容是否深奧,而在於如何把教育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轉化為學習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學的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 ⑤教育管理學教學中容易發生的錯誤:關於教育管理的標準環境與非標準環境問題、關於教育的常規管理和例外管理問題、關係教育管理中人與事的關係、關係權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套用的問題、教育管理學的教學起點問題。
教育管理學是教育行政管理專業重要的一門課程,目前開設教育行政管理專業的高校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著名高校。近年來,各級學校、培訓中心、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教育諮詢公司的中高級管理、教育項目管理和校企經營與管理等在職工作者紛紛學習教育行政管理專業的在職研究生,自我充電。
互補充,結合使用,以獲得客觀可靠的科學論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