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語言

"筆者所說的教師的“教育語言”是相對於教師的“教學語言”而言的。 指的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活動及過程中使用的語言。 ""語言是有對象性的,教師教育語言的對象主要是學生。"

一、教師的教育語言指什麼
二、教師為什麼要注重教育語言
1、教師的教育語言直接反映教師的素養和形象
2、教師的教育語言直接影響師生關係和學生的健康進步
3、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傷害已成為社會各界倍受關注的問題
三、教師應該有什麼樣的教育語言
教師的教育語言應體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
……
四、教師應忌悔哪些教育語言
教師絕對不能對學生使用這樣八種類型的教育語言
……
五、對教師語言傷害學生原因的思考
1、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傷害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過重的心理壓力,設法緩解和釋放教師心理壓力勢在必行
2、部分教師素質不高是教師對學生語言傷害的又一重要原因,採取多種途徑和辦法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十分重要
3、缺乏約束機制也是教師語言傷害學生的一個原因,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制約機制,從法律、制度上加以杜絕
小結語:
一、教師的教育語言指什麼

筆者所說的教師的“教育語言”是相對於教師的“教學語言”而言的。指的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活動及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更具體的說是指教師在與學生對話、家訪及對其進行表揚、批評等旨在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學習生活等行為習慣、身體心理健康水平向著教育者所期待的目標變化所進行的全部教育活動、教育過程中使用的語言(這裡不包括體態語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教學活動中始終貫穿著教育,因此教師的教育語言大量的表現在各種教學場合。
二、教師為什麼要注重教育語言
教師的教育語言不僅是教師人品、內心世界和文明程度等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更是教師實行育人功能、達到其教育目的的基本工具。教師的教育語言及其效果不僅為同行而且為社會廣為關注。
1、教師的教育語言直接反映教師的素養和形象
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是人們表達意願、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號。語言也是一個人道德情操、文化素養的反映。"開言知肺腑,出口見精神",語言是"肺腑""精神"的體現,有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曼妙、細膩、惟美、豪邁;教師的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深邃、練達、智慧、仁愛;教師的語言是一種功力更是一種品位,情趣、意境、修煉、魅力。
可見教師的教育語言是反映教師素質和形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一個教師在與學生、家長的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愛、言之有度、談吐文雅、幽默,就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主觀武斷、粗話不斷、髒話難聽,甚至惡語傷人,就會令人不快或反感討厭。那么在學生、家長心目中,不說是教師,就連一個普通人都不如。
2、教師的教育語言直接影響師生關係和學生的健康進步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有位政治老師平時表情嚴肅,上課沒有笑容。在學校一次教學問卷調查中,有個學生反映,某老師上課板著一副臉,象我們欠他的什麼似的,我們懷疑他是不是生來就不會笑。這位老師聞此意見後氣急敗壞,大發雷霆,罵這些學生是一群混蛋,甚至提出再不上這個班的課了。可時隔不到兩個月,又一位同學針對他同一問題給他遞了一張紙條,題目是《老師,請你面帶微笑》,紙條是這樣寫的:
X老師:
我終於有點抑制不住自己的內心,我想了好久,冒昧給您提個意見。本學期自您給我們上政治課以來,我覺得你似乎格外嚴肅。一直陰沉著臉講話,沒有歡聲笑語。好些同學都有一種壓抑感,原來的A老師上課很愉快,而今卻使人覺得有點透不過氣來。也許您是位嚴肅的老師,也許各種社會活動和家務使您很勞累,也許是我們這些不聽話的弟子惹得您不開心……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說:老師,請您多一點微笑。微笑的春風會吹開我們這些晚開的花朵!微笑也會使您驅走煩悶,增進健康。而您的快樂和健康更是我們堅持學習的基礎和保證。
X老師,為了您的健康,為了您的工作,為了我們——您的學生,請您面帶微笑,讓微笑滋潤我們求知的心田......
這張紙條不但沒激起這位老師的反感,他還到處說這個學生懂事,如何尊敬愛護老師,之後這位老師的微笑也開始出現在課堂上了。
學生針對老師同一問題的批評或請求,只是因為語言的不同,效果竟大相逕庭。這正如俗語所說:“人不愛奉承,只要話說得好”。老師作為一位教育者、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何況作為受教育者的未成年學生呢?
言語交流是師生互動的基本方式,教師寓情於理和寓理於情的語言,能夠解開學生的千千心結;有條有理和客觀實在的語言,能消除學生的種種疑惑。用語言去發蒙,用語言去啟智;用語言去激勵,用語言去引悟;用語言去讚美,用語言去督促。教師的教育語言是實現教育功能的基本工具。
俗話說:"好話一句寒冬暖,惡語傷人恨難消。"語言是有對象性的,教師教育語言的對象主要是學生。教師純淨、客觀、準確、平等、激勵、有情感和幽默感等教育語言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影響。魯迅先生說得好:"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孩子的發達。"
讓我們通過下面幾個例子來看教師的教育語言是何等重要:
某校一位語文教師在高一A個班上課時,請一男生回答問題,該生低著頭沒有回答,老師令他把頭抬起來,學生仍低著頭,老師再一次令他把頭抬起來。學生無奈之下只好把頭抬起來。老師問他:“你的前方是什麼?”,學生回答:“我的前方是黑板”。教師說,對了,你的前方是黑板,你的前途就象這黑板一樣——一片漆黑。老師這話一出口,教室里一片“唏”聲,全體學生的自尊心理受到了嚴重傷害,從此學生極度排斥這位老師,根本不願意這位老師給他們上課,一期下來,語言學習成績比同程度的班級低了一大截。
2003年4月12日,中國西部某城市一個15歲的女中學生因為上學遲到,被班主任教師用木條打了,教師還當著其他同學的面說她“學習不好,長得也不漂亮,連坐檯都沒有資格”。當天上午第三節課是班主任教師的華文課,這個學生趴在桌上哭泣,教師竟然熟視無睹,下課後也沒有注意她的去向。誰知中午12時30分左右,這個學生就從學校的教學大樓八樓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的花季年華。班主任老師以侮辱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
又如:一位李姓政治老師在接任一個“差班”後,第一次進教室上課的時候,見粉筆盒里有一隻蛤蟆和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老師,你剛到我們班上課,沒什麼好孝敬你,送你一隻瘌蛤蟆吧,請笑納!”
同學們都有以為李老師會發火,沒想到李老師卻微微一笑,說:“好吧,我就‘笑納’了!”。而後,他提著瘌蛤蟆一邊給同學們看,一邊說:“今天我的第一節課就從這瘌蛤蟆說起。它的學名叫蟾蜍,身上的小疙瘩裡面藏著一種白色的毒液,這種毒液叫蟾酥,可以入藥,有強心鎮痛止血的作用。有一條成語叫‘蟾宮折桂’,意思是到月宮中折取桂技,因此,此成語常被人們用來比喻考試被錄取。我的身體不夠好,而且馬上就要參加在職研究生招生考試,所以我想,這位同學送我瘌蛤蟆的目的,肯定是想讓我的身體早日強壯起來,並祝願我在考試中取勝。因此我得感謝這位同學,為了回報,我決定送他一車財富——知識的財富。”李老師的話剛一說完,教室里立馬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他以這種反常之舉,借勢取力,“以善化惡”。維護了自身的威信,避免了師生關係的惡化,靠自己的妙語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筆者曾教過的高三文科復讀生中,有一個叫彭意的女生。當時學校沒有開設專門復讀班,十幾個復讀生插在這個應屆班。那年聯考她被一所重點大學錄取後,家裡辦酒派她請老師作客,我那天因一特殊事不能前往,我再三向她解釋,請她諒解,可她老是站著不走。最後她非常認真地說了這么一句話:“嚴老師,其他老師硬不去,我不勉強,可你不去,我就不走。”這話使我一驚,我問彭意,這是什麼意思?她說,只有你嚴老師就不歧視我們復讀生。別的老師上課動不動就批評我們:“一個個蠢死了,讀了一屆又一屆”,“家裡錢多了,這樣下去你們還打算讀幾屆?”,“不把家裡搞窮是不會罷休的,是不是你們父母前世欠了你們的”。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因為每次當他們這些復讀生考得不好,或偶爾貪玩時,我總是鼓勵安慰他們說:“不要緊的,只要你們做到了盡力而為,而不是還有力而不為,就沒有愧對父母和自己”、“我知道你們多數同學的家境都不好,你們的壓力和包袱比應屆生重得多,你們要學會放下包袱。”、“真正付出了,總會有收穫的”等。我當時還年青,沒有想到老師的這些語言會對一個學生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3、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傷害已成為社會各界倍受關注的問題
1991年9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八條 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開除未成年學生。第二十一條 學校、幼稚園、託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語言傷害(很多提語言暴力)對學生一生的人格尊嚴、心理健康將產生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嚴重的還會使學生喪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引發厭學、逃學、違法犯罪、自殺等嚴重惡果。對這種教師語言傷害,不少人歸結為老師的素質問題。不少社會人士就此進行了毫不容情的口誅筆伐,指責“師德滑坡”,呼籲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
《新京報》2006年2月8日報導,2005年7月-12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對近30所中國小校的315名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發布的《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顯示,51%的國小生、72%的國中生、39%的高中生認為,老師的語言暴力給其造成了心理傷害。
去年11月,“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公布了“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專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170名少年兒童中,81.45%的受訪學生認為校園“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這個結果是從語言傷害、校園同伴暴力、運動傷害、校園設施傷害、體罰等11項針對國小生的傷害中選擇出來的。
有的調查顯示,語言對學生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有以下一些表現形式:自卑、極大創傷、中度創傷、心理恐懼、心裡難受、委屈郁悶、懷疑自己、自我厭惡、失去自信、自尊受傷、心理不平衡、失去上進心、學習興趣下降、厭惡某一門課程。其中自卑和極大創傷的百分比最高。
近10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小教育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康健先生幾年前,在已從事教育工作的學生中,進行過幾次主題是“回憶自己最難忘的教育經歷”的調查。結果這些已做了老師的人,有超過三分之一寫下的是在“曾經是個孩子,曾經渴望尊重”的年代,被老師侮辱和語言中傷的痛苦經歷。
青少年正在成長階段,心靈比較脆弱,在心理上難以承受語言傷害之重。因此,雖然語言傷害是軟傷害,但是,它刺傷的是兒童或青少年的心,是他們的靈魂,在被傷害者心理上所形成的“內傷”,比皮肉所受的“外傷”更難癒合,後果更加嚴重。
近些年來,不少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機構對教師語言傷害引起了高度關注,並採取了一系列針對這一問題的措施。如 太原市採取各學校與太原市教育局簽訂安全工作目標責任書,對教師語言傷害、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等規定“畫押”。
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在師德建設中發現,中國小教師言語不慎傷害學生心靈的現象很普遍,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在1萬多名中國小教師中徵集文明用語和禁語,結果老師們自己列出了2000多句文明用語和1000多句教師禁語。在由區教委從中篩選並公布的40句教師禁語中,諸如“我要是你早不活了”,“你這孩子無藥可救,狗改不了吃屎”,“你真笨,你真傻!你簡直就是個白痴!”,還有“閉嘴”、“低能”、“缺心眼兒”、“不懂人話”等等“禁語”。
中新網6月16日曾報導 重慶市渝中區教師向全市廣大教師發出倡議:要規範教師用語,使教師用語文明、人性和藝術化。同時,推出教師不能使用的十條禁語。這十條禁語是:
“你為什麼這么沒用。”“你簡直無可救藥。”“你再這樣調皮,我就要請家長。” “你怎么這么笨。”“你再不努力學習,就考不上好中學(大學),將來就沒有什麼出息。”“你這樣總是全班最後一名(或者倒數幾名),對得起你的父母嗎?”“全班同學不要向他(她)那樣。”“某某同學是我們班最好的學生。”“某某品德不好,是全班最差的。”“你不認真學習可以,但不要影響其他同學。”
三、教師應該有什麼樣的教育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教育語言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那么教師應該有怎樣的教育語言呢?
總結優秀教師同伴的經驗,回顧自己一生從教的經歷,筆者認為教師的教育語言應體現出七個方面的特點:
1、純淨性
教師的教育語言要純淨,沒有污染。而純淨的首要要求是文明、健康。即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和諧、悅耳,語氣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教育語言的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
2、客觀性
就是尊重事實,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不主觀臆測,信口開河。當然,客觀地反映實際,也應視場合、對象,注意表達方式。學生最反感老師不調查研究,憑隨意得來的信息對學生作出評價或批評。
如:一位女生在教室里吃了瓜,把瓜皮掉在了地上,教師發現後指責說:”一張饞嘴,亂扔亂丟,你真是個不文明的學生。”“你在家裡也是這樣嗎?你父母一定不講衛生,家裡收拾得一團糟。”由於批評語言不客觀,弄得學生老師對立起來,還哪裡談得上教育效果。
3、準確性
教師的教育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譴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乎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
有一個學校,老師們在努力地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知識。一位班主任請人對自己班裡的學生做了一次智力測量,結果出來後,一位學生的測量結果大出所料,因為這個學生平時在班上學習成績突出,能力很強,可他這次測量的智商卻是全班最低。這位班主任老師沒有檢查測量的準確性怎樣,比如這個學生當天的身體情況,測量工具是否可靠,測量結果處理是否正確等等,而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這個學生的智力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可他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如何的好,所以他的學習成績才好。並號召全班向這位同學學習。教師以為這是在肯定學生,實際上他的做法已深深的傷害了這個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在和學生個體或學生群體交往溝通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準確,避免濫用專業術語和其他語言。否則會傷害學生。
4、平等性
大家都知道,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學生雖然不夠成熟,但他們也和教師一樣具有獨立人格,也有其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尊重與平等不受年齡、地位等因素限制的。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尊重學生,減少避免一些隨口而出的“語言傷害”的發生。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強調"師道尊嚴",而或缺的是對學生的尊重。現代主體教育理論認為:只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民主、平等、寬鬆的教育氛圍,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我們老師在開口說話之前,可先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角度想想,做到"三思而後說"。不要居高臨下,你只能聽我的。
一位班主任老師看到教室滿地廢紙,他沒有發火和訓斥學生,只是說:“同學們,當我看到教室滿是廢紙時,就覺得心裡不舒暢,我的心情就變得像這個地面一樣糟糕,連上課的勁都都沒有了,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與我有同感?”這位老師從“我”的角度出發,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學生易於接受。教師對學生的錯誤只是作一下客觀的描述,不作主觀的決斷。承擔學生的行為給教師造成的影響,並傳達教師內心對學生行為的真切感受,讓學生覺得老師與我們是一起的。這樣的語言,構建了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平等、交流的平台,而不是老師置身問題之外,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學生,注重培養師生之間的親情,學生往往也會心領神會,心服口服。
5、情感性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也不可能有對於真理的追求。" 教育是一種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感情的變化隨時隨處在被學生感受的過程中,所以教師的語言應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情濃意深的語言,當和"差生"談話時,教師的語言應是充滿信任和期待的;當學生成功時,教師的語言應表現出無比的激動和自豪;當學生的家庭遭遇不幸時,教師的語言應流露出強烈的不安和熾熱的關懷等。
有個高二學生因不假曠課了半天,班主任十分氣憤,待學生到校後,班主任追查其原因,學生告訴老師是因為他原來一個玩得好的國中同學突然出車禍進醫院進行開顱手術,當時急得不知所措,沒有想到請假。於是班主任狠狠的瞪了學生一眼,說:“一個國中同學蠻了不起”。學生聽了十分反感,覺得班主任太不講人情了。
6、激勵性
教育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於激勵性。馬卡連柯認為:“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一位後進生說:“我從來得不到任何表揚和誇獎,身邊充滿老師的責備,同學的岐視,真讓我心灰意冷。”湖南都市頻道“尋情欄目”為一個巨痣女孩所作節目中,主持人王燕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個孩子,生下來臉上就有一塊很大的胎記,看上去十分顯眼,令人很不舒服。孩子長大到幾歲,開始有自我意識以後,問起她父母,怎么別的孩子不象自己那樣?她的爸媽告訴她說:“孩子,那是天使吻過你後留下的印跡”。孩子聽後十分高興,從此她一直無憂無慮的生活,健康快樂的成長。當然,這事味必是真,但說明教育語言對人的作用和影響是多么的大!
大家都熟知的“羅森塔爾效應”是一個教育激勵的經典事例。“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它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大意是: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性情孤僻,一人獨居,但愛好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美女塑像,日夜凝望,對其產生了愛慕之情。愛神被感動,賦予雕像以生命,使之成為活人。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受其啟發做了一個的實驗:一天他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國小,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樂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並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的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揮了作用。這個謊言暗示了教師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期待,而教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語言、情感和行為傳遞給名單上的這些學生,不斷激勵他們,使他們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後來人們把這種由他人的期望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社會上曾流傳著諷刺有的領導在使用和評價幹部問題上的一幅對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其實這幅對聯如果是用在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激勵教育方面倒是非常適合的。
7、幽默性
中外教育的調查顯示,未來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類型中,富有幽默感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必備素質之一。《中國教育報》登載了一則故事:上課鈴響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教授走上中學講台,一片齊刷刷的聲音問候道:"老師好――",教授一本正經地說:"同學們錯了。"學生驚愕之際,教授推了推眼鏡,笑眯眯地說"我是你們老師的老師,你們說,該怎么問候呀?"同學們立刻省悟過來,齊聲說:"師爺好――"教授笑了,學生們也笑了,原先緊張的氣氛蕩然無存。幽默的功效由此可見一斑。
幽默的批評絕對是一種藝術,它能避免嚴厲的批評帶來的逆反心理,使學生獲得一種情感和滋潤,營造一種輕鬆的教育氣氛。一次活動課上兩名學生就在老師的眼皮底下做別的作業,老師說:“你們真聰明,深知‘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啊。”這既不失師長的風度,又有教師個人的魅力,還容易被接受。
四、教師應忌悔哪些教育語言
建立平等新型的師生關係,要從“理解、尊重、和諧、善待”的語言交流做起。根據我們教育同行和我本的經驗不能對學生使用下列八種教育語言。這些語言有些雖是教師恨鐵不成鋼的一種衝動。但作為教師沒有絲毫理由原諒自己,因為這些語言會給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傷害,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1、侮辱性語言
侮辱性語言的突出特點是通過謾罵的語言侮辱學生的人格。若遇違紀事件的發生,教師缺乏冷靜,甚至憤怒:“你是畜牲,簡直不是人,人會做出這等事嗎?”說出這種侮辱謾罵性的話,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相反激化了矛盾。若遇上脾氣暴躁的學生還可能發生對罵,搞得教師下不了台。
有位教師教育一位不讀書,愛打扮的女學生:“你的手機是哪來的?是不是哪位老闆給你的。”“你要老實交待。”這位女生嚎啕大哭,家長也來學校要教師拿證據,教師很被動,只好賠道歉。從此,威性大減,使用了這類語言,傷害的既是學生,也是教師本身。
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儘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2、恐嚇性語言
當學生沒有完成學業、任務或者是一時性起頂撞了教師時,教師企圖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而使學生“服貼”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你再不聽話,就把你趕出校門”。“下次再這樣,通知你家長來校收拾你”。這些恐嚇性語言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受到傷害。
3、諷刺性語言
具有諷刺性的語言在師生的對話中或在課堂上說出來,很容易傷學生的自尊心。如:一個男生給女生寫了封信被老師知道了,說:“你真是一流的高材生,一流的美男子”。“你真有本事,先把欠條學好,(該生在學校商店賒欠錢、物),再學寫情書好嗎?” 上課的時候又抓住作文中的錯別字說:“高材生,你高中本科快畢業了(高中畢業後又複習了一年,讀了四年)。你的功底確實不錯,你的‘期騙’是‘期期都在騙’。(把”欺騙“寫成了”期騙”)難怪你聯考,名落孫山。”從此以後,對這位教師的態度可想而知了,若是正面疏導,平心靜氣地講道理,效果會大不一樣。
4、指責性語言
教師在學生做錯事的時候,不是幫助分析主、客觀原因,因勢利導,而是一味指責,也很容易傷害師生感情。如:“你怎么搞的,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為什麼不動腦筋,簡單的一件事,你搞得這樣糟。”“你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還拿來問,好意思嗎?”指責性語言容易給人造成逆反心理,師生關係很難融洽,容易造成學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小慎為,放不開思想。
5、貶低性語言
貶低性語言是指在一定的場合貶低別人人格或素質的言語。如:某個同學把教師交給的任務完成得不好,教師說:“你是個18歲的高中生,這點小事都辦不好,簡直是你父母白養了你18年。”
6、武斷性語言
武斷性語言是教師擺出權威的架勢,陳述自己的判斷或觀點是唯一正確的。有位教師不小心在黑板上寫了個別字,學生髮現後給他提出來,他認為掃了他的面子 。之後不僅不承認,反而武斷地說:“你是老師,還是我是老師,錯了也要依我的。”這位老師這種居高臨下的架勢和不容學生提意見且知錯不改,蠻不講理的霸道作風,倒是丟了更大的面子。
7、欺騙性語言
所謂欺騙性語言是利用花言巧語誘騙學生上當。有個外語教師為了幫朋友推銷一種英語課外讀物,不竟向學生把這本書宣傳得如何如何之好,最後還用了一句廣告語“一書在手,考試無憂”。後來文化部門在查非法出版物時把它作為非法出版物進行了收繳,使學校和這位老師大失面子,弄得學生不滿意,家長反映大。
8、揭短性語言
揭短性語言是指抓住學生以往的過錯或存在的生理缺陷去譏諷,攻擊學生的語言如:“你就忘了,高一時,你拿過別人的東西,高二時又有人說你占小便宜,高三馬上畢業了,又收錯了衣服,怎么老是舊病復發? 是不是又想到政教處寫檢討。”
當然,我們不能把教師須忌悔的教育語言簡單的歸納為幾種。但至少上述八種教育語言是不能也不應該使用的。
還有的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應忌悔的語言作過這樣的歸納並大聲疾呼:“我們作為21世紀的老師就要讓這些語言在學校的教育語言中銷聲匿跡”:
A、挑戰式。“我要是管不了你,我就不當這個老師!”“我要看到底是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
B、告狀式。“我管不了你,叫你爸爸(或媽媽)來吧!”
C、預言式。“我看你呀,準沒出息。”“你還想考上大學?”
D、結論式。“無論如何,就是你的錯。”“我教了幾十年的書,沒見過你這樣的學生。”
E、記帳式。“現在我不跟你生氣,到最後看誰吃虧?”
F、驅逐式。“不想上課,就馬上出去!”“你給我站到教室外面去!”
G、罷課式。“好,既然你不讓我上課,我就不上了。”“我走,這堂課大家聽他講吧。”
五、對教師語言傷害學生原因的思考
生活時報曾刊文發問,雖然老師要為他們的語言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負責,但是什麼東西驅使著老師們,讓他們表現得如此猙獰可怕呢?這個責任又應該誰來負呢?
教師對學生使用不良教育語言造成傷害的原因,筆者認為或贊同以下觀點:
1、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傷害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過重的心理壓力,設法緩解和釋放教師心理壓力勢在必行
根據國外調查表明,教師職業所帶來的公眾壓力多於其他行業的人。香港曾將教師職業壓力列為第二位,僅次於警察職業。中國一個進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課題組去年對某省14個地市、168所城鄉中國小2292名教師進行檢測,結果顯示32.18%的教師屬於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檢測教師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焦慮水平偏高。
較多的人認為,教師心理壓力主要有三個來源:
第一,教育體制當中引進的激烈的競爭,比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升學率等等,使每位教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民辦學校教師,無論是工作還是心理壓力更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民辦學校學生思想、知識基礎差,教育教學難度大,其付出之艱辛也是一般公辦學校教師難以想像的;學校辦得好壞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留去,失業和不穩定的生活陰影時刻籠罩著他們。
第二,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常常扮演的是為人師表的角色,他們接受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種職業,就不得不儘量滿足人們對這個神聖職業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蓋和壓抑自己的一些本來性情,從而造成心理狀態的失調。
第三,教師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持續緊張的腦力勞動,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易形成孤僻和感情抑鬱,進而會導致心理問題。
過度的壓力,或不愉快的壓力,給人帶來苦惱,使人產生生理、心理以及行為失調反應,在日常活動中產生焦慮。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心理壓力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釋放來求得心理的平衡,教師長期在教學的精神壓力之下,也需要尋找釋放的途徑。老師們在學生面前表露出的語言傷害,正是他們內心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他們在一種不自覺的狀況中轉移著自己的這些心理情緒。
按照專家呼籲,必須建立相應的心理干預機制。在外部通過制度的調整,降低教師的壓力之外,要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要建立教師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測查制度,讓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為調整自己的心態提供依據;要為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教師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設立心理諮詢點為教師服務。
2、部分教師素質不高是教師對學生語言傷害的又一重要原因,採取適當途徑和辦法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十分重要
對於教育系統出現的諸多問題,不少人歸結為老師的素質問題。但應該看到,一方面確有一部分素質不高的老師進到了教師隊伍。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所有人的從教生涯都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而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後續教育確實還做得不盡如人意。
因此,把住教師任用上的入口關和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是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兩個根本辦法。不少人士也在呼籲,應該建立更為嚴格的從業資格規定,以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
有計畫實現教師的層層培訓。但目前不少培訓已經演變成了拿文憑和學歷的教育,而且都是一些與教師綜合素質提高關係不大或無關的課程。這是必須要加以克服和改進的。
3、缺乏約束機制也是教師語言傷害學生的一個原因,要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制約機制,從法律、制度上杜絕此類情況禁止、處罰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傷害,在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包括“未成年人保護法”尚沒有明確規定,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制約這方面的規章制度也不健全。因此國家除了在相關教育立法中應明確語言傷害的概念、禁止語言傷害及有效的懲戒方式等規定外,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一方面應象全國很多地方一樣,組織和發動教師一起來制訂教師教育禁語或教師教育激勵用語等,用以提示和監督教師;另一方面應加強這方面制度建設,建立起明確學生受到教師語言傷害後的投訴部門、投訴程式及處理辦法等一套切實可行的制約辦法,從而從制度上杜絕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傷害。
小結語:
教師的教育語言是教師在全部教育活動及其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符合教育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只有當這種語言純淨而未被污染時,才能產生最好的教育效果;對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語言傷害所產生的後果教師必須引起充分警醒;自覺地、持之以恆地修養教育語言及藝術是教師育人的首要基本功,也是使自己在育人王國由必然走向自由的首要前提。
[注]:本文所用素材,一部分是筆者在長期教育實踐和調查中獲得的,一部分是同行朋友和相關資料提供的。在此向為筆者提供了寶貴素材的朋友致謝。
2007年8月18日於岳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