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龍寺

敖龍寺廟會卻遠近聞名,初建唐,歷於宋。

後殿供奉龍母娘娘(李老爺的母親)及子孫、眼公、百花、疹公四大娘娘。東、西二配殿供奉閻羅王和十殿閻君等。護法殿供奉狐仙、長仙、黃仙。
傳說“李老爺”是從黑龍江移於此地山上,為本地村民做過很多善事,尤其在乾旱的年頭,會在人民企雨的三日之內,降下甘霖,於是人們便修建了敖龍寺供奉它。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便會來到敖龍寺上香祈福。
承德縣頭溝鎮興隆山每年都在二三月舉辦廟會。廟會搭台,經濟唱戲,同時也展示了民俗文化,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其中出現了不和諧畫面。 
廟會人之多車之多,可謂盛況空前。轎車、中巴、機車,從溝里到溝外,足足數千輛之多,極為壯觀。當地一些百姓不無自豪地說:“年年都這么熱鬧,昨天晚上人就開始來了,有老百姓,也有像當官的,開著小車,是悄悄地進村,既燒香又磕頭,許願還願,做的神不知鬼不覺。”
說來,興隆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村落,而興隆山敖龍寺廟會卻遠近聞名,山東、山西、遼寧、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的善男信女手牽手而來,個人有個人的心愿,因此,廟會上李老爺神龕前的功德箱也非常火爆,小至一元兩元,大至成捆的百元大票,難怪有人說,廟會上究竟有多少收入,別人誰
敖龍寺敖龍寺
也說不清楚,那些算卦、看相的,旁若無人地開展“業務”,廟門前擠滿了香客,廟內香菸繚繞,而做買賣的街市上卻冷冷清清。
關於寺廟的由來,市報曾報導過:通過現有殘碑得到考證:碑刻文字中有“當年造下旱蒸天,行走游龍顯聖年,甘雨霖淋萬物晴,值去慶念三月三”。還有“初建唐,歷於宋”、“宋金交兵,人民凋凌遭塗炭被兵而後已”等等字句,其字句分為漢、蒙兩種民族文字刻制。從另外一座碑的碑文上可見,尚有“雍正末年計畫,乾隆元年修建”、“民國21年曾復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鰲龍寺始建於唐代末期,而後經過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以至民國年間,進行過不斷的增修完善,有著悠久的歷史,推算起來至今已有1300多年。
按廟裡人的說法,我們各買了十柱香和紙,對前、後、東、西四殿和護法殿上香祈福。出了廟門,我再一次看了正門上方 “鰲龍寺”三個字,感覺挺莊嚴、肅穆的。 門外正在搞建築,說是蓋辦公房。對面是一個戲樓(台),沒有人略顯冷清,我們沒有過去。但前兩年去的時候有幾個字讓我記憶猶新,因為是同音的四個字,是耐人尋味的四個字:世事是式。
李老爺俗稱禿尾巴老李、李龍爺、李龍王,是由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一個神話人物。李龍王是正義的象徵,是仁孝的化身,是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戰勝邪惡、祈求風調雨順的精神寄託,在我國民間有著廣泛的文化影響。
所謂廟會,是因廟而有會,它是伴隨著佛教、道教宗教活動產生的,是一種集宗教、娛樂、貿易為一體的群體性活動。記者了解到,許多廟會最初是為了祭祀,人們到廟中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後來寺廟和商販都想趁拜神人多的機會做點買賣,賺點錢,於是在廟會之日就增加了貿易活動,這樣對普通老百姓來講也比較方便,既拜了神,又購了物,一舉兩得,逐漸形成了趕廟會、逛廟會的習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