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民村

救民村位於貴州省錦屏縣彥洞鄉西部,距鄉政府約7公里,海拔840米,東鄰彥洞村,南界劍河縣南加鎮錦中村,西抵劍河縣潘溪鄉芳武村,北與仁里村對面相望。由救民、亞賴、中梅、傳良、萬壽、高銀堆、西月、王包8個自然寨組團成。總面積1370公頃,耕地面積約578.0畝,主要以種植水稻、土豆為主。

救民村 概況

救民村地理位置救民村地理位置
救民村衛星地圖救民村衛星地圖
救民村位於貴州省錦屏縣彥洞鄉西部,距鄉政府約7公里,海拔840米,東鄰 彥洞村,南界劍河縣南加鎮錦中村,西抵劍河縣潘溪鄉芳武村,北與仁里村對面相望。
救民村由救民、亞賴、中梅、傳良、萬壽、高銀堆、西月、王包8個自然寨組團成。
總面積1370公頃,耕地面積約578.0畝,主要以種植水稻、土豆為主,農業生產總值約230噸。救民村總人口約1324人,農業人口為1307人,非農業人口為17人。村民為侗族,分布於一個3公里長的盆壩沖兩邊。該村四周青山環繞,一條溪自南向北流到洞冷賴瀑布,入救王溪,致使救民壩水旱無憂,成為鄉政府水稻實驗基地之一。

田園風光

救民村田園風光救民村田園風光
救民村田園風光救民村田園風光
救民村田園風光救民村田園風光
救民村田園風光救民村田園風光
救民村田園風光救民村田園風光
救民國小救民國小

風土人情

服飾

侗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侗族人民以其勤勞和智慧,創造出無比璀璨的

救民村鄉村風情圖片救民村鄉村風情圖片
民族文化。經受不同的歷史社會、自然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影響,審美觀念的不斷發展,創造了自己的服飾文化。侗服的製作是通過手工制紡而來,需要大量的棉花。製作程式是通過種植棉花,採摘棉花,用紡車紡線,再用織布機織布,織成布後用藍靛染色,曬乾漿洗,以領口到衣服下擺、袖口都要滾邊,繡花,縫上布做的疙瘩鈕扣兒,這樣一件衣服才真正做好了。衣服分為黑、白(含柳條布、蚯蚓布)兩色。其種類以季節上分,有夾襖、單衣、長褲、短褲。以性別年齡上分,有女童衣、男童衣,少年、老人、婦女、少女等衣服類別。
九寨侗族男子服飾大抵相同。清代以前頭髮或結辮或挽髻,包自家織的黑色長侗帕。身穿左衽有領襟衣,束腰帶。下身穿接頭褲,接頭褲的褲腰褲筒肥大,腳穿草鞋或布鞋,小腿纏腿布。民國時期以後基本上剪短髮,上身穿對襟短衣,侗布縫製,五至七對布扣,襟前下擺各有一個荷包。穿鎖頭褲。頭帕(頭飾)、上衣、下褲、腰帶、圓頭布鞋或繡花勾鼻布鞋、綁腿裹布,多為女性構成。
頭帕,純手工製作,棉質、黑色,兩頭尾處有長長黑色流蘇,一般長一丈二尺,寬一尺一寸一條。流蘇製作精美,交織錯落比較難做,裹頭不把流蘇現出來。
腰帶布,有黑、棕黑色的,有流蘇純棉布,純手工,無刺繡。腰帶,從集市上買來各色絨線,再自己手工編織,編織成各種圖案、花紋,有菱形、S形、花朵等,色彩繽紛,五顏六色交織在一起,做工精細。又稱花帶、連心帶,侗話“努”。
裹腿布,純棉,純手工製作,有5-6尺左右,黑色,無流蘇,有的也留些鬚鬚,作美觀和插入固定之用。
救民村風俗圖片救民村風俗圖片
手鐲,都是銀飾,有管狀,種類較多,花樣不一,頗具特色。耳環,花耳環,銀飾品,做工精細,有的有很多吊帶,小塊狀的小片連上一塊花紋狀的銀塊連成。還有瓜子、葉片形吊狀耳環。
女性頭飾,銀花簪冠,是一個帽狀,下面是纏繞的銀帽而成。中間有醒目的大花瓣,兩頭是龍頭,在帽沿上及帽的正中,有約一百朵小花瓣,夾雜在花瓣中還有展翅欲飛的風。在頭飾的下沿吊綴著若干小銀穗。
銀花冠有大、小之分,小銀花冠有圈,一面是銀穗,成葉形,中間是馬圖,馬圖上面是無數枝花,戴小銀花冠,後面的髮簪還要插上兩根銀花草狀簪花,每根上有20幾根銀花,銀花上不僅有花,還有龍、蝴蝶等動物。 銀項鍊,侗語叫“壓領”。項鍊鏈子很粗,吊著一個較大的心形吊飾,上面有龍,麒麟花紋,心形吊飾下還吊著銀鈴鐺。
銀項圈,一般項圈有五個,逐圈變大,戴在最貼近脖子的一圈最小。圈是圓柱形,兩端稍小。
侗家婦女穿左衽矮領襟衣,著花裙,腿布纏足,挽髮髻圍侗帕。滿清光緒年間,九寨侗族地區進行了一場以改裙為褲的服飾變革,以後少見穿裙者。侗家的勞動分工是“臘萬頹托滅或亮”(即男耕女織),因此婦女特別注重打扮與修飾,穿戴亦有分別。未婚女子扎單辮,以紅繩結辮盤於頭側,圍自產青色長侗帕,前額劉海齊眉,戴銀耳環。節日穿盛裝,頭戴銀簪花,脖套銀項圈,胸前掛銀飾壓領,戴各式各樣的銀手鐲。衣服的團肩及袖口用另色布鑲接,襟邊鑲花邊,扣套五至七顆,以銀泡串連。用自織的花帶或黑帶束腰,褲管腳及褲腰有另色花邊。黑布裹腿,腳穿布鞋或繡花鞋。服飾鮮艷。已生育的少婦,額前不再梳劉海,把長辮改為挽髻,挽在腦後,用一塊銀簪別在中間,服飾也比較老色。
1970年代後,是織的土布(侗布)減少,民族服飾顯得珍貴,節百日喜慶時方穿上,平時婦女則購買工廠生主的布匹加工左衽矮領襟衣,男子在多數買成衣中山裝。2000年代,青年多穿西裝。未婚姑娘尚有用灰線修眉的習慣。特別是將要出門去玩山時,幾個姑娘躲在房間裡,用火爐灰和麻線修扯,拔掉眉毛不規則的部分,使眉毛清秀彎細。修眉時對男性絕對保密,不讓任何男性發現。婚 禮

救民村一般經過問話(提親)、定婚(吃定親酒,侗語叫“借包絡”)、完婚期的卡舅公、過門、轉腳、借偶燒(女方),男家喝喜酒(借勞買)等婚禮習俗。
問話(提親):男青年鍾情有意於對方,家裡知道後,便托一個善於言辭老成的人拿著禮物(第一次拿糖

救民村風俗圖片救民村風俗圖片
意味著甜蜜。第一次只是投石問路。對方如留意,第二次拿酒肉),至女方家,向其家長問安,拉些家常(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先套些客套、近乎),然後才轉入正題:“我想來你家討碗油茶喝”之類的話。 “一步不能幹塘水,一次哪能得個親?我要問問姑娘。”即使有意,女方家長為了鄭重,言辭總要推託,考考男方的耐心。當第三次對方將帶去的禮物收下,並設酒飯款待來人,即示“得話”。若以“女兒尚幼不懂事”等為由退回禮物,即示拒絕。
定婚(借包絡):尚未成婚,男方怕女方悔婚,總要以“打下表記”為由,先喝定婚酒(借包絡)。由男方房族中一長者拿著酒肉(酒葫蘆用紅紙貼著,肉用禾草象徵性地包起)等禮物到女方家,女家將禮物收下後辦酒菜請房族中成年男子前來陪客(借包絡)。敬祀祖宗之後鳴放爆竹,即示此家姑娘花落有主,只等婚期。
定婚期:定婚期侗話叫(握我言)。由男方房族中兩位長者帶著酒、肉(酒8件、肉一至兩桌、每桌8斤肉) 等禮物到女方家,女家以宴請各位房族爺崽前來陪客,商量婚事,當事人均請房族做主,商量操辦。
救民村風俗圖片救民村風俗圖片
酒席上,男方來賓謙虛地說明來意,並把婚期告知女方,徵求是否同意,並詢問財禮、酒肉、粑,照哪種規約辦理,女家有幾家房族等。在酒席上,女方由房族一一告知男方來賓,也有經過商量後選取吉日再向郎家回報。一般是送娘家肉12桌,卡舅公1—2桌,轉腳1—2桌,伴娘1—2斤,女家房族各戶1斤(2000年代前,家族1至2桌,各戶1斤除外);大粑粑(直徑與臉盆相等)平年12個,閏年13個(按當年月份一月一個而論);財禮取中等九兩六為準(即九個大洋另再6元鈔票,有的“六”也按銀元折價)。之後,大家縱情飲酒,房族爺崽們輪番把盞,非把親交的兩位親家灌得酩酊大醉不可。
卡舅公:彥洞地區在新娘過門成婚的當天由女方一房族人陪同郎家來的一位“臘早”(新郎的夥伴或兄弟)將財禮的四分之一及卡舅公的酒肉送至舅家。舅家接禮物後,也備酒宴請其房族前來陪客。將舅公禮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回贈女方來客帶回給新娘。舅公另打發女眷去女方家(借偶燒)吃女方喜酒、吃糯米飯,送賀儀。黃門片區卡舅公則在婚事確定後新娘過門前進行。
娘家婚禮:新娘過門侗語稱(買妹大言)。接新娘的隊伍是在確定的黃道吉日良辰的凌晨時便出發去(接買)。如果路程遠則頭天出發。這支關親郎隊伍一般三人,新郎及其夥伴兄弟。要帶上一桌多的肉及一些糖果、酒肉主要是用以敬祀祖宗及簡單招待新娘的夥伴—姨娘們,吃姊妹飯。新郎一進門,新娘也把夥伴們請來了。娘家即簡備飯菜打發姑娘出門,吃姊妹飯。新郎向岳父母道謝、安慰。姑娘也向父母訴說生為女身,無可報答父母之情之言辭。古諺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姑娘的留戀,此後將被視為客人的那份辛酸,令人不忍。“前朝嫁男不嫁女,如今嫁女不嫁男,女兒從呱呱落地時就知是人家的,只要你們相親相愛,長輩則無所牽掛。”父母諄諄囑咐。出門吉時在即,姑娘則由兄弟背出至屋檐水之外,大家相送出門,新娘的夥伴們則送至路頭寨尾惜別,只留一兩位(早已邀約好的一兩個房族姑娘作伴娘(買板)直陪至新郎家。一盞燈籠前導,跨水過橋,新娘由新郎或伴娘背過。如遇另外迎親隊伍,交叉處亦要背過,不踩人家腳印。至郎家吃了早飯,在五個關親郎和兩個接娘(板買)的陪同下,便即“轉腳”。一個臘早(新郎的兄弟)用楓木特製的彎扁擔挑著兩個小酒醞(侗語叫“拍瓮”)走在最前面,接著是兩個關親郎(臘早)抬著一邊豬肉(一百餘斤),一個挑一挑大糯米粑(平年十二個,閏年十三個,每個大粑與籮筐口徑差不多),一個挑著零散的肉(卡舅公的、房族的、轉腳的),一個放炮。一路上鞭炮聲不絕於耳,把新娘和伴娘直送至女方家。財禮、酒肉經女方家族人一一見證,把每戶一斤肉分散給各個房族,房族便拉臘少和接娘到各戶去做客(借水宵),臘少們即去拜親。
這天女方家要辦酒席招待客人及臘少們。賓客中最早來的是至親女眷,她們帶著送給親娘的禮物——(褲少)來(借偶燒)。(借偶燒)即是吃嫁女酒席。女方家辦宴席,蒸糯米飯招等客人,中午其他親戚朋友亦紛紛到來(借偶燒)。
臘早在家族中的男主人陪同下擺起長桌共進午宴盛席。席上,男主人們讓四個臘早坐在中間,從中間起,用牛角杯一雙一對的由中間的向兩頭輪著喝起酒來,再由兩頭輪著向中間依次喝過去,這樣輪番把盞,至少要過三巡,方準吃飯。這時女眷及姑娘都圍繞過來看熱鬧。臘早們要添飯,姑娘們只給碗裡添上幾粒,連一口飯都不夠;有的在碗底加一調羹鹽再盛飯泡湯給吃;有的在碗底放大片肥肉,窘住郎崽後生們。臘早們不勝酒意,主人不肯就此收場,此時酒歌便唱了起來。
下午,女家又擺起髮腳酒席,即打發臘少及姑娘回郎家。這個酒席是用若干張桌子聯起來擺成。一頭坐著家
救民村風俗圖片救民村風俗圖片
族中的男子們陪著臘早,另一頭則是家族的女眷們陪著姑娘和接娘(也有男女分開設席)。男人們依照酒規“三杯出門”,先乾三杯。然後分主賓見面酒,人們便擺起古(臘聳)來。先追述祖先婚姻起源,再講到兩家青年人的戀愛過程,(美頓亞美niá,加豆西問,加得西仁)即自由戀愛,互送物件定情,今日成婚,再講今日的婚事宴席。此時,女方族人則千叮萬囑臘早,姑娘情竇初開,尚未老成,恐防有什麼差錯,不要用拳頭巴掌(即武力),要互相商量,心心相印,構建和睦家庭。並贈給臘早一份紅包,作為婚禮的見證人,祝雙方美滿幸福,石板架橋萬年走。並象徵性地在臘早們臉上抹上鍋煙油作為標記。那些有備而來的姑娘們便用鍋煙油在四個臘早臉上抹得黑里發亮,不留一點空白。之後,便躲在人群背後瞧著臘早們嘻笑,防備他們報復。臘早們端著酒杯哪能騰出手來還手呢?此時的“臘早”也就順著對方的話題擺了起來。(捺把順捺葉,捺少寧捺得),(葉同堯或虛向,寧同堯或虛主)即是白面後生尋情人,黑臉的郎崽記住親爹媽。要為我做好主張,再講些謙虛的話,感謝對方的盛宴招待。便(向嘎賴褲少)唱討件歌來:“日頭出山郎起腳,太陽落坡要回門。家機細布箱箱有,要你一樣打發郎。”女方家的挽留,臘早的再三辭謝。全人(即家庭中幾代同堂,有男有女的老年婦女)便用丈二土布團團包起貼上紅紙的葫蘆交給臘早親,即來時挑“拍瓮”的臘早抱著,便打發他們回程。新娘躲在人群中,也被接娘找來,順著吉日,接回郎家。第二天早飯後才被送回娘家。
郎家婚禮: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便約上兩個家族中的兄弟或要好的夥伴帶上一個燈籠及禮物上女方家去接新娘過門。新娘到新郎家門外,若選定的吉時未到,則在門外燒一堆火,大家圍著烤火等候。有的人家請方士化異,收白虎口舌,新娘才進門。若正好當時,便可直接進門。但聰明老成的新娘則要在門外停一下,一是聽家人是否已起來,新娘進門,一般到郎家天未亮。二是看看家人對她的到來是否歡迎。當接親婆手執紅包,提著潲桶出門來迎接方才進屋。接親婆先說些吉語(吉利的話),把紅包分別送給新娘及伴娘,便要新娘提著潲桶跟著她走進屋門。來至火房,圍著火塘轉三轉,又說些吉利祝詞,便叫新娘及伴娘入房休息。家人鳴放鞭炮,以示新娘業已過門。關親郎便宰一隻母鴨,準備酒飯,敬祀祖宗後,(借叭)侗語,吃有鴨肉的早飯。
(借叭),是新娘過門的第一餐飯,也請親戚朋友一起吃。只殺一隻鴨子,往往親戚們到時已無這隻鴨肉可嘗,但人們還是這么稱呼。
中午賀客盈門,他們送來堂彩、米、酒等賀儀(2000年後,人們均用禮金,不再送堂彩)。主人便按本門舅、姑、表三代親的順序把堂彩在堂屋由里到外的掛起來。主人煮甜酒、油茶以待,客人一到,先喝甜酒,次吃油茶。舅家人在堂屋首先開席,其余賓客方才入席就餐。因此,舅公席特別講究。在主人及派人陪伴下,雙方划拳行令,(臘聳),(或板),唱古歌、酒歌、賀婚歌,直至夜瀾更深,甚至通宵達旦。
下午,房族合宴招待賓客。
夜暮降臨,新郎的夥伴、好友均來放炮祝賀,新郎家同樣設盛席招待,派房族兄弟相陪,席上或結對或成幫吆五喝六,發拳行令。他們唱友誼歌、古歌、酒歌、賀婚歌、盡其所能。
第二天宴請親戚朋友的女眷,俗稱吃油茶,侗語(借歇)。第三天再請親戚朋友團聚——(價頓)。第四天請新親家。第五天請新親家女眷——(餒得)。(餒得)親家母們為新郎新娘解包,即“葫蘆包”,邊解邊唱古歌:張郎張妹留根古,世間才有黃種人,張郎張妹進你家,承宗繼祖萬年興。解完,把葫蘆交給郎家女眷,把他放在新郎新娘床下。郎家女眷亦以歌答謝,共祝新婚夫婦養兒育女,宗枝繁茂。第六天宴請房族爺崽,名曰(了灶)。至此,婚禮才算結束。2000年,彥洞、瑤白村兩委通過多方徵求意見,再改革婚俗,把六天婚禮改為兩天,第一天宴請親戚朋友男女眷屬,第二天請新親家男女眷,喜事完成。
九寨百里侗鄉素有“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之說,實則存有大同小異。黃門社區則介於彥洞、平秋社區之間。
定婚:也叫放炮,郎家要挑幾斗糯米、酒、肉各近百斤,糖果幾十斤等禮物到娘家去辦定婚酒席。
舅公禮:即卡舅公,在結婚前,郎家請族人或家人,帶上酒肉各幾斤,幾十元錢去卡舅公。
結婚:於頭晚上門迎親,姨娘鬧豆,房客(新娘兄弟)及伴娘送新娘到郎家;於當天上午姨娘到郎家接新娘轉腳,郎家設宴款待眾姨娘;臘早挑一兩百斤肉,各幾十斤酒、糖、近百斤糯米飯(現多改用糯米)送新娘回門;娘家設宴款待臘早,同時郎家設宴接待賓客。新娘當天不回郎家,第二天雙方房族分別都設宴款待臘早、賓客,下午新郎家宴請新親家。嘗新節

嘗新節是侗族較隆重的節日,程度僅次於春節。時間為小暑過後之“頭卯”日,但也有小暑過後只要是“卯”日即可,

救民村鄉村風俗救民村鄉村風俗
故也稱為“卯節”。節前一兩天,村寨都要宰牛殺豬,開田取魚,準備過節。家家包粽子,通知和迎接親戚朋友前來共度節日。屆日清早,婦女從菜園摘來新鮮蔬菜瓜果,從田裡采來幾根禾包,小孩上山砍來箬竹做筷子,男子備辦菜餚,婦女蒸糯米飯,甑里放上幾尾魚(此魚經破肚取出內臟、用酸菜水煮過再晾乾等處理)同蒸,做成蒸魚。飯前,由家長在神龕前擺祭品(糯飯糰、魚、肉、園中已出的各種新鮮蔬菜及禾包),燒香篩酒,化財燒紙,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十倍收成,祭祀畢,才吃早飯。飯過,村寨舉行大武比賽(鬥牛)、斗鳥及跳蘆笙等活動,近年來還組織青年進行籃球賽、攀手勁、拔河、文娛演出等活動。酒文化

在侗鄉,接人待客,非酒莫屬。在侗鄉人眼裡,“無酒不成禮義”,這是侗鄉天經地義的老古禮。
酒養成侗家不僅愛酒過人,而且講究酒禮。侗鄉人粗獷豪放,但依酒儀。不管逢年過節、男婚女嫁、生男育女、生日壽誕、起房造屋、親朋歡聚等什麼樣的酒席,都以酒禮而行。每一桌酒席,都有一主把壺者,一切聽他的酒令。先祝酒,再敬酒,酒過三巡要換酒(即主賓邀約扯酒、並稱見面酒),繼而按長幼輩份及年齡大小結對划拳,拳令也有講究、規範,不可越軌。“酒過三巡歌唱起,人不弄酒酒弄人”,不勝酒力的人,在酒過三巡之後,便耍起他的花招,唱起酒歌來。侗鄉是“詩的海洋,歌的故鄉”,侗家人就以這古老的方式表達感情。酒席上的歌可謂應有盡有,隨興成歌。這也是個酒儀,不違酒規。在主賓都已盡興而樂,酒足意暢,酒席接近尾聲之時,酒“司令”則站起邀請大家共飲團圓酒,大家一起舉杯,一飲而盡。“左團圓、右團圓,花好月圓”,“左發右順,百事百順”,把大家帶到席將散而意還在的境界。

7.20侗族山歌

據說:由於當時的青年男女是家裡農活的主力,平時農活很忙,都沒有什麼時間談戀愛,隨差年齡的增長,

救民村鄉村風俗救民村鄉村風俗
談婚論嫁便成了各家長的頭等大事,為了能讓青年男女找到自己中意的人或者女婿、媳婦。於是家長們規定每年的7月20不出活,也就是不去地里做農活,目的是讓青年男女放假戀愛。
在7月20日這天,周邊的青年男女,都會到一個專門的地點(永久都在那個山頭),對唱山歌,以歌傳情問話。後來當地的人會以這種方式傳承下來,每年的7月20日當天,很多人都會到那裡唱歌,對歌。所有的感情都以歌在傳遞,青年男女傳達的是您情我原等情歌,中年男女傳達著戀舊昨日的浪費,老人傳達著時間的流逝.......

鄉村特產

在侗鄉,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做粑。但都以糯米為主。侗家在不同的季節,做不同的粑。二月二、三月三做甜藤棉花粑,六月包粽子,重陽、侗年、大年春節要糍粑,婚嫁喜事,生日壽辰也打粑。粑的種類不同,花樣有別,但從這可窺侗家尚嗜糯食之一斑。當然,有的在粑里包飯豆,也有用小米、苡仁米、糝子打粑,那是各喜所好了。
侗諺說:“所偶蠶所罵”,即是說一飯三菜,道出了侗家對菜食的需求量及重要性。當地出產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時鮮蔬菜尚有各種瓜、豆、辣椒、蔥蒜、藠頭、竹筍、蕨菜等。肉食類有豬、牛、羊、狗、雞、鴨、魚等。傳統的菜食有炒、燉、醃、燒等烹調方法。
醃菜,是侗鄉的傳統名餚。它能久擱保鮮,有的越陳久香味越濃。醃菜主要有醃魚、醃肉、醃菜等種。
醃菜多種多樣。侗家素有“吃不離酸”的習慣,三月將青菜曬蔫洗淨,乾切成末放入醞中醃的酸鹽菜。還有夏天的酸豇豆,秋冬製作的酸辣椒、酸蘿蔔、霉豆腐,都是用醞醃製而成,這些醃菜酸甜爽口,隨時取食,很是方便。
醃魚是“酸中之王”。醃魚是將鮮魚剖腹去掉內臟,均勻搓鹽、噴酒,浸泡一兩天,使鹽酒溶漬,將魚取出,再烘略乾(速為醃製則不烘烤)。魚鹽水用來煮糯米飯,再拌以辣椒粉、生薑絲、甜酒麴及鹽巴諸佐料製成的醃糟灌入魚肚,使魚形飽滿,外面也以它均勻拌抹,然後裝入醞中,且層層鋪醃糟,然後密封,放滿醞沿水。醃的時間愈長,魚刺、魚骨變軟,酸味不增,香味愈濃。醃魚可油煎後食,亦可生食,酸香甜可口,是待客佳肴。
剖魚取出的內臟,剁碎,拌上辣椒粉、生薑絲、鹽巴,放入醞中用酒浸泡做成魚醬,成色鮮美,另具一格風味。
將辣椒在火塘邊烤焦了研成粉末,加上鹽拌上生薑大蒜,有的還加上牛、羊癟,做成的蘸水,也是侗家人飯桌上有特色的一道好菜。
總之,“住不離樓,走不離盤,穿不離帶,吃不離酸”,是侗家人生活習俗的簡單概括。

米酒

在侗鄉,接人待客,非酒莫屬。在侗鄉人眼裡,“無酒不成禮義”,這是侗鄉天經地義的老古禮。
香醇的侗鄉秈米酒、糯米酒,侗話叫“勞言”(即家酒),它不含任何藥料,是用稻米製作酒糟後,用清泉井水明火蒸餾而成。而重陽時節燒的酒最佳。幾乎每家都會釀酒,也有一套完整的釀酒工具。這裡釀的米酒色、香、味俱全。糯米酒味好、甘醇,但因當地糯米產量不高,所以基本上是用大米釀造。米酒的度數一般約為20多度,爽口、味正,入口不辣,越喝越爽口,越喝越想喝,使人有种放懷狂飲的衝動。
侗鄉人都喜歡飲酒,每頓飯都會飲上三五兩,飲後不影響勞作,精神更好。重陽酒醉甘醇號和,因其是重陽節前後釀造,氣溫很好,釀的酒不酸,不辣,味極其爽。這裡的米酒採用祖傳秘方,人工釀造。這裡的酒20斤米釀一鍋,是挑井水來釀,這裡的井水乾淨,含豐富的礦物質,有回甜味。這樣的米酒清亮衛生,味濃,甘醇。飲了這米酒,能消除疲勞,促進睡眠,加速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之功。

油茶

吃油茶,侗話叫“借協”。吃油茶能驅邪治病,有消化助食之功,侗家人就有四季吃油茶的習欲。不僅逢年過節常煮,而且有客必備。先進此食,再進正餐。
油茶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葉,其次是食油類。茶葉有粗茶、細茶、節骨茶(草珊瑚)、觀音茶等。春夏採集,四季常用。
油茶較為講究,先將米在鍋里文火燒至老黃,加上食油,再炒至米微黑,放入黃豆、飯豆、板栗、茶葉等和清泉井水同煮,蓋嚴鍋蓋。待炒米、豆、茶葉充分吸水後,加入冷飯,紅苕等再煮,即是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油茶了。節日則加入糍粑、米花,取代平常的冷飯、紅苕。
侗家吃油茶,第一碗先敬供祖宗,然後再按輩分年齡和賓主之分依次端給客人和主人。
侗家人少有喝茶品茗的習慣,但有一年四季吃油茶的習俗。因為油茶不僅能助消化增進食慾,填飢解渴,而且還能提神醒腦,治療感冒,減退腹瀉。所以在侗寨,油茶是家家煮,人人吃,四季不絕。

薏仁米

薏仁米,又稱薏米、苡仁、苡米、薏仁米、薏苡米、藥玉米等。
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薏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礦物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澱粉、亮氨酸、精氨酸、賴氨酸、酪氨酸、脂肪酸、苡仁酯、苡仁油、谷甾醇、生物鹼等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的含量遠遠高於大米。
救民村每年有不少村民種植,一般為自用,用來煲湯或燒酒。薏仁米酒醇香濃厚,有健脾、補肺、清熱等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