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與找到自我

放手與找到自我

《放手與找到自我》是一本書,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外文書名是LOSTASSEN UND SICH SELBER FINDEN。本套叢書系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最新引進,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維蕾娜·卡斯特最重要作品的合集,在國際心理學界占有重要地位,擁有非常高的學術水準和實用價值。

基本信息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頁碼:88 頁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737687/9787801737687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叢書名:卡斯特精神分析系列
·外文書名:LOSTASSEN UND SICH SELBER FINDEN
市場價:¥15.00

內容簡介

卡斯特以多年研究心得和深入淺出的解析,用清新簡練的文筆,生動鮮活的事例,向讀者闡述了有關自我、夢境、信任、命運、恐懼等諸多人類最根本的心理命題。
本套叢書是廣大心理學研究者、心理學愛好者,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眾多讀者了解當代世界心理學發展最新趨勢、提高心理素質以及走出心理陰影、克服心理障礙的必備書目。
《放手與找到自己》哀傷、憤怒、溫柔的情感、未來的希望、挫折感和息息相關的感覺——在與孩子之間的脫離過程中,人的各種感情錯綜交集。對於父母和子女而言,能夠學會彼此放手,並從中找到自己,是一項中心任務。韋雷納-卡斯特描述了這一過程中的階段和機會,喚醒了人們對生活的新的想像。

作者簡介

維蕾娜·卡斯特1943年出生於瑞士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現為蘇黎世大學心理學教授,蘇黎世榮格心理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和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協會主席,同時擔任心理治療師,並擁有個人診所。在多年的診療工作中,卡斯特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際經驗與大量的病理資料,這使她的作品更能貼近廣大讀者的真實需要。
維蕾娜·卡斯特是一個非常高產的作者,其作品主要涉及情緒、人際關係以及象徵學領域,以如何走出心理陰影,如何面對不幸與哀傷,以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等為主題。例如:《擺脫恐懼和共生的方法》《放手與找到自我》《夢:潛意識的神秘語言《相信自己的命運》,等等。
維蕾娜·卡斯特的作品可讀性強,通俗易懂,不僅在心理學專業領域,同樣在非專業大眾領域,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編輯推薦

最具權威性的卡斯特作品合集
最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心理學名著
物超所值的精神分析經典
一家老小都能受益的雅俗共賞的美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白領、大中學生會經常產生心理焦慮,甚至這樣那樣的精神問題,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的實用圖書,對於讀者調節心理情緒、走出心理陰影,滿懷信心迎接工作和生活的挑戰,會有相當積極的作用。這樣的作品,不僅會暢銷,也必然會長銷。
卡斯特的作品與弗洛伊德、弗羅姆等心理學大家相比,最突出的特色是她從事心理治療的實際經驗及平實的文風,因此她的作品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錄

放手與找到自我
前言
投入和放手
脫離過程
脫離的階段是告別的階段
哀傷過程
不同的階段
哀傷與抑鬱的區別
脫離過程中的哀傷——生命的一個階段走到了盡頭
青少年如何脫離對父母的依賴
被刻意迴避的脫離
戈爾達:一個實例
改變的過程
尋找新的自我認同的艱辛.
自我認同的含義
從推導出的自我認同到獨立的自我認同.
對母親的思考
女兒與母親的脫離
哀傷工作不可能時的脫離工程
與職業母親的脫離問題
問題子女的艱難脫離
中心問題:自我認同

序言

如果人們對子女脫離父母的過程給予更多的關注,並且能更加有意識地與子女告別,那么,人們就可以更好地經歷這一過程。這樣,人們可以在這個本身充滿了心痛的過程中避免掉很多痛苦。出於這一想法和經驗我寫了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夠幫助人們注意到這個特殊的哀傷過程,能夠更好地理解它和度過它。這本書是依靠當事人講述的經驗寫成的--在這個關係上我們都是當事人。我首先要感謝那些允許我描述她們的荊棘之路的婦女們,非常衷心地感謝她們讓我公開她們的經驗的決心。我很感謝我的女兒蕾納塔,是她以很多的愛與堅持將我的手稿的最後一稿整理完畢。

文摘

青少年如何脫離對父母的依賴
青少年脫離父母的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那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完成脫離步驟,並在此過程中堅定了自我認同的青少年,與那些一再受到阻止或是自我阻止的年輕人相比,更容易脫離。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家庭箴言“,它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這個家庭的內在團結以及由此而允許的界線。比如,一個家庭的箴言是這樣的:“要儘早學會自立!”這樣的家庭允許較多的分離,可是在人們不想或是不能獨立自主的時候,它們也許只能提供很少的保護。在其他的家庭中卻傳達著這樣一個秘密信息:“我們永遠不分開……” 父母之間伴侶關係的形式也影響著青少年的脫離行為:比如,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另一方的面前需要受到保護,那么,孩子也不可能真正地“離開”。社會的價值觀念也起一定的作用:是儘早學會自立正在流行呢,還是儘可能長時間地使用父母的基本設施是時尚呢?這裡當然也包括了情願被利用的父母——或者是不能承受分離的父母。
脫離的過程之所以那么複雜,原因有很多,其中也因為我們不僅是要從具體的父母那裡脫離出來,以便不再只是作為他們的孩子——我們當然永遠是他們的孩子——,而是以成年人的身份重新與他們建立關係。我們必須在心理內部脫離我們的父母情結。我們的父母情結,父親情結和母親情結,是在我們與父母的共同生活中產生的。父親或母親的願望、要求、觀點等等往往和作為孩子的我的願望、要求和觀點等產生衝撞。在我們一再衝突的地方,也就是總是有矛盾的地方,產生了“情結”,我們普遍稱之為“父親情結或母親情結”。這些情結可以通過對受傷害的情況或是對困難的關係情況的詳細詢問而得知。
舉例來說,有一個大學生有嚴重的工作障礙,他回憶到,他五歲的時候第一次清楚地記得,他的父親一再輕蔑地審視他的作品,比如一幅畫,他總是說:“人不僅要喜歡做這件事,還得有這個能力。”這句話在他的生活道路上、他的記憶中“幾百萬次”地重複,變成了一個“情結句”:如果他坐在一張白紙面前,不能立刻想出該畫什麼,他就會聽見他父親說:“人不僅要喜歡做這件事,還得。他感覺到自己的不自信和恐懼,以及一種沒完沒了地替自己辯解的需要,解釋為什麼自己跟前還依然放著一張白紙等等,等等。
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包括了脫離父母情結,這個在青春期更多地在潛意識裡進行。畢竟,很多孩

後記

維蕾娜o卡斯特是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她不僅是蘇黎世大學教授,身兼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主席等職,而且也是直接與病人打交道的心理醫生。她著作等身,主題多圍繞與人的內心直接相關的領域,比如如何克服哀傷、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卡斯特的著作不只是清談理論,而是將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實例融匯其中,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
《放手與找到自我》講述的是父母如何放手讓成年了的子女走自己的道路;不再直接參與孩子的生活,而是與子女建立起一種互相尊重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這本書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如何面對和克服與子女脫離時的傷痛,另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自己獨立的自我認同,即獨立的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