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鳳嶺石橋

鳳嶺石橋,坐落在柏市富頭村圳下組爐下。為一拱石板平橋,高5米,寬3米,長7米。因當地區域名稱變遷,曾稱鳳嶺石橋,又稱鳳塔石橋。同治版縣誌“津梁”卷載:“石橋,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抵蓮花廳界,地名金雞廟。元至正元年(1341)譚淵建。”
鳳嶺石橋建造在攸縣柏市鎮與江西蓮花六市鄉交界處,這裡曾是攸縣與江西省通道之一。橋成之後,給過往行人、販夫走卒、官紳富商許多方便。經過700多年的風雨磨洗,仍然堅固。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在橋身填加水泥澆築,可通行車輛、拖拉機。現今由於村內主道改從柏漕公路連線,已不被使用,雖滿身薜蘿,草木叢生,仍屹立於山鄉,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和昔日的榮光。
石橋橫跨攸水源頭,可稱之為攸水第一橋。說它是第一橋,一是攸水從公德山奔瀉而來,此橋是攸水源頭第一座;二是時間最古老,攸水而下,橋樑曾不下數十,過去大都為木橋,有些則是石礅橋但橋面為木料,而就全石橋而言是第一座。石橋所處,一面是鳳嶺,一面是楓宸山,橋下流水淙淙,山間飛鳥和鳴,煞是好景。橋頭有一金雞廟,建成年代比石橋更古老。傳說是一位鄉民身患痼疾,無錢醫治,在此地捉到一隻金雞崽,把金雞崽賣了求醫,他的病得以痊癒了。為感謝這方土地神的功德,建了一座廟祭拜,就稱金雞廟。如今金雞廟尚在,護廟古樹群茂密蔥鬱,橋廟相守,又成一景致。
石橋修成後,乾隆元年(1736)重修,江西文人楊梧軒有《重修石橋記》,記中以橋立意,浮想連翩。文曰:“茲鳳嶺之石橋,離城百四十里,與安城羅塘接壤。志載元貞元年,鄉進士譚君淵建。今乾隆元年丙辰,其嫡孫明經禹門公諱榮雅者,捐資修之。以路值通衢,往還雲集,春來桃花起浪,揭厲維艱;冬盡柳絮飄風,冰雪誰憐?又況裸既鑿石,高鞏祖武之繩,豈異人任夫?鍊石補天,五色現彩,驅石海東,一鞭流血,是有天授,人力不能為也。若以石而就,古蹟壯新觀,則吝士之所不為,而傾財利濟者欣然從事。然則觀斯橋也,閱歷數朝,長虹臥波,復見今日。前許不敵後許,昔人常言。予則謂後譚轉跨前譚,即從而顏之曰‘譚家橋’可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