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脈河

支脈河

支脈河原名支脈溝,1965年擴大治理後改名為支脈河。該河位於東營市,黃河與小清河之間,西起高青縣吉池溝,至高城西南靠小清河分洪道北堤行,東經博興縣城南,然後折轉東北,在廣饒縣王營村西轉向東,又經廣北農場,在防潮閘以東與廣利河匯流入海,全長134.55公里,流域面積在防潮閘以上為2423平方公里,與廣利河匯流後至海口為3356平方公里。其分支為北支新河,系1977年人工開挖而成,自高青縣青城鎮五里村東周(村)、呈(口)公路起,東經龍溝、田鎮、唐坊、舊鎮等鄉、鎮進入博興縣境,又東經龐家、陳戶鄉,在王文村東匯入支脈河。除北支新河外,支脈河主要支流還有乾二排、杜姚溝、東乾排、勝利河、三號溝、工農河、打漁張河、民眾溝、武家大溝、新廣蒲溝、廣北新河等。除廣北新河外,其餘支流均分布於幹流左岸,形成“半羽毛”狀。

基本信息

簡介

支脈河支脈河

支脈河原名支脈溝,1965年擴大治理後改名為支脈河。該河位於東營市黃河小清河之間,西起高青縣吉池溝,至高城西南靠小清河分洪道北堤行,東經博興縣城南,然後折轉東北,在廣饒縣王營村西轉向東,又經廣北農場,在防潮閘以東與廣利河匯流入海,全長134.55公里,流域面積在防潮閘以上為2423平方公里,與廣利河匯流後至海口為3356平方公里。其分支為北支新河,系1977年人工開挖而成,自高青縣青城鎮五里村東周(村)、呈(口)公路起,東經龍溝、田鎮、唐坊、舊鎮等鄉、鎮進入博興縣境,又東經龐家、陳戶鄉,在王文村東匯入支脈河。除北支新河外,支脈河主要支流還有乾二排、杜姚溝、東乾排、勝利河、三號溝、工農河、打漁張河、民眾溝、武家大溝、新廣蒲溝、廣北新河等。除廣北新河外,其餘支流均分布於幹流左岸,形成“半羽毛”狀。

歷史演變

支脈河發源於淄博市高青縣樊林前池村南的吉池溝,開鑿於明成化九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支脈河在博興縣錦秋街道辦事處苗集村南部進入博興縣境內,向東北方向流經城東街道辦事處賢城新村、呂藝鎮夾河村崔廟村等地,自呂藝鎮王浩村東北進入東營市廣饒縣境內,至防潮閘以東與廣利河匯流入海,全長134.55公里,流域面積3356平方公里,其中濱州市博興縣境內長度為27.9 公里,流域面積 594.22平方公里。
其主要支流有勝利河、三號支溝、北支新河、小河子、打漁張河、張洛溝、工農河等,除小河子外,其他支流均分布於支脈河左岸,形成半羽毛狀。
支脈河流域是我國地方戲曲呂劇的發源地,有“呂劇之鄉”之稱,著名的“董永文化”也發源於此。
支脈河探源河道三易其名
據記載,明成化元年(1465年),為分泄章丘縣白雲湖之水,在湖之北開挖了一條分洪道,穿越小清河故道進入齊東縣(今鄒平境內)後,齊東縣令陳愷又組織開挖了本縣境內40餘里,故名陳愷溝。
成化九年(1473年),在疏浚小清河故道時,為分減小清河水勢,利於防洪,將陳愷溝上口移至百脈水注入小清河處,由原來分泄白雲湖水的重任改為支分百脈水,故更名為支脈溝。
“以前這裡就是一條小河溝,經過多次開挖,才成了今天這個樣子。”在博興縣開發區天虹社區賢城村附近,73歲的王光成老人指著面前的河流感嘆道。
建國後,惠民地委和惠民專署於1965年組建了支脈溝流域規劃治理領導小組,加大治理力度,對局部裁彎取直,擴大了防洪排澇能力。這次治理後,支脈溝即更名為支脈河。

開挖與治理

支脈河自清康熙年間為分泄小清河洪水而開挖後,清代在治理小清河的同時,多次加以治理。
1893-1899年(光緒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黃河在歷城、章丘、高青、博興等縣多次決口,造成支脈溝嚴重淤塞,高苑縣境和博興縣韓家橋以上幾乎淤平,僅存河形。1937年黃河決口蒲台縣麻灣,洪水直衝東南,將博興、廣饒之間的楊家棗行、官莊橋、陳家橋一帶支脈河淤塞,丁家屋子附近將近淤平,支脈溝完全失去了排水作用。為此,中共清河區委和清河專員公署於1942年派員會同博興縣領導疏浚支脈溝。動員5萬人,在淤積嚴重段挖了一條18里長的溝。因時值抗日戰爭時期,戰事繁忙,未完全挖通。且由於河床土質鬆散,所開之溝邊坡亦陡,坍塌較重,不足二年即完全淤塞。1946年,博興縣人民政府再度組織民工開挖原泥沙淤積段,平地以下挖深1.5米。但因棄土靠近河口,坍塌嚴重,一年後又淤高0.8米,排水能力仍然不大,1947年流域內發生澇災,高苑、博興、蒲台、廣饒4縣淹地156萬畝。同時因排水糾紛,造成了縣與縣之間的矛盾。
為了解決支脈溝流域的澇災,解放區渤海行政公署於1948年春決定疏浚支脈溝,並指派渤海行署河務局負責勘查測量、規劃設計。同年農曆四月,渤海行署第三地委、第三專署會同渤海行署河務局召集廣饒、博興、蒲台、高苑4縣負責人和當地民眾共41人開會,研究支脈溝疏浚工程計畫。會議決定,支脈溝疏浚西起高苑楊家橋東至廣饒馬家樓,河底挖寬5米,深1至3米,計土方150萬立方米。同時,下游新挖蘆清溝、小清河支河及支脈溝支流,由4縣動員民工1.5萬人施工,民主政府撥糧100萬公斤,以工代賑。為加強對施工的領導,中共渤海區黨委、行署與第三地委、第三專署共同組成施工總指揮部,各縣亦分別建立指揮部。疏浚工程於同年10月26日開工,11月底收工。1949年4月24日繼續施工,至5月23日竣工,共疏浚幹流117.25公里,7條支溝132.6公里,共挖土方272萬立方米,用工日107.5萬個,使用補助糧129萬公斤。
1949年治理後,從1950年到1959年的10年內沒有進行治理。溝內普遍淤積,而且匯入幹流的支流逐年增多,高青、博興境內的幹流泄水不暢,連年發生澇災。為解決這一矛盾,1960-1963年進行過4次局部治理,總計完成土方197萬立方米,用工日157萬個,投資138萬元。其中1963年治理規模較大,分東西兩段施工:西段自高青縣杜姚溝以上2公里至打漁張四乾排止,全長46.1公里,由高青、博興、廣饒3縣調集2.1萬民工,是年3月15日動工,4月23日竣工,共完成土方77萬立方米,新建和整修橋樑24座;東段自新支脈溝入口至馬家樓子,長29.33公里,由廣饒縣及廣北農場調集民工9000人於6月27日動工,7月10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9萬立方米。
1964年,支脈溝流域大澇,加之小清河堤防決口,潰水、澇水合而為一,造成100餘萬畝土地被淹。於是1964年下半年先期進行了一次局部疏通,完成土方154萬立方米,用工日72萬個,投資213萬元。為了全面解決支脈溝流域洪、澇、旱、鹼、潮災害,中共惠民地委、專署於1965年建立支脈溝流域治理規劃領導小組,進行全面規劃。根據當時投資所限以及地下水位高、施工困難的情況,於1965年治理了上自高苑城西南,下至新支脈溝入口阻水嚴重的一段,長51公里。同時,裁彎三段:第一段自高苑城西南至博興城南,長16.55公里;第二段自張東鐵路橋至園藝場,長4公里;第三段自打漁張灌區一乾渡槽至二乾渡槽,長12.5公里。由高青、博興、廣饒3縣於當年麥收前竣工,共完成土方385萬立方米,用工日205萬個,國家補助經費91萬元,補助糧食304萬斤。治理後,改變了原支脈溝彎曲如鉤的舊貌,河道順直,排水暢通,並改名為支脈河。
1966年支脈河流域普降大雨,全流域總降水量2.8億立方米,產生地面徑流1.9億立方米。支脈河宣洩不及,水位高出地面1-1.5米,各支流排水受到頂托,中、下游發生漫溢,71.5萬畝土地被淹,水圍村莊200多個,倒塌房屋7000餘間。1966年,中共惠民地委、專署決定,本著“先下游後上游,以治理下游為主,達到中、上游相適應”的原則,從吉池溝口至防潮閘長101.5公里,統一按1964年雨型標準的50%治理。並組織高青、博興、廣饒3縣民工於1966年冬至1968年春,經四期施工完成,共做土方996萬立方米。
1971年春季,根據省水利局對支脈河治理“同意治理標準採取魯北徒駭河1964年雨型排澇、打漁張河口以下流量加大10%”的意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治理。惠民地區調集高青、博興、墾利、鄒平、桓台、廣饒6縣民工6.4萬人,自4月1日動工,奮戰40多天,完成土方648萬立方米,用工日381萬個,投資304萬元。
從1942年到1971年三十年內,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先後15次對支脈河(溝)進行治理,到1971年,幹流排泄能力(防潮閘處)由1949年28.2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40立方米每秒,對減輕支脈河流域水災效益顯著。同時,河深達4~5米,使兩岸500-1000米範圍內的鹽鹼地逐漸變成了良田。但是,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支脈河工程標準仍不能滿足需要。特別是防潮閘以下入海口段,有史以來一直未進行徹底治理,加之河道淤積,嚴重影響排澇和改鹼。1974年汛期45天降雨474毫米時,澇地達96萬畝。同時,流域內引黃灌區興建後,由於管理不善,大水漫灌,重灌輕排,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上升,鹽鹼地由1949年的29.4萬畝,發展到1974年的61萬畝,占流域耕地面積的32%。同時,海潮侵襲也相當嚴重,1969年最高潮位達3.74米,浸沒範圍抵六戶村東,大片土地被淹。為儘快解決支脈河流域澇、鹼、潮等自然災害,1977-1979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治理。
這次治理,按魯北1964年雨型加大60%為排澇標準,1961年雨型加大30%為防洪標準,設計防潮閘處防洪流量710立方米每秒。治理工程包括支脈河原河擴大疏浚112.8公里;在博興縣城以西的支脈河與黃河之間開挖北支新河,長60.5公里;將小河子延長21公里,至防潮閘以上匯入支脈河,其下延段命名為廣北新河。
整個工程分1977、1978、1979三年施工,至1979年9月,總共完成土方3061萬立方米,建築物71座(包括鐵路橋2座、公路橋4座、渡槽5座),用工日1648萬個,總投資1534萬元,補助糧1325萬公斤。
支脈河流域經過這次擴大治理,效果顯著,1977年汛期3日降雨230毫米時,王營通過流量488立方米每秒,當時沿河兩岸積水面積78萬畝,一天時間即排除55萬畝積水,充分發揮了排澇作用。但是由於管理不善,河道又有淤積,至1979年,河底一般淤高1米以上,北支新河在博興縣勝利河入口處淤高2.6米。經對73.5公里的河道測量,共淤積土方達524萬立方米,使河道過水斷面減小25%,究其原因:一是支脈河、北支新河的18條較大支流中有10條支流為引黃灌溉放入黃河渾水;二是攔河打壩蓄水抗旱;三是在河道中曾有85座建築物施工壩土方未清除,淤積了河道。

山東半島及沿海諸河水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