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社

"“擺社”之初

每逢農曆正月十七日,昆頭山村的廣場上,一排排有序的老式方桌上, 擺滿了古董奇珍,村民們紛紛把珍藏的古董書畫、雅瓷木雕、幽蘭盆塑, 以及精心栽培的花木《丹鳳朝陽》、《觀音送子》、盆花金桔;有糖塔糖 獅、巨鯉大雞,各色各樣精製的糕點、粿品,各式美味;還有鞭炮塔、煙 花塔、琉璃燈飾、沖天巨香巨燭等等,這就是由來已久的“擺社”。
據傳於明朝末期,福建省陳氏先祖,遷居來後,於該城擇點建居,後 各有陳,蔡、林、黃等二十三個姓氏居民遷來。先祖們就其地勢地形,命 名為“昆頭山”,全村分東社、南社、西社、陳處地社、楊社、方社和蔡 社7社,為促進各社的居民團結,定下每年農曆正月十七日在全寨中心點寬 敞處“擺社”。
“擺社”之初,由各家各戶拿出珍藏的精品古玩,純屬觀賞珍貴雅品。 後來,貧窮人家拿不出奇珍異寶參擺,只得把自家的土特產,農副產品通 過精心選作,如特大的蕉柑,多產的金桔,巨大的鯉魚、大雞等等。特別 是婦女門,展示精心巧手,製作可口美觀的糕點粿點。
昆頭山正月十七日的“擺社”,民眾性,全面性,並為了照顧出嫁女, 在舊禮的約束下,很難有機會回娘家探親,姐妹團聚,因而把是日也定為 “走仔會”,凡出嫁的女子是日回娘家團聚,會會同寅姐妹。後來,鄰近 鄉村,見昆頭山的“擺社”效果良好,年年事順人和,六畜興旺,生意興 隆,也學其“擺社”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