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鰻鯊

擬鰻鯊

擬鰻鯊(又名皺鰓鯊,學名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為一種原始的鯊魚,是軟骨魚綱六鰓鯊目皺鰓鯊科的皺鰓鯊屬下的唯一種鯊魚。因其腮間隔延長且有褶皺互相覆蓋,

基本資料

學名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

中文名
擬鰻鮫 (皺鰓鯊是大陸名)
命名者
Garman, 1884
地理分布
本種出現於東大西洋之挪威到南非沿岸海域,西太平洋之日本到紐西蘭以及東太平洋之美國加州和智利北部沿海。

形態特徵

體延長如鰻形,腹部具明顯的隆脊。口端位而大,深弧形,向後延伸至眼後方。吻部極短,吻端截平。眼橢圓形,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具噴水孔。上下頜齒同形,皆具三枚強而有力之中央齒尖及側齒尖,二者間另具一小尖齒。鰓裂六對,均在胸鰭基底之前,第一對鰓裂在喉部互相連線;鰓間隔延長而具皺褶,且互相覆蓋,故名之。背鰭一個,小型,位於臀鰭基底上方,小於胸鰭;腹鰭大,後緣近臀鰭起點;胸鰭短小,末端鈍圓;尾鰭寬長,末端尖,下葉較上葉發達,後緣無缺刻。全世界僅有1屬1種(Nelson, 2006),即擬鰻鯊(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台灣東北部海域有紀錄(Shen et al., 1993;台灣魚類資料庫, 2006)。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之深海中型鯊魚,最大體長可達190公分,棲息深度在120-1280公尺間。罕見。卵胎生,一胎可產8-12隻。
日本海岸發現一條屬於史前品種的深海鯊魚,這是歷來首次拍攝到該種活化石在水中

擬鰻鯊擬鰻鯊
的情況。
該條身長約1.6米的鯊魚,早前在沼津海岸被一名漁民發現。海岸公園工作人員鑑定該條鯊魚屬“深海皺鰓鯊”,鯊魚被捕後沒多久就死去。皺鰓鯊有6個鰓,通常在海底六百米生活。被稱為活化石的皺鰓鯊,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5000萬年。
這條皺鰓鯊是一名漁夫21日在公園附近海域發現的。皺鰓鯊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有“活化石”之稱,它和普通的鯊魚不一樣,口近連線埠,側面的線紋呈溝狀,鰓孔有6對,牙齒呈“山”字形,通常生活在深海。
這條皺鰓鯊於1月21日下午在沼津市浮出水面,在淡島水族館附近的漁民看見,立即通知水族館職員,但它當時已非常虛弱。職員捕捉了皺鰓鯊後,把它放進海水魚缸,張開它的上下顎檢查,但數小時後它便死了。水族館專家指,它可能是生病,或隨寒冷水流上升浮上水面,但淺水令它更虛弱,導致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