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寬腹螳螂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成蟲體長55~75毫米,大,綠色。 卵乳白色,長橢圓形,產在卵鞘內。 若蟲孵化時從卵鞘背面中縱線處爬出,形態與成蟲相似,但翅未長出。

基本信息

中文名:擬寬腹螳螂
拉丁學名:Hierodula saussurei Kirby
綱:昆蟲綱
目:螳螂目
科:螳螂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蚜蟲、飛虱、葉蟬、蠅類及蛾蝶的成蟲和幼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5~75毫米,大,綠色。頭呈三角形,前額寬大於長,近似五角形,上方有兩條不大明顯的縱隆線。前胸背短而大,前半部寬,似菱形,後半部較窄,長約為寬的2.4倍,前部(背橫溝至前緣)為後部(背橫溝至後緣)的二分之一稍短,側緣齒列前半部較後半部大而明顯,水平部雄蟲較寬。前足基節超過前胸背板後緣,其長稍短於前胸,上面有乳狀巨齒3個,巨齒的外側有一列小齒。前翅較寬,末端超過腹端,翅痣明顯硬化,黃白色。雌前緣室寬大,雄稍窄,其上有不規則的網狀橫脈,前緣有不明顯的微小刺列。腹部比胸部短,雌腹顯著寬大。雄亞生殖板長大於寬,扁平,末端兩側各具一刺,後緣成一直線,側緣有小齒一列,雌亞生殖板大而顯著。呈三角形,末端瓣狀片著生密毛,下緣稍彎曲。
卵乳白色,長橢圓形,產在卵鞘內。卵鞘長3厘米左右,深褐色,表面光滑,外層堅硬,內層有兩行縱列的卵室。每一卵室有卵一粒,近孵化時卵鞘頂部變黑。
若蟲孵化時從卵鞘背面中縱線處爬出,形態與成蟲相似,但翅未長出。

生物學特性

擬寬腹螳螂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卵鞘內越冬,越冬時間長達6個月左右,於第二年4月間相繼孵化為若蟲。若蟲孵化時,從尾端分泌絲質纖維懸掛於卵鞘上,隨風搖擺擴散。若蟲擴散後,行動活潑,善跳躍,1齡若蟲主要捕食蚜蟲:飛虱和葉蟬等,2~3齡捕食中、小型蛾及蠅類,4~5齡捕食各種蛾、蝶成蟲和幼蟲。從若蟲到成蟲歷期90天左右,共脫皮5次,有6個齡期,5齡若蟲開始長出翅芽,至6齡翅全部長出。成蟲於7月間出現,每天上午7~10時、下午3~6時活動,中午高溫下則隱而不出。8~9月雌雄交尾,交尾一次長達10小時以上,交尾後,雄蟲常常遭到雌蟲吞食。10~11月雌蟲產卵于堅硬角質的卵鞘內,每雌一般可產卵鞘1~2個,每個卵鞘有卵約70粒,多的達100餘粒。卵鞘牢固地粘附於樹枝、樹幹、樹皮或牆壁上。螳螂的卵雖具有結實的保護物,但還是避免不了遭受各種寄生蜂的寄生,卵鞘上出現的許多小圓孔,就是被寄生蜂寄生過的。

地理分布

湖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