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樂方面的吹啦彈唱,體育方面的球類、體操、田徑等。 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是練習。肌體效應器的活動狀態通過反回傳入,使主體獲得動覺信息,從而充實活動的定向基礎,確立活動的直接控制機制。在動作的模仿訓練過程中,要使主體的各個運動成分符合動作要領,注意提高主體對其動覺的自我意識水平。為了使操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在練習中要不斷變更條件,改進執行方式,提高活動的速度和準確性。

正文

通過練習而形成的順利完成某種複雜操作活動的能力。操作技能與智力技能不同,其特點在於:①操作活動的對象為具體的物質客體;②操作動作由外顯的肌體運動來實現;③操作活動的每個要素必須切實執行,不能合併或省略,其活動結構是展開的。操作活動的動作程式以及執行方式有以下特點:①動作要求精確;②動作需要定時;③動作順序必須有協調性。因此,操作活動方式熟練後,有高度的穩定性,可以達到自動化的程度。但它不同於來自遺傳的本能,而是主體通過學習得來的一種動作經驗。它的形成需經過反覆練習。

分類按操作執行所需的肌肉運動的幅度與強度來劃分,操作技能可以區分為精細運動技能和大運動技能兩類。前者由小肌肉群的運動來實現,後者則由大肌肉群的運動來實現。按操作的連續性來分,又可分為連貫型操作技能和斷續型操作技能兩類。前者由一系列連續動作組成,後者則由一系列不連續的動作組成。按操作的執行控制機制來分,還可分為閉合型操作技能和開放型操作技能兩類。前者也可稱為內循環型操作技能,其執行靠內反饋(生物反饋)信息控制;後者也可稱為外循環型操作技能,其執行靠外反饋信息控制。

掌握過程一般認為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通過對操作活動方式的認識與練習。目前對掌握過程的階段劃分尚無一致意見。美國心理學家J.N.華許本曾把操作技能的掌握分為7個階段,即定向、探索、精細化、接合、簡化、自動化和再定向。P.M.菲茨則把操作技能的學習分為3個階段,即初期位相、中間位相和後期位相。日本筑波大學教授松田若男則分5個階段,即動機、探索、發現原理、練習和熟練。

綜合有關研究以及教學情境,可以把操作技能的掌握過程分為下列4個階段:

①活動的定向。指主體對活動結構的了解,其中包括對動作成分、動作順序以及動作執行方式的認識,知道做什麼與怎么做,使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有關活動方式的認知結構,從而確立活動的初步調節機制。蘇聯心理學家Π.Я.加爾佩林等的研究表明,活動的定向基礎不同,對活動方式形成的速度、質量及遷移有重要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活動的定向基礎往往是通過教師對活動方式的示範與講解和學生的觀察及思考來完成的。為提高活動的定向基礎水平,在活動方式的傳遞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提高學生活動定向基礎的概括性、完整性和獨立性。

②動作的模仿。指在主體對動作及其執行方式的了解基礎上,檢索並重組有關的動作經驗,通過肌體運動嘗試執行符合要領的動作。這是把有關動作的認知表征轉化為實際動作表征(動覺信息)。這首先要求有關動作的經驗在主體的反應發生機構中重新編碼,使有關信息調節肌體效應器的活動作出相應的肌體運動。肌體效應器的活動狀態通過反回傳入,使主體獲得動覺信息,從而充實活動的定向基礎,確立活動的直接控制機制。動作的模仿是通過主體調節其肌體運動來實現的。一個動作的執行方式包括肌體不同部分的特殊的運動軌道、延續時間、強度、速度和頻率。動作完成的水平依賴於上述各方面執行的準確性。在教學過程中,動作的模仿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獨立練習實現的。在動作的模仿訓練過程中,要使主體的各個運動成分符合動作要領,注意提高主體對其動覺的自我意識水平。在掌握複雜活動方式時,動作的模仿宜於分解練習,以便提高各個運動成分的準確性。

③動作的整合。指活動中各個動作成分之間的連線或組合。活動通常由相聯的一系列動作構成。為此,對於任何活動方式的掌握,不僅要學會各個動作及其合理的執行方式,而且要學會動作之間的合理連結即整合。動作整合主要要求主體確立動作系列的執行順序,從而形成動力定型,使整個活動方式一體化。在教學過程中,動作的整合是通過主體對活動的整體練習實現的。訓練中要注意排除多餘動作,注意動作間的合理連結,並使這種聯結定型化,形成合乎法則的順序定型。

④活動的熟練。指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級階段。這時統一活動中的各個動作成分不僅協調一致,能自動進行,而且對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適應性。活動的熟練是在反覆練習的基礎上通過活動方式的概括化和系統化實現的,熟練的機制在於人腦中形成暫時神經聯繫的動力定型。為了使操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在練習中要不斷變更條件,改進執行方式,提高活動的速度和準確性。還要合理分配練習時間,改進練習的組織形式,以提高練習效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