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

擊楫

擊楫,敲拍船槳。亦作“ 擊檝 ”。《晉書・祖逖傳》記載:祖逖帶兵北伐時,渡江到中流,他擊楫立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亦用為頌揚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壯志之典。

基本信息

拼音解釋

擊楫
拼音: jījí
解釋: 敲拍船槳。《晉書・祖逖傳》記載:祖逖帶兵北伐時,渡江到中流,他擊楫立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來用“擊楫”或“擊楫中流”表示慷慨激昂的報國壯志:長江不限天南北,擊楫中流看誓師。

例句

張孝祥《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詞:“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元戴良《懷宋庸庵》詩:“祖逖念時空擊檝,仲宣多難但登樓。”
顧炎武《京口即事》詩之一:“祖生多意氣,擊楫飛中流。”
清徐釚《晚發京口》詩:“已從擊楫悲荒壘,更想沉舟聽鼓鼙。”參見“擊楫中流”。

相關典故

原文

《晉書》卷六十二〈祖逖列傳〉: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時揚土大飢,此輩多為盜竊,攻剽富室,逖撫慰問之曰:「比復南塘一出不﹖」或為吏所繩,逖輒擁護救解之。談者以此少逖,然自若也。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大王誠能發威命將,使若逖等為之統主,則郡國豪傑必因風向赴,沈溺之士欣於來蘇,庶幾國恥可雪,願大王圖之。」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屯於江陰,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譯文

擊楫中流擊楫中流
祖逖看到社稷傾覆,山河淪喪,常懷振興朝廷、恢復故土的壯志。他所收募的賓客義士多是一些剛烈忠勇的猛士,祖逖對他們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兄弟子女一樣。當時揚州地面正鬧大饑荒,這些門客時常去打劫富豪之家,祖逖安撫勸慰性地問道:“你們又到南塘外面跑了一趟嗎?”若有人被當地差吏抓獲,祖逖則想辦法把他們救回來。好議論的人就因此說他的壞話,他卻像沒事一樣。當時皇帝剛剛在江南站穩腳跟,顧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進言道:“晉王室的動亂,並非是君王無道導致下面的叛亂,而是由於諸藩王爭奪權利,自相誅殺,遂使北方的夷狄有了可乘之機,致使他們得以橫行中原。現在遺留在中原的百姓備受欺凌,人人都有奮擊抗敵之志。若君王能興發國威,詔命諸將,讓如祖逖我這樣的人為統領,則各郡國的豪傑必定風從前往,那些沉溺於悲觀失望中的人也會振奮甦醒過來,復國雪恥就有了希望,願大王勉力圖之。”元帝便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領豫州刺史,給一千人的糧米,布三千匹,但不發鎧甲兵器,讓他自己籌集。於是祖逖帶領著當年一起流徙江南的部曲莊戶百餘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以楫擊水而發誓說:“祖逖如果不能恢復中原而又再次渡江,就如同這江水。”嚴辭正色,悲壯激昂,大家都為之慨嘆。過江後屯於江陰,開始冶鑄兵器,招募到兩千人後繼續北上。

釋義

祖逖看到社稷傾覆,山河淪喪,常懷振興朝廷、恢復故土的壯志。他所收募的賓客義士多是一些剛烈忠勇的猛士,祖逖對他們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兄弟子女一樣。當時揚州地面正鬧大饑荒,這些門客時常去打劫富豪之家,祖逖安撫勸慰性地問道:“你們又到南塘外面跑了一趟嗎?”若有人被當地差吏抓獲,祖逖則想辦法把他們救回來。好議論的人就因此說他的壞話,他卻像沒事一樣。當時皇帝剛剛在江南站穩腳跟,顧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進言道:“晉王室的動亂,並非是君王無道導致下面的叛亂,而是由於諸藩王爭奪權利,自相誅殺,遂使北方的夷狄有了可乘之機,致使他們得以橫行中原。現在遺留在中原的百姓備受欺凌,人人都有奮擊抗敵之志。若君王能興發國威,詔命諸將,讓如祖逖我這樣的人為統領,則各郡國的豪傑必定風從前往,那些沉溺於悲觀失望中的人也會振奮甦醒過來,復國雪恥就有了希望,願大王勉力圖之。”元帝便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領豫州刺史,給一千人的糧米,布三千匹,但不發鎧甲兵器,讓他自己籌集。於是祖逖帶領著當年一起流徙江南的部曲莊戶百餘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以楫擊水而發誓說:“祖逖如果不能恢復中原而又再次渡江,就如同這江水。”嚴辭正色,悲壯激昂,大家都為之慨嘆。過江後屯於江陰,開始冶鑄兵器,招募到兩千人後繼續北上。

相關人物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名將。西晉末年,率親朋黨友避亂於江淮。313年,以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身份進行北伐。祖逖所部紀律嚴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回響,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後因勢力強盛,受到朝廷的忌憚,並派戴淵相牽制。321年,祖逖因朝廷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死後,北伐功敗垂成。有成語“聞雞起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