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述

撰述

作者依其個人理解和習慣的不同,對其作品有幾種不同的署法有署著、作、撰的,有謙稱述、學的,也有實為著作而署為編著的。不論何種署法,凡不屬形象思維而是邏輯思維的作品,統稱為撰述。亦稱著述、著作,或單稱撰、著、作、都含有創作的意思。撰述一詞一般多用於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的著作上,文藝創作習慣上不用。

基本信息

撰述

正文

作者依其個人理解和習慣的不同,對其作品有幾種不同的署法。有署著、作、撰的,有謙稱述、學的,也有實為著作而署為編著的。不論何種署法,凡不屬形象思維而是邏輯思維的作品,統稱為撰述。亦稱著述、著作,或單稱撰、著、作、都含有創作的意思。撰述一詞一般多用於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的著作上,文藝創作習慣上不用。
中國傳統對撰述極為重視。立言 (著書立說) 同立德、立功並稱為三不朽。《左傳·襄二十四年》:“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對中國學術文化作出了劃時代貢獻的孔子,司馬遷稱讚他說:“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然而孔子卻謙遜地說他自己“述而不作”(《 論語·述而 》),意思是他只是闡述前人的學說而不敢輕言撰述創作。孔子反對沒有根底,沒有源流隨意創造的做法,所以他又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論語·述而》)孔子的開創性的刪定、 整理工作應當說是著作, 所以孟子推崇他說“孔子懼,作《春秋》”。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韓)非為人口吃, 不能道說, 而善著書”,在這裡他正確使用了“著書”的本意。文化是在歷代中外學者、思想家、科學家的著作的基礎上積累、發展起來的。 撰述應是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 具有獨到見解,能把人類文化推向高度,開拓新的認識領域的專著、論文等作品。
撰述(著述、著作)的形式不拘一格。片言隻語的匯集如《論語》和比較系統的《孟子》、《荀子》都是撰述。古人的著作常常大量借用或引用前人或別人的作品來發揮自己的看法,《漢書》之於《史記》就是這種情況,但並不妨礙《漢書》成為可以同《史記》並列的名著。王弼注《老子》,裴松之注《三國志》,乃至後來朱熹注《四書》,胡三省注《資治通鑑》,雖然注文貌似瑣碎,但實際上自成體系,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也可以入撰述之林,成不朽之業。有些注釋可以成為後人系統研究的對象。人們可以從《四書》的朱注研究朱熹的思想,陳垣的《通鑑胡注表微》也充分說明了胡注本身的價值。
撰述與編著性質相近,但也稍有區別,不同之點在於:編著重於組織、整理已有的成果,目的是普及和便利學者;著則注重發揮新的研究成果,以推進學術之進步。從歷史上看,在發生激烈變動和思想活躍的時期,往往就是產生偉大著作的時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啟蒙時代等等,都是名著大量出現的時期。
撰述總是同科學研究工作密切相關的。它往往經成年累月的探索甚至耗畢生的精力。因此國家要保護並獎勵著作。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