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機

撒播機

撒播機是指將種子撤於地面,再用其他工具覆土的播種機。主要工作部件是種子箱、離心式撒布器和驅動裝置。工作時,種子箱內的種子,由於機體振動或攪拌器的攪動,靠自重經箱底出口下落到高速旋轉的撒布器上,受到離心力作用被撤播到地面。由於撤播機撒下的種子分布不均勻,覆土深淺不一,播種質量差,現已很少採用。但近年來,撒播機套用於航空播種,由於飛機速度快,既可適時播種,又能撒播均勻、改善播種質量,所以利用飛機大面積撒播水稻、牧草和林木種子已日見增多。

基本信息

小麥撒播機

特點

現有的小麥播種方式均為開溝條播,播種帶窄,出苗集中,苗與苗之間爭奪養分,而兩壟之間的土壤營養和水分不能被充分利用。現有的播種機作業前需要先將地表耕整後再進行播種,拖拉機兩次進地才能夠完成作業,能耗高,成本大,作業效率低。

為此,農藝專家通過對小麥撒播栽培技術及其增產機理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證明: 撒播栽培利於冬前幼苗生根增櫱,提高成穗率;後期單莖綠葉面積大,光能利用率高,利於提高單粒質量; 同時具有省力、省工和簡化栽培的特點,能實現小麥生產的高產、高效。小麥撒播籽粒水平分布均勻,出苗後均勻覆蓋地表,能夠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抗旱性好; 此外,小麥等深撒播既能夠培養壯苗( 苗與苗之間養分均勻) ,又能起到一定的防凍害的作用。我國北方旱地農田 50% 左右的水分通過蒸發損失掉,從農藝上考慮,降低農田無效蒸發是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重要技術途徑。實驗表明: 小麥無壟栽培技術可減少地面無效蒸發損失30% ~ 50% ,提高小麥產量 10% ~ 15% ,是小麥節水抗旱、防凍的新技術。然而,該技術的推廣受到了機械化程度的制約。

大部分地區小麥撒播靠人工作業,存在效率低、撒播不均勻等諸多缺點。最主要的是小麥人工撒播一般是將麥種直接撒於地表,再進行耙土,這種工作方式往往造成小麥籽粒覆土層淺,出苗後根系離地表近,若遇凍害易死苗。普通的小麥撒播機具比較簡易,將籽粒在旋耕前撒於地表,待旋耕時籽粒隨土壤翻動埋於地下,籽粒水平分布較均勻,但垂直分布較差,部分籽粒或露出地表或埋得過深而不能發芽; 部分籽粒覆土過淺雖能出苗,但易受凍害或乾旱死亡而不能越冬,造成種子浪費和水肥苗期損失。此播種方式不能夠保證實際有效播種量和發芽率。

基本結構

小麥等深撒播機的主要工作部件包括掛接裝置、種肥箱、機架、旋耕機種子均撒裝置、撥土輪以及鎮壓等,掛接裝置與拖拉機配套聯接,在旋耕機的上方安放複合式種肥;旋耕機前面有撒播化肥打散裝置,旋耕機後方為種子撒播裝置,撒播裝置上方有撥土輪和傳動裝置。

原理

撒播機 撒播機

小麥等深撒播機選用中型拖拉機為配套動力( ≥48kW) ,掛接形式採用後懸掛正配置。作業時,拖拉機的後動力輸出軸通過齒輪箱帶動旋耕機刀軸旋轉,創造種床,保證播種環境;鎮壓輪帶動播種施肥軸轉動,播種施肥軸帶動排種器與排肥器轉動,旋耕機前方先進行肥料自流打散撒施至地表,然後在旋耕機的工作過程中將肥料均勻旋耕至各土層,既保證了肥料均勻性,又節省了施肥動力(與條播開溝施肥相比);旋耕機後方為種子橫向均撒裝置,該裝置採用籽粒自流打散方式實現種子均撒及種子水平均勻撒播,並上下位置可調整(即播種深度可調) ,保證播種的深度可達到農藝要求; 旋耕機旋耕時帶起的浮土經機具刀具本身拋灑並越過撒播播種裝置,直接進行種子覆土,保證播種深度;齒輪箱一側帶有萬向節傳動裝置,通過中間軸帶動撥土輪進行強制覆土,保證種子的覆土量;鎮壓輪進行土壤壓實,保證種子出苗環境,在旋耕機前端的兩側分別安裝一個反向翻土起埂犁,旋耕播種時進行起埂。

水稻撒播機

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及勞動力成本的提高, 水稻撒播越來越受到重視。水稻撒播一般採用催芽稻穀,而水稻種子經過浸種催芽後,含水率高、流動性差、強度降低,給機械撒播帶來困難。為此,研製了一種風送式水稻撒播機,對種子形狀適應性好、損傷率低。撒播機首先通過排種槽輪形成粗大種子流,在風送管內利用高速氣流將粗大種子流均勻排出、進入大田。分析氣流在風送管內的流動特性、改善噴嘴出口處氣流速度及種子濃度分布均勻性,對提高撒播質量、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氣力輸送裝置進行了研究,從不同種子的物料特性、裝置的幾何形狀及尺寸等不同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採用計算流體力學對氣-固兩相流進行三維數值模擬,分析裝置內部流場分布和物料運動特性。本文主要採用Fluent軟體提供的Mixture多相流模型對風送管內部氣流流場進行模擬,對比分析不同結構風送管內部流場分布特徵,獲得噴嘴出口氣流速度及種子濃度變化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對風送管結構進行最佳化,並進行試驗驗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