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羅[文學家]

摩羅[文學家]
摩羅[文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摩羅,本名萬松生,1961年出生於江西省都昌縣大鳴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文化戰略、文化產業研究。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站起來》、《中國的疼痛》、《圈子決定格局》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摩羅摩羅
1978年考入九江師專中文系,畢業後在都昌縣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12年。1997年獲得華東師大文學碩士學位後,在北京印刷學院出版系從事教學工作。2004年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2008年被邀請擔任都昌論壇(都昌文苑)版塊特別客座教授。現為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目前正在從事原始宗教、民俗學、語文教育、文化政治學及人類學的研究。其作品《巨人何以成為巨人》收入江蘇高中語文教材。

主要著作

《六道悲傷》(長篇小說),《十月》雜誌長篇版2004年寒露卷;
恥辱者手記》,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自由的歌謠》,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2月;
《審視中學語文教育》(編選),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因幸福而哭泣》,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
《不死的火焰》,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
《因幸福而哭泣》(繁體字版),台灣情報文化公司2003年2月;
《不死的火焰》(繁體字版),台灣情報文化公司2003年2月;
《大地上的悲憫》,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12月;
《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魯迅》,(合著)藍天出版社2004年2月;
《第一年:一個人文學者的育兒手記》,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5年6月;
《我的故鄉在天堂:站在自己的墓碑上發問》,珠海出版社2006-7-1;
《悲憫情懷》,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10-1;
《中國站起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1-1;
《孤獨的巴金——怎樣理解作家》,東方出版社2010-06-01;
《我的村,我的山》,東方出版社2011年1月;
《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01-01;
《圈子決定格局》,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0-01。12年後經典再版

主要論文

有感范曾先生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摩羅【期刊】群言2010-12-07
原弓的鋤頭及其《搖錢樹》;摩羅【期刊】群言2010-10-07
別把諾貝爾獎當回事;摩羅【報紙】中華讀書報2010-09-15
從寺廟收門票說起;摩羅【報紙】中華讀書報2010-09-08
魯迅對底層群體的描述與批判;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10-08-20
天人合一思想從何而來;摩羅【報紙】中華讀書報2010-07-28
我們是需要自審的一代——《恥辱者手記》第二版序言;摩羅【期刊】書屋2010-06-06
教授為什麼要批判保姆的國民劣根性;摩羅【期刊】群言2010-05-07
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摩羅【期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03-20
市場經濟果真很“自由”嗎?;摩羅【期刊】書屋2010-02-06
國民性批判與近代思想史的邏輯關係;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10-01-20
中國需要人類學家;摩羅【期刊】群言2010-01-07
動物學家眼中的人性;摩羅【期刊】董事會2009-10-15
“五四”精英群體的教育改造;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9-10-10
“自由貿易”從來不自由;摩羅【期刊】學習月刊2009-10-08
知識分子: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摩羅【期刊】群言2009-10-07
國民性批判與近代思想史的邏輯關係;摩羅【期刊】魯迅研究月刊2009-09-25
財富因扶危救死而慈悲高貴;摩羅【期刊】董事會2009-09-15
知識分子與國家利益;摩羅【期刊】群言2009-09-07
中國人是不是最講中庸的族群;摩羅【期刊】文學教育(下)2009-07-15
湯因比的預言;摩羅【期刊】群言2009-07-07
博弈選擇中庸;摩羅【期刊】領導文萃2009-06-08
我們擁有三百萬年的民主經驗;摩羅【期刊】董事會2009-05-15
重申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殖民背景;摩羅【期刊】群言2009-05-07
大師的眼睛;摩羅【期刊】創作評譚2009-05-05
我眼中的費孝通先生;摩羅【期刊】群言2009-04-07
我們擁有三百萬年的民主經驗;摩羅【期刊】群言2009-03-07
“中庸”是一種智慧;摩羅【期刊】同舟共進2009-03-01
法國作家雨果對圓明園被劫文物的處理意見;摩羅【報紙】中國財經報2009-02-19
楊廷貴,我的第一位文學朋友;摩羅【期刊】創作評譚2008-11-05
兩種人性,還是一種人性——對西方世界“文明人”“野蠻人”概念的質疑;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10-10
“國民劣根性”學說是怎樣興起的?;摩羅【期刊】書屋2008-10-06
以身殉職的國王;摩羅【期刊】跨世紀(時文博覽)2008-09-01
文化對人類本能的制約;摩羅【期刊】讀書2008-06-15
人性與民族性;摩羅【期刊】書屋2008-06-06
但願柏楊的“自虐時代”就此結束;摩羅【期刊】上海國資2008-05-18
中國就要成為“世界第一”了?;摩羅【期刊】同舟共進2008-04-01
古代的“地方神”與“國家神”;摩羅【期刊】讀書2008-03-15
贛北鄉村寺廟神祇來源考索及宗教學分析;摩羅;楊帆【期刊】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15
原始民主制度的人類學描述;摩羅;楊帆【期刊】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02-10
沒有底層就沒有國家;摩羅【期刊】書屋2008-02-06
摩爾根多么羨慕挨罵的達爾文;摩羅【期刊】中國投資2008-01-05
何謂“人物”;摩羅【期刊】讀書2007-11-15
國王的責任與權力;摩羅【期刊】讀書2007-10-15
原罪意識與懺悔意識的起源及宗教學分析;摩羅【期刊】中國文化2007-10-15
中國現代小說的當下困境;摩羅【期刊】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7-10-15
非洲割禮的文化背景;摩羅【期刊】粵海風2007-09-15
文學應該怎樣面對底層精神文化;摩羅【期刊】文藝爭鳴2007-09-15
贛北鄉村春節習俗考察及宗教學分析;摩羅;楊帆【期刊】民間文化論壇2007-06-20
文學如何貼近凡夫俗子;摩羅【期刊】藝術評論2007-06-15
三歲的寶寶懂多少;摩羅【期刊】書屋2007-06-06
鄉村孩子與城裡孩子;摩羅【期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05-20
鯀禹治水成敗原因猜想;摩羅【期刊】讀書2007-05-15
中國現代小說的基因缺陷與當下困境;摩羅【期刊】探索與爭鳴2007-04-15
關於《新語文讀本》的回顧和思考;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7-03-10
心常常因細膩而偉大;摩羅【期刊】才智(才情齋)2007-03-08
重新發現勞動的詩意;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7-02-10
當代文學為什麼遭到精英群體的遺棄;摩羅【期刊】書屋2007-02-06
我們是如何錯待人類的?;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6-04-10
我是農民的兒子;林賢治;摩羅【期刊】鄉鎮論壇2006-02-20
文化多樣性與“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評方李莉編著《費孝通晚年思想錄》;摩羅【期刊】藝術評論2005-12-05
巴金的精神遺產;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5-12-01
聖女林昭復活記——林昭遇難以後被世人逐步了解和闡釋的艱難歷程;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5-10-01
我們對於動物生命的錯誤態度;摩羅【期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5-09-15
我們跟寶寶一起蒙福——《第一年——一個人文學者的育兒手記》後記;摩羅【期刊】出版參考2005-07-15
中學時代的文學書;摩羅【期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5-02-15
大學的靈氣與靈魂;摩羅【期刊】創作評譚2005-02-15
中學時代的文學書;摩羅【期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5-01-15
論文革時期潛在寫作者對時代資源的超越;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4-10-01
《生死場》的文本斷裂及蕭紅的文學貢獻;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3-10-10
阿盛的語言巫術;摩羅【期刊】文藝爭鳴2003-03-23
生命意識的焦慮——評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3-01-10
心常常因細膩而偉大;摩羅【期刊】公民導刊2003-01-08
教育倫理與學習倫理;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2-10-10
讓屠殺者跪下來懺悔——“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不應改名的理由;摩羅【期刊】同舟共進2002-05-20
文思三題;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2-03-10
喜劇姿態與悲劇精神──從王朔、劉震雲、王小波談起;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2-01-10
巫術符咒與政治口號;摩羅【期刊】書屋2001-12-15
教育及其他(7則);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1-11-10
請文言文退出基礎教育;摩羅【期刊】粵海風2001-10-15
有一種生命叫靈魂;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1-09-10
撤一個貪官有多難;摩羅【期刊】同舟共進2001-08-20
多元智慧型與學生的個性發展;摩羅【期刊】粵海風2001-08-15
愛嬰之家;摩羅【期刊】稅收與社會2001-03-10
寺廟能走出深山嗎?;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1-02-10
詩歌界的顧準;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1-02-10
安德烈耶夫和魯迅對文字的質疑;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1-02-10
(一)殘酷的習俗:角斗與鬥牛;摩羅【期刊】社會科學論壇2001-01-10
敬畏和憐惜生命;摩羅【期刊】讀書2000-08-10
尋找文學的尊嚴;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2000-07-25
體驗愛體驗幸福;摩羅【期刊】書屋2000-07-15
甘地的政治智慧;摩羅【期刊】讀書2000-07-10
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摩羅【期刊】讀書2000-06-10
悲憫與拯救;摩羅【期刊】讀書2000-05-10
狂人:彬彬有禮的反叛者;摩羅【期刊】魯迅研究月刊2000-04-30
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摩羅【期刊】讀書2000-04-10
吳洪森文學批評小輯想像的補償──吳洪森小記;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2000-03-25
心常常因細膩而偉大;摩羅【期刊】讀書2000-03-10
高爾基的吶喊與譴責;摩羅【期刊】稅收與社會2000-03-10
因幸福而哭泣;摩羅【期刊】讀書2000-02-10
杞人可以憂天嗎?;摩羅【期刊】魯迅研究月刊2000-01-30
警惕完美主義傾向;摩羅【期刊】讀書2000-01-10
半佛半魔錢理群;摩羅【期刊】文藝爭鳴1999-05-15
謊言催眠術;摩羅【期刊】領導文萃1999-03-15
論汪曾祺九十年代的美學發展及其意義;摩羅;楊帆【期刊】文藝理論研究1999-02-15
冷硬與荒寒:當代中國文學的根本特徵;摩羅【期刊】南方文壇1999-02-15
中國·雜感(四篇);摩羅;余傑;王得後;許暉【期刊】東方藝術1999-01-28
論中國文學的悲劇缺失;摩羅【期刊】文藝爭鳴1999-01-15
喜劇時代的悲劇精神——論孟繁華的文化批評與文化選擇;摩羅【期刊】南方文壇1998-10-15
有時候黑暗就是光明;摩羅【期刊】粵海風1998-10-15
文學批評的宿命──以孟繁華為例;摩羅【期刊】東方藝術1998-09-26
虛妄的獻祭:啟蒙情結與英雄原型——《一九八六年》的文化心理分析;摩羅;楊帆【期刊】文藝爭鳴1998-09-15
劉震云:奴隸的痛苦與恥辱;摩羅;楊帆【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8-07-25
破碎的自我:從暴力體驗到體驗暴力──《非人的宿命──論〈一九八六年〉》之一;摩羅【期刊】小說評論1998-06-15
留一片靈地給文學;摩羅【期刊】粵海風1998-06-15
巨人何以成為巨人;摩羅【期刊】領導文萃1998-04-15
逃遁與陷落──蘇童論;摩羅;侍春生【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8-03-25
魯迅比我們多出什麼;摩羅【期刊】魯迅研究月刊1998-03-20
張煒:需要第四次騰跳;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8-01-25
中國學人的宿命:從注釋家到翻譯家;摩羅【期刊】東方藝術1997-11-28
論余華的《一九八六年》;摩羅【期刊】文藝理論研究1997-10-15
悲劇意積的壓抑與覺醒──汪曾祺小說論;摩羅【期刊】小說評論1997-10-15
尋找確定性體驗與穩定的性格——談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文化性格的自我塑造;摩羅【期刊】東方藝術1997-09-28
悲劇意識的壓抑與覺醒;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7-09-25
靈魂搏鬥的拋物線──張煒小說的編年史研究;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7-09-25
王曉明論;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7-09-25
廢名的特立獨行與三獻書稿;摩羅【期刊】創作評譚1997-06-15
寓言與愚言;摩羅【期刊】東方藝術1997-05-28
論當代中國作家的精神資源;摩羅【期刊】文藝爭鳴1997-05-15
寓言與愚言;摩羅【期刊】粵海風1997-04-15
巨人何以成為巨人──讀赫爾岑《往事與隨想》第一冊;摩羅【期刊】東方藝術1997-03-28
孤獨的巴金;摩羅【期刊】東方藝術1996-11-28
孤獨的巴金;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6-11-25
由從勢者到求道者的位移——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摩羅【期刊】文藝爭鳴1996-11-15
末世的溫馨──汪曾祺創作論;摩羅【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6-09-25
論當代中國作家的精神資源;摩羅【期刊】文藝爭鳴1996-09-15
瘋狂與自虐;摩羅【期刊】東方藝術1996-07-28
重建文學史形態:必要與可能;劉克敵;摩羅;鄭家建【期刊】文藝爭鳴1996-07-15
幾重山外從頭說──文學期刊與文學創作;羅崗;摩羅;梁展【期刊】文藝爭鳴1996-01-15
略談《靈地的緬想》;摩羅【期刊】文藝理論研究1995-06-15
艱難的反思——評智量長篇小說《飢餓的山村》;趙敬立;仲立新;摩羅【期刊】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5-15
巴金的精神遺產;摩羅【會議】細讀《隨想錄》2008-03-01
言說愛與悲憫;摩羅【報紙】中國文化報2002-02-06
2002年讀書小記;摩羅【報紙】中國文化報2002-12-25
搗蛋鬼的爹媽難當?;摩羅【報紙】中國郵政報2003-11-15
兒童讀物正在轉型;摩羅【報紙】中國郵政報2003-12-06
兵馬俑是假的嗎;摩羅【報紙】青海日報2000-09-03
問世間情為何物;摩羅【報紙】西安日報2003-09-07
中醫中藥的文化淵源;摩羅【報紙】南方周末2006-11-30
鄉村孩子與城裡孩子;摩羅【報紙】南方周末2007-02-01
“國民性批判”是否可以終結?;摩羅【報紙】中華讀書報2008-10-08
康有為的背景與前台;摩羅【報紙】南方周末2008-10-09

作品展示

《恥辱者手記》《恥辱者手記》
《恥辱者手記》

圖書分類:文化隨筆
2010年6月,摩羅新版《恥辱者手記》隆重上市。1998年《恥辱者手記》舊版曾受到讀者熱情追捧,被稱為中國版的《沉思錄》。此次新版在舊版的基礎上有所刪削、有所增加、有所保留,其中刪去了舊版中的敘述性文字,新增了自序《我們是需要自審的一代》和其他文章7篇,保留了錢理群寫的第一版序言《“精神界戰士”譜系的自覺承續》。
通讀摩羅的作品,裡面常見到“恥辱”這個字眼,這不是無因的。對於我們這個在專制和奴役的醬缸里浸泡了幾千年的古國,作為一個具有歷史良知和文化理想的作家表現出的焦灼、憤激和憂傷決不是無因的。別爾嘉耶夫說的好:“個性的客體化就是奴役的開始。”就拿剛過去的20世紀來說,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簡直就是一本血淚史。從世紀初,於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接受了馬列思想的洗禮,自以為真理在握,一路高歌猛進,經受了抗日的硝煙、內戰的炮火,五十年代卻一朝被集體放逐,強行洗腦,之後,苦嘗六、七十年代人民專政的棍棒,八十年代槍彈的鎮壓,到了九十年代,又遭遇經濟大潮的衝擊,一潰千里。更令人失望的是,在經歷了十年文革之後的知識分子,並沒有對這場人類的災難進行任何積極的思索。在他們文革後的回憶錄或文革時期的家書中,矛盾、困惑、驚悸、擔憂等各種心態雜糅在一起,如奴才對一個脾氣暴戾的主子所表現出來的恐懼一樣。有的只能無聲的哭訴,有的為自己拚命開脫,有的故作淡泊,有的極力遺忘。“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巴金說。“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啊!(《名士自白--我在文革中》)似乎只有巴金在文革後說出了這唯一的真話。與巴老相比,更多的文人在文革後卻以拒絕反思和放棄記憶的姿態對待那一場苦難。傳承文化、啟蒙大眾、維護社會正義本是他們應盡的職責,然而他們默默放棄了扮演文化英雄的悲壯角色,無所掙扎地走向了文學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雙重覆滅。
“任何一次失去文明準則的迫害,都可以成為促成精神覺醒的契機。”摩羅憤怒了。他並不針對個人,而是針對這整個墮落昏聵的中國文人的群體,從文化根源、精神結構對知識分子表現出的麻木、愚忠、膽怯進行深刻的剖析和尖銳的批判,就像他所崇拜的俄羅斯文學家索忍尼辛那樣,正是為一切冤魂代言的善良願望、為罪惡的歷史留下見證的偉大激情使得他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良知。他例舉蕭乾、沈從文、胡風、陳白塵等文人在文革時期無一例外所表現出的糊塗、懦弱和愚昧,發出了震撼人心的追問:“……他們的屈權從勢究竟是因了知識上的缺陷還是因了精神上的缺陷?他們的麻木究竟是一種理性的休克還是一種道德休克?…………如果是他們以前的麻木尚應受到悲憫,他們今天的拒絕反思則難免受到鄙視。”(《恥辱者手記》--知識分子的覆沒)意識的異化即標誌著奴役的出現。要想克服這種奴性就要恢復精神的自我,而這必須有人格的介入。通過對中國文人劣根性的尖銳批判,對革命的虛妄所做的深刻的揭露,我們看到,在摩羅的文字里,更多的是充滿了對出現精神界戰士的深切渴望。他以最飽滿的激情和全部的想像力深情地描畫著這個形象。精神界戰士--這個曾得到魯迅精闢闡釋的形象,如今在摩羅火熱的文字里變得更加飽滿鮮活、光彩照人:“我們不是以血肉之軀在生物意義上成為人類生命的全息體,而且以自己的精神人格全息著人性的全部意蘊。從這一刻起,我們的每一次受難都不再僅僅是為族類所作的犧牲,而首先是我們自身的精神需要,我們每一次痛苦都不再僅僅是個性的掙扎,而是折射出族類對於尊嚴與幸福的渴望。在風寒雨冷的時代,我們會因為申訴了自己的悲憤與抗議而表達出族類深心的希望與理想,在天崩地裂的時刻,我們會因為多擔了一份族類的患難而成全了個人的光采。(《不死的火焰》--知識分子:若隱若現的神話)
“而英雄則是上帝派給人類的先知,他感覺靈敏、眼光高遠,能夠深切理解隱伏在最深層的人性的需要和歷史的需要,……他們很難與大眾一拍即合,……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蒙受最嚴重的誹謗、誣陷和孤立,……他們正是有了對大孤獨大誹謗的驚人的承受力,才把自己推進到英雄行列中的……“他們必須以與理想結為一體的強大自我來堅決反抗現實,……肉體的毀滅恰恰帶來精神的永生。”(《恥辱者手記》--重溫英雄夢)
為此,我們應該把作為生命個體的自我像楔子一樣楔進民族痛苦的深處,楔進人性痛苦和一切生命痛苦的深處,並充分展開我們的心靈和神經感受那些痛苦。每一個人的卑怯都是我的卑怯,每一個人的苦難都是我的苦難,……一個真正的作家,就應該是這樣的人……如果他強大到不是被恐懼與恥辱所壓垮,而是能夠消化它們超越它們,那么,他就可能具有足夠的力度寫出驚天地而泣鬼神的精神悲劇、人性悲劇、生命悲劇、文化悲劇,即使命中注定只能寫出一部末世宣言,那也應該寫得血氣奔涌、悲聲如訴。”(《世紀論語》--摩羅:論當代中國作家的精神資源)“一次精神的會餐勝過十次物質的盛宴”。正如“草原部落”酋長賀雄飛所說的那樣,讀摩羅的文字就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年輕的德拉克諾瓦看了畫家席里柯創作的《梅杜薩之筏》後,內心的衝動竟使他一口氣跑回了家。尼采第一次讀到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書,竟激動地一口氣將書讀完。我讀摩羅的書就是這樣的感受,如尼采所說“全身一下子像著了火”。從那時起,人身自由、人格平等、人性尊嚴這貫穿了摩羅全部作品的永恆主題占據了我靈魂深處,自由的野火以燎原之勢將我內心中所有虛妄庸俗的追求、愚昧奴性的思想燃燒得乾乾淨淨。謝謝這些文字,有它陪伴著,在這塵世中我學會了有尊嚴地活著,在未來的歲月中,即使出現再大的苦難我也會奮勇地去超越它,當面對以吞噬人性、扼殺思想之醜惡面目出現的專制惡魔時,我必以拒絕奴役和蔑視強權的勇者姿態高舉起投槍抗擊它的侵凌。因為,“自由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必須擔當的責任!”
註:摩羅,有設【摩羅文學專區】文學專題著作都昌論壇【都昌文苑】版區。歡迎各位網友與摩羅作家對話都昌文苑!
摩羅的文章是20世紀末中國最驚心動魄的文字之一——余傑
幾年來,每逢讀到摩羅的熱血文字,我為自己有這樣一位摯友感到光榮和驕傲,可是又擔憂,擔憂他因此蒙受更大磨難,擔憂他老是面對這些令人義憤填膺、血脈賁張的問題,損害健康。——吳洪森
來自底層的摩羅,常識問題既是他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平等、自由、正義、公正和良知,是他承諾的必須維護的人類最基本的價值尺度。————孟繁華
一個世紀過去了,歷史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是賞給我們更多的醜劇和鬧劇;民族沒有回答我們的呼喚,而是加給我們更多的奴役與凌辱。我們這些將醒未醒的奴隸,只有帶著最大的哀痛,彳亍於時間的黃昏,無望地臨風而歌。——摩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