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竭紋

摩竭紋飾常見於古印度雕塑、繪畫藝術之中,由現知最早的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的摩竭紋飾,到公元十二世紀,摩竭紋在印度一直流行,其還曾流行於蘇聯中亞河中府地區、阿富汗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支那半島等地。

摩竭是印度神話中一種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動物,梵文稱makara,漢譯作摩竭、摩羯、摩伽羅等。它被認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為水天(Varuna)所乘,屢作愛神迦摩 女神)。摩竭的形象或以為源於鯨魚;或以為源於鱷魚, 印地語中稱鱷魚為magar , 即為梵文makara之轉;也有人認為其出於魚、象、鱷魚三種不同的動物形象。這種雜糅生成方式,倒有些類似中國的麒麟了。摩竭神話四世紀末已傳入中國。
摩竭紋飾常見於古印度雕塑、繪畫藝術之中,由現知最早的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的摩竭紋飾,到公元十二世紀,摩竭紋在印度一直流行,其還曾流行於蘇聯中亞河中府地區、阿富汗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支那半島等地。
注釋: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清乾隆掐絲琺瑯摩竭紋立耳三足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