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物比類

指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類同,來推導兩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類同,並由此推測被研究對象某些性狀特點的認知方法。


援物比類
帝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貪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懼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又曰:“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觀今如何學醫,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欲學真正中醫,還要從經典中去尋。援物比類,方是學習方法。此篇即為中醫與風水的關係。
人一小宇宙,外有大宇宙,一物一太極,以太極法援物比類,其法可事半功倍。
天地大太極,人身小太極,以人與天地比類,經中早有其言:“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膕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若以人身唯與地比類,則“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膕肉;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
堪輿之術,講藏風聚水,觀山水來龍去脈,求風水寶地。又有理氣一派,看三元九運,紫白飛星。如何看風水龍脈,望氣而知謂之神聖,察形而知謂之工巧。如何察形,堪地面有形之山水,來止何處,而斷有無龍脈,風水寶穴皆在環山抱水之中。龍脈本無形而可用,借有形而可知。人身經絡亦如是,觀古人所傳經絡圖路,亦順有形之骨,脈,筋而行。孔穴亦多在骨節特殊之位。孫真人曰:“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孔穴之命名,以池、谷、丘、陵、溪、渠、溜、海等喻山水,以風、雲、日、月、星等喻天象,以門、戶、樞、闕、室、都、沖、會、道等喻居地,以魚、鳩、兔、竹等喻喜居,以椎、曲、廉、輔等喻形體,以精、神、氣、血、香、明等喻功能。孔穴者,皆風水寶地也。今解剖欲得經絡實質,無異於鑿地三尺而尋龍脈,中西醫結合也有年頭了,經絡研究也有年頭了,看看成果吧,這就是不用古中醫的研究方法研究中醫所得的結果。
中醫院校畢業生及中西結合者,對於針灸補瀉問題不敢談,所說的即是現在最流行的平補平瀉。為何,因不知何為補?何為瀉!嘆古醫之不傳也久也!!!若以西醫研究方法談補瀉,估計要到地老天荒。以中醫援物比類法研究,堪輿城鎮建設,多在河流之右,且經濟要比左較發達,何因也。觀地球上之河水,存在地球偏轉力,於是便可知也,順經轉則補,逆之則瀉,且南北半球偏轉方向不同,同半球南流北流左右不同,故有手足陰陽經絡補瀉不同。不由的讚嘆古人不知偏轉力為何時,競有如是之高見,今人慾罷古人,何能之有哉!可見大道不二法門。
經云: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又云:徐出針而疾按之,疾出針而徐按之。又云:徐內而疾出,疾內而徐出。今人研究說補瀉法《內經》中即有錯誤,如上即是矛盾。再看看上面兩個又雲,徐內而疾出,出至天部也,徐出針而疾按之,出在肉外也。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出熱烘烘,透天涼,能出熱,一進三出涼冰冰。三進者,徐也,一出者,疾也,徐也針,疾按之,皆補也,何錯之有?為何徐進疾出,徐出疾按可補,用比類法亦可知,不過不想多言了,不想讓中西醫結合者看到,因為他們沒有這個頭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燒山火之用,確能除寒,真言不虛。故經典無誤。
再說說理氣一派,此無形可據,現在科學者認之玄而又玄,不知理者不可以言大道,此實與內經五運六氣相通,各言不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