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英語

揭秘英語是由向飛宇老師多年來對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方法的總結、研究,最終結合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英語學習方法創辦——中國人英語學習的方法。 "揭秘英語"現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之五大誤區開辦了五門核心培訓課程,分別是:拼音法學英語、偏旁法學英語、積木法學語法、英文經典誦讀和看電影學英語。

核心課程

中國人學一輩子語法,考一輩子語法,最終的結果是:看不懂英語原著,寫不出地道的英語文章,弄不清英語語法的真面貌。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中國人學英語語法目的不對,只把考試作為第一目的,豈能不出現問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交流,是感受語言本身的魅力,感受語言文化的智慧,而絕不是為考試。中國人教英語,為了講解的方便,拚命削足適履,才會讓“挨著窗戶的角落裡有一張桌子”“我喜歡音樂”這樣噁心低級的句子普遍用於英語教學中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至於英語考級的問題就更加讓人揪心了。英語首先是語言,是文化,你把英語分成三六九等豈不是貽笑大方?如果英語有“少兒英語”“兒童英語”之分,那么我們豈不是也要把漢語分成“少兒漢語”“兒童漢語”?今人英文教育太膚淺,缺乏閱讀和套用這是要誤人子弟呀!面對兩位外地來的老師,揭密英語把傳統英語的種種弊端像抽絲剝繭,一層層撕開,言語犀利,直指要害。

揭秘英語對傳統英語教育誤區的陳述使記者突然想起著名教育家辜鴻銘先生曾說過一段話:今人讀英文十年,開目僅能閱報,伸紙僅能修函,皆由幼年讀一貓一狗之式教科書所至,所以終其一生只有少成。他主張中國私塾式即開蒙未久即讀四書五經,要學好英文,先背熟一部經典作根基。揭密的見解與大家的觀點是否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答案靠讀者自己把握。

拼音法學英語

“拼音法學英語”是在英美國家的拼寫法spelling的基礎上研發的。其優越性在於:

1、簡單:拼音法類似於漢語拼音的形式,英語中的元音類似於漢語拼音中的韻母,英語中的輔音類似於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原理簡單。拼音法學英語不需要藉助於任何注音系統,直接面對英語單詞進行讀寫,形式簡單。

2、易學:只要通過短期的學習,就能掌握。

3、實用:學會後英語的學習變得簡單,信心倍增。而且,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可以做到終身不忘。

4、準確:讀單詞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5%以上。

拼音法學英語能夠讓您切身感受到:

*像漢語拼音一樣學英語,簡單容易

*不藉助任何注音系統和符號,輕鬆自然

*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見詞能讀,聽詞能寫”,夢想成真

*增強英語能力,改善教學質量,提高英語水平,終身受益

偏旁法學英語

英語的詞義記憶一直是困擾中國英語學習的難題。其實英語單詞像漢字一樣,是由偏旁構成的,表達確切的含義。在整個英語單詞中有95%以上的單詞符合偏旁構詞法則,英語單詞的表義相對漢語偏旁構詞表義更明顯確切,在熟練地掌握常用偏旁後,能讓我們快速、準確地記住單詞的拼寫,做到見詞知義。

積木法學語法

看似變化莫測,紛繁複雜的英語語法中,英語的句式結構其實有其固定的模式,就像建築物的結構一樣有其內在的規則,只要我們掌握其中的規則,就可以像蓋房子堆積木一樣,搭建出地道漂亮的英語句子,從而掌握英語語法,提高翻譯、寫作能力。以 “詞法變,句法定” 的英語母語國家的語法思想,精選來自英美經典原著名篇的例句進行講授解析和實戰演練,堅決杜絕“學了多年語法仍看不懂英語原著,也無法寫出規範順暢的英語文章,更無法說出地道原味的英文句子”的尷尬局面。

英文經典誦讀

儘管在中國學習英語的人數眾多,但收效卻令人擔憂,學了這么多年英語,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卻始終沒能進入“閱讀和套用”階段,無法品嘗到英語學習成功的快樂,很多人不得不承認學英語的目的只能是學英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如果真想把英語學好,光會做幾道考試題是遠遠不夠的。 讓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和誦讀有針對性的英語經典原文,鞏固拼音法、偏旁法和積木法的英語學習,全面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水平和能力,徹底粉碎“啞巴英語”和“中式英語”,真正完全理解掌握和自如運用英語,感受英語語言的文采,享受英語文化的盛宴。

看電影學英語

“原版電影”是最好的英語教材。

很多培訓機構和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教材,而且都認為自己的教材編得很好。但是,我們認為沒有比英美原版名著和電影更好的英語教材,例如:迪斯尼的卡通片:

1、每一部原版英語電影都是巨金打造,而對於學習者來說又成本最低;

2、原版英語電影中有最地道,最豐富,最富感情 色彩,最真實,最實用的語言和配音;

3、原版英語電影中有最吸引人的故事情節;

4、原版英語電影中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我們可以列出一萬個理由來說明,英語原版電影是英語學習的最好教材,其實這是不言而喻的。

十大原則

一、從孩子本身已具備的各種能力入手

少兒開始學習英語之前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擅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 周圍的事物,並且至少已經學會了一門語言。另外,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常都很高。少兒認知發展水平不僅取決於年齡,同時也取決於支持並激發這種發展的外界刺 激。當孩子的潛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視,他們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困境就會產生。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在於:設計任務或活動僅僅從成 人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反映孩子的世界。這種情況就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並不說明他們不能完成此類活動。那么,教師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必須走入 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gardner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說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和 自我智力。因此,少兒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孩子的智力優勢,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兒英語教學所使用的 教材和輔助材料必須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上適當平衡,從而使具備不同優點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長的機會。

由於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還未意識到語言是一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藉助話題(topics)以形成目標語言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應該有意義、有趣和具有可參與性,同時也必須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範疇之內。

二、鼓勵交際互助

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孩子的一般性發展時,皮亞傑(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會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地影響他本身成長發 展的速度。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也強調了高質量的交往互動,如 成人引導下的互動或與優於自身的同齡人的互動至關重要。布魯納(bruner)將這一zpd理論比喻成“腳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 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如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halliday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以及第二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 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自我與他人連續不斷的交流。”

交際語言教學法則將理解和傳遞信息作為其核心思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的準確性。

三、支持對意義的多種理解和商討以及協作談話

語言的意義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維果茨基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 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於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wells認為,協作談話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語言的意義並達成一致理解。費舍 也強調了人的思維發展中談話的重要性。這正與維果茨基的另一觀點相呼應:將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多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閱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所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的互動,他的知識結構才能更新。”

對語言的意義進行商討和協作談話這一重要原則應在交際語言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貼近生活的任務和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在這種真實的活動中,學生 們相互交流觀點,共同解決實際問題,並達成一致的理解。顯而易見,所有學生都需要思考。交換觀點不僅僅是表述客觀事實;協作談話應具有真實意義,這才能夠 激發參與者的談話動機。

四、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孩子不應再被當作等待灌滿的“空罐子”,而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種能力,這些都 是構建新能力大廈的基石。barnes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費 舍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並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

對於能夠從認知角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挑戰和冒險。如果給予的任務或活動沒有一定的挑戰性或冒險性,孩子將永遠無法獨立,有 時甚至停滯不前,喪失學習動力。但這些挑戰也必須有教師或同學的適當支持,同時符合zpd理論所提出的新的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區域內,即“最近 發展區”內。

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

五、按照zpd理論對新知識的輸入進行定位

克拉申(krashen)把“可理解的輸入量”(input+1)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當新輸入知識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時, 原來知識水平與輸入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語言發展。這又和維果茨基的zpd理論以及布魯納的“腳手架”理論不謀而合,即成人或同齡人 在孩子已有知識層次範圍之外的適當水平所給予的支持和引導,是孩子所長和發展的核心因素。但在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學習語言,他們被灌輸的只是 其現有語言水平層次上的過於簡化的語言,而不是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下的新的語言。這條原則事實上和挑戰、冒險的重要性相互關聯。如果語言的輸入總是保持在學 生現有的語言水平上,學生就沒有面臨挑戰和冒險的機會,以致失雲了成功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

六、語言應以完整的形式出現

多年以來,人們都是把語言分割成獨立的單位——傳統上是結構單位或語法單位——一點一點地教授給學生。然後由學生把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象拼圖一 樣拼在一起去理解這門語言。然而,孩子在學習母語時並不是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置身於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吸收並使用完整的語言,並在更深層次的潛意識中逐步 理解其結構和語法。lewis倡導外語教學應該從“多個辭彙構成的語言段或完整的語言”出發,發展學生成功地使用完整語言(段)的能力。 tough(brumfit)也曾談到課堂教學中“系統化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在家裡一樣,隨時替換孩子談話所使用的某些詞法,構成新的 完整的語言。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成人和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所接觸和練習的語言被局限在了“已經消化”了的句子層次。但我認為,教師不應該如此簡化學習的過 程,而應該通過把結構化的學習途徑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接觸更複雜的語言環境。不管學生的學習風格、喜好、能力、綜合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如何,都能夠適 應這種學習方法。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劇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七、在清晰和熟悉的環境中設計具有實際意義的、目標明確的活動

孩子在學習第一語言時並不選擇語言環境,學習語言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使用原有的知識去理解新的語言現象,從已知中建立未知,並通過 “吸收或同化新知識”,不斷地調整思維方式。同樣,在英語課堂上,孩子們需要一個清晰和熟悉的語言環境,進行具有實際意義的且標誌明確的活動。他們需要知 道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情,其原因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可理解的。那么,教師就要不斷地接近孩子,逐漸摸索出孩子的興趣和理解水平,並依次選擇適當的話題和任務。

八、幫助孩子逐漸獨立和自主地學習

孩子依賴教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想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具有自己的理解力,課堂活動的設計就必須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少兒英語課堂中,階段性的二人或小組活動,以及詞典和參考資料的使用都有助於做到這一點。

九、創造輕鬆、愉快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孩子需要安全感、適當的場所和愉快的學習。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支持挑戰性的活動和 冒險;話題要有趣,並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繫;活動要具有實際意義且目標明確;隨時適當地讚揚學生;紀律是嚴格和公正等。這樣的環境不僅會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 的正面影響,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容忍他人的品質。

十、測試應和學習的方式相一致

如果我們把上述九條作為成功學習的關鍵,那么,測試和評價中就應該反映這些原則。這也是對上述原則的補充和完善。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語言學習的規劃和開發都沒有考慮測試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