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木偶戲

揚州木偶戲,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1983年,日本傳統藝能株式會社社長中坪功雄來中國選擇赴日演出木偶表演團體。

揚州有木偶之鄉的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揚州木偶起源於泰興縣一帶,解放前木偶戲班原有百餘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泰興縣木偶團,現為揚州市木偶劇團。該團的代表劇目《嫦娥奔月》,人物形象生動,表演栩栩如生,注重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建團已有四十年的揚州木偶劇團十分注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講究細膩傳神,剛柔兼備,創作演出的木偶戲《瓊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劇目得到國家嘉獎。
揚州木偶戲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1983年,日本傳統藝能株式會社社長中坪功雄來中國選擇赴日演出木偶表演團體。中方推薦了北京、上海、揚州三家木偶劇團,日方一行抵揚觀看了該團演出的《嫦娥奔月》《火焰山》,被演員精湛的表演所折服,當即邀請該團東渡。該團在日本34個城市作了52場巡迴演出,盛況空前。1986年,揚州木偶戲參加了首屆中國藝術節主會場的演出,1989年同日本影法師劇團聯合創作排演了木偶戲《三國志》。 1990年4月再次赴日演出8個月,足跡踏遍日本92個城市。1991年5月,他們又一次東渡扶桑,作為期數月的巡迴演出。
在歷史上“揚州木偶”的民間藝人們,人稱“戲花子”。在鄉間走街串巷賣藝,吃盡了人間的疾苦——甚至誰想欺負都可以欺負。而在今天,經過許虹、封保義以及許多從事木偶的藝術家們的努力,使這個民間的古老藝術得到了傳承和創新。
“細膩傳神”揚州木偶戲
揚州的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是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據史載,木偶又稱傀儡,木偶戲亦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代稱木偶為俑,從俑發展到傀儡戲稱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到了明清時代,才出現了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相對完整的表演形式。
我對木偶的最初印象,是童年在幼稚園看見那個女教師躲在幕布後面,表演“小兔兒乖乖,把門兒開開。”許多年後,在英法喜劇故事片《虎口脫險》就有這樣的鏡頭:那個法國女孩正是借表演木偶,把情報通知給英國飛行員。不過,這次寫木偶選題,才弄明白它們的區別,比如前者是布袋木偶,後者是提線木偶,而杖頭木偶就是本文要表達的內容。
在中國,木偶戲,也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期稱木偶為俑。始作喪家祭祀之用。以俑的外形,模仿人或獸的動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演化發展到傀儡戲。史書記載,傀儡戲在唐代傳至維揚地區。尤其是在泰興民間演制木偶戲之風很盛,據考證,泰興木偶最初是從安徽傳過來的,那些帝王將相的傳統戲都是唱徽詞,也就是現在的京劇。我想這肯定是與當年徽班進京是一脈相承,同祖同宗。
民國時期,泰興木偶戲班最多時達117家。木偶戲班多數是由家族成員組成,實行家傳世襲的班主制。有時也雇用一些木偶藝人,這些藝人大多是半農半藝,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唱戲。木偶戲班大多是在農家婚慶喜事、傳統節日、迎神賽會時應招助興。演出的場地不受限制。當時有些戲班子還最佳化組合到外地演出,聽說民國初期,在上海大世界遊樂場演出長達數月,很受上海老百姓喜愛。
1968年,泰興各個木偶劇團調整合併為泰興木偶劇團,其中最出風頭的是在1971年曾為西哈努克親王演出。1973年,泰興木偶劇團被揚州地區接收,改名為揚州地區木偶劇團。揚州木偶劇團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演員全部是泰興人,第三批新演員中才招收了當時揚州地區其他縣市的。其中當時就有高郵的許虹、厲明等八名學員。
長期以來,杖頭木偶一直都是藝人躲在幕後表演,唱念做打都是靠一個演員來完成。許多年前,我曾看過揚州木偶劇團的《三打白骨精》,都是演員現場演唱,很是辛苦(後來才改成放錄音)。木偶戲所用樂器有京胡、二胡、鼓、鑼、鈸子等,包括美工、燈光、布景等,一樣都不能少。
在全國木偶界,揚州木偶劇團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該建團創作演出的木偶戲《瓊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劇目曾榮獲國家許多嘉獎。
1983年,日本傳統藝能株式會社社長中坪功雄來中國選擇赴日演出木偶表演團體。中方推薦了北京、上海、揚州三家木偶劇團,日方一行抵揚州觀看了該團演出的《嫦娥奔月》《火焰山》,立馬被演員精湛的表演所折服,當即邀請該團東渡。該團在日本34個城市作了52場巡迴演出,盛況空前。
“木偶之鄉”發源地泰興
泰興是我國的木偶之鄉。泰興廣陵鎮是木偶之鄉的發源地,這裡的木偶劇起源於清朝中期,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
現為揚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封保義先生,就是泰興人。當我問起為何走上這條木偶之路時?他說,當年他那個村子就有個木偶班子,因為班主是他家親戚的緣故,使他從小耳濡目染就喜歡木偶。終於在他高中畢業後,考進了木偶劇團。
據說,當年在泰興地區名氣最響的是蘇家班子。直到今天,仍有私家木偶班子活躍在泰興農村,比如像黃橋鎮太平村張介城木偶戲班,南沙鎮邵垈林張玉寶木偶戲班,都是祖傳下來的民間藝人。
如今的封先生作為該團的唯一國家一級舞美師,對那些民間的木偶藝人,充滿著敬意。他說,那些泰興民間藝人,心靈手巧,不但會表演木偶,更有精湛的製作手藝。包括木偶服裝均是自行設計,請鄉間裁縫縫製。泰興杖頭木偶在歷史上有“神像”和“人像”兩大流派,在造型和表演方面各有特長。“神像”是方頭大耳,粗獷傳神;“人像”細膩逼真,近似真人。今年56歲的封先生,歸納了泰興杖頭木偶製作的三個歷史階段:一是個體藝人:從事簡單雕刻和複製民間木偶造型;二是家庭作坊:將木雕、泥塑結合的複雜製作;三是製作集體:以藝術創作為主,門類比較齊全。據他介紹,現在該團就有一支20多人的製作隊伍。其中有6位製作木偶的老藝人,年紀都有六七十歲,最大的八十多歲。這支隊伍不但為本團演出製作,還為全國許多木偶劇團定單加工,每年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這也說明一個樸素的道理:藝術是值錢的。
2005年8月,經國家正式批准,泰興市木偶戲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讚譽國外”的許虹木偶團
在南京火瓦巷江蘇演藝集團四樓,這個當年揚州木偶劇團的台柱子演員,後被省里人才引進,現為江蘇演藝集團許虹木偶劇團團長。
如今的許虹,可謂是功成名就,她主演的《阿福》、《瓊花仙子》等10多部大中型劇目獲得第八屆文華表演獎,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比賽四個金獅獎。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她所編演的《嫦娥舒袖》打破了傳統演員躲在幕後的慣例,首次讓“人偶同台”出現在觀眾面前。我有幸在央視曲苑雜壇節目中見過許虹的表演,“嫦娥”精細生動的表演,演員眼花繚亂的滿場飛,令人嘆為觀止。有家報紙曾對她操縱的嫦娥作過評價:“嫦娥不但口眼會動,手的使用尤為靈活,遞東西、拔寶劍等,動作乾淨利索。那嫦娥手上的一條手帕,拿得且是好看,完全是京崑劇的做派,三個指頭捏著手帕角,翹起蘭花指,活脫脫不是真人,勝似真人。”
許虹,江蘇高郵人,9歲學舞蹈,當年是小紅花宣傳隊的“精靈”,也許母親在人民劇場工作的緣故,“看白戲”使她有更多機會受到傳統戲劇的啟蒙,我相信童年埋下的戲劇種子,日後肯定會支撐她的藝術人生。那年,14歲的許虹和另七名學員一道,考進揚州木偶劇團。當年學員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每月只有15元錢。學木偶表演除了要向戲曲演員一樣練好“唱念做打”及“手眼身伐步”外,還得扎紮實實地練好“舉托捻”基本功。其中,“舉”就是把三四斤重的木偶舉在手上,不是舉幾分種,而是舉幾十分鐘,還要活動自如。許虹說,開始練習時,腰酸背痛,手臂發麻,甚至腫脹得連吃飯拿筷子都不方便。
木偶戲的演出大多數是在農村鄉鎮演出,他們經常是連夜拆台,把幾噸重的道具用車船運到下一個演出地點。“那時我們年紀小,搬著搬著就睡著了。”“那些劇場也非常簡陋,會堂、學校,有的就是破廟。”試想像一下,星光點點的夜空下面,幾隻船在湖盪水鄉穿行,讓我們聯想起電影《舞台姐妹》的場景,也想起那句“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的台詞。當時,和她同時進木偶團的有25人。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紛紛轉行,堅持到底的還有4人,徐虹和她的老公就是其中“倖存者”。
為了加深對“杖頭木偶”的了解,那天下午,許虹還特地把我和攝影記者曲珊帶到該團排練廳,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學課。
“杖頭木偶”全長有一米左右,又叫“托偶托戲”,還有一種更通俗的叫法為“三根棒”。即一個木偶由三根棒組成,主棒支撐木偶頭部,能控制耳、眼、鼻、嘴的閉合、張開、轉動以及頭頸上下左右的扭轉;另兩根棒操縱木偶人的雙手,又稱“手挑子”。表演時,演者兩手能運用自如、靈活準確地把握手中的各種道具,被稱為“手挑子”或“手扦子”。
“杖頭木偶”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槍把式”,另一種叫“直棍式”。比如前者是表現花旦柔美溫柔的性格。後者是表現武生剛柔相濟的特點。那天我們在許老師的指導下,用手托舉分別練習了武生和花旦,可是同樣的木偶在老師手上是美不勝收,而在我們手上是呆如木雞,同樣是人,為什麼差距就這么大呢?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許虹是把小木偶推向大舞台的第一人,比如她所獨創《板橋作畫》,能在舞台上操縱木偶作畫;所編的小品《智斗》,能讓木偶點菸;還有《變臉》居然讓木偶在舞台上雙手輪番變臉,把木偶戲個性絕活表現到了極致。許多年來,她還曾訪演過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德國、法國、美國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木偶掙足了面子。當然黨和人民也賦予她極高的榮譽,如今許虹是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一屆文華獎評審,國際木偶聯合會會員和江蘇省政協委員。
在歷史上“揚州木偶”的民間藝人們,人稱“戲花子”。在鄉間走街串巷賣藝,吃盡了人間的疾苦——甚至誰想欺負都可以欺負。而在今天,經過許虹、封保義以及許多從事木偶的藝術家們的努力,使這個民間的古老藝術得到了傳承和創新,還登上國際大舞台,這是那些已經作古的木偶藝人們,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