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悠久的辦學歷史,位於國家5A級風景區江蘇省揚州瘦西湖畔。學院下設4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83人。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學院下設4個本科專業:物理學(含師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其中物理學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學院擁有6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點(方向):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課程與教學論(物理方向)、生物物理(生物信息檢測與處理方向)、信號與信息處理(信號處理中的嵌入式技術方向)。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據官網資料顯示 ,學院有教職工83人,其中教授10名,副高職稱教職工23名,具有博士學位的26人,35歲以下教師中碩士以上學位比例達到100%。

教學科研

學院教學成果豐碩,獲國家、省、部級優秀教改項目近二十項,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為省級優秀課程,大學物理實驗中心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一項,教師編、譯教材和專著十餘部,其中省級精品教材一部,有三十多人次分別獲省教育廳“紅杉樹園丁”獎以及校優秀教學質量獎。

學院科研實力較強,先後主持研究國家973子項目、國家級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17項以及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等項目20餘項。教師發表學術研究論文5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國際權威期刊收錄的論文350餘篇次。

硬體設施

學院有管理嚴格,設備先進、齊全的教學科研實驗室。擁有實驗用房5800平方米,儀器設備固定資產1200餘萬元。院資料室藏有中、外文圖書1.8萬餘冊,常年訂閱中外文期刊雜誌近100種。

辦學特色

學院注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堅持“理工交融”的辦學特色和“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打造本科生的培養。在課程的安排上注重與新科技、新產業以及地方經濟的結合,和二十多家知名企業(如:華廈電子、川奇光電、晶石集團、萬方集團等)簽定合作協定,既加強了實踐性教學,也開闊了學生的就業渠道。

學院積極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和科技創新活動,從本科生中選拔優秀學生進教授科研室,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在全國首屆大學生中學物理教學技能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大賽;省物理實驗創新大賽、“挑戰杯”等各級各類比賽中,已取得四十多項一、二等獎。在2009年選拔10位參賽選手參加“全國首屆大學生中學物理教學技能”中,9名獲一等獎、1名獲二等獎,多名同學榮獲江蘇省“三好學生”榮譽稱號。

專業設定

物理學(含師範)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基本知識及基本實驗技能,獲得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教學、科研、技術套用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基礎物理、數學物理方法、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學、電路理論基礎、普通物理實驗。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初步具備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的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電路理論基礎、線性電子線路、信號與系統、數字電路和邏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半定製器件原理與套用、微型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網路基礎、感測器原理、計算機接口技術、計算機套用系統設計。

微電子學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微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和電子材料、電子器件、積體電路的設計、製造、測試等技能,熟練掌握電路分析與設計、器件工藝設計和版圖分析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備進行微電子技術基本理論研究及其套用研究的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信號與系統、線性電子線路、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微電子工藝原理、積體電路原理、半定製器件設計原理、積體電路設計、現代測試技術。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系統、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在光、光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及套用等方面具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創新精神的人才,並在雷射科學與工程、光電系統與信息處理、光電子集成器件技術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專門人才。畢業生能在科研院所、光信息產業部門及其相關領域從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光系統集成與設計以及光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開設的主要課程: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單片機原理及套用、量子物理、固體物理、現代光學基礎、光電子學、雷射原理及套用技術、光電探測與信號處理、光纖光學、太陽能電池原理與技術、半導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

學院領導

據官網資料顯示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領導有:

院長:曾祥華

副院長:胡經國、謝然、韓玖榮

黨委書記:蔡中濤

黨委副書記:王春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