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丟斯波得定則

十八世紀,德國數學家提丟斯(Johannes Titius)提出一個公式,能十分精確地表示出各行星之間相對距離的數字關係。這個公式,在1772年由柏林天文台台長波得(Johann Bode)公布於眾,被稱為提丟斯-波得法則。

解釋

十八世紀,德國數學家提丟斯(Johannes Titius)提出一個公式,能十分精確地表示出各行星之間相對距離的數字關係。這個公式,在1772年由柏林天文台台長波得(Johann Bode)公布於眾,被稱為提丟斯-波得法則。

公式

這個法則認為,行星軌道大小若用天文單位來計算,可以由下列經驗公式表達:
αn=0.4+0.3×2n-2
其中n為行星序號,不過水星應取-∞ 。按這個公式,在n=5的地方缺一顆行星,後來發現了小行星帶;木星和土星的n應分別為6和7;在n=8距離上發現了天王星;在約相當於n=9的距離上發現了海王星。本世紀30年代發現的冥王星距離按說應該是n=10,但實際上仍接近於n=9,很可能和它形成的情況有關。冥王星之外是否還有真正相當於n=10的大行星,雖然一直引起人們的興趣,但至今尚未有定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