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子·船動湖光灩灩秋

《採蓮子》是晚唐詩人皇甫松的作品,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風物人情畫,富有民歌風味。

作品信息

【名稱】採蓮子·船動湖光灩灩
【作者】皇甫松
【朝代】唐
【體裁】詞

作品原文

採蓮子
船動湖光灩灩秋(舉棹),
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
無端隔水拋蓮子(舉棹),
遙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注釋譯文

【注釋】
①灩灩:水光搖曳晃動。
②信船流:任船隨波逐流。
③無端:無故。
【譯文】
湖光秋色中,姑娘盪著小船來採蓮。她任船隨波逐流,原來是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姑娘沒來由地抓起一把蓮子,向那少年拋擲過去。遠遠被人看到,讓她害羞了半天。
[編輯本段]詞牌格律
【詞牌】
《採蓮子》,唐教坊曲名為七言四句帶有和聲的聲詩。後用為詞牌。唐皇甫松有《採蓮子》詞:“菡萏香邊十頃陂(舉棹),小姑貪戲採蓮遲(年少)。晩來弄水船頭濕(舉棹),更脫紅裙裹鴨兒(年少)。”其中一、三兩句句尾“舉棹”,二、四兩句句尾“年少”,均為和聲。
【格律】
此作的韻腳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船動湖光灩灩秋,
○●○○●●△
貪看年少信船流。
○⊙○●●○△
無端隔水拋蓮子,
○○●●○○●
遙被人知半日羞。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這首清新雋永的《採蓮子》,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風物人情畫,富有民歌風味。
一、二句與三四詞寫採蓮秋湖,情態淳樸天真,一如荷之出水,不沾塵染。詞中句末原有小字“舉棹”和“年少”均為傳唱時的和聲,以加強詞的音樂效果。
“船動湖光灩灩秋”,“灩灩秋”,指湖光蕩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見。“秋”字,不僅寫出湖水之色,更點明了採蓮季節。“湖光”映秋,泛起“灩灩”之波,不是因為秋風乍起綠波間,也不是因為水鳥掠過湖面,而是因為“船動”。這裡,作者沒有交代是什麼“船”,也沒有交代船怎樣“動”,因而對讀者來說,這些都還是謎。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過“貪看年少”點明詩篇寫的是個採蓮女子,同時通過“信船流”,交代船動的原因。原來有一位英俊少年把採蓮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視著意中人,以致船兒隨水飄流而動。這種大膽無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態,把採蓮女純真熱情的鮮明個性和對愛情的灼烈渴求,表現得神形畢肖。
湖水灩灩起波,姑娘心裡也盪起層層波瀾。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蓮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拋擲過去。這個充滿戲謔、挑逗和愛慕的一擲,進一步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江南水鄉姑娘大膽熱情的性格。南朝以來,江南地區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說出“愛戀”、“相思”之類的字眼,而用同音詞構成雙關隱語來表示。
“蓮”諧音“憐”,有表示愛戀之意。姑娘採用了傳統的諧音包含的雙關隱語,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饒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那么,蓮子拋中沒有?小伙子是惱是喜?可有什麼表示?這些作者都故意避開了,留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而把筆鋒深入到採蓮女的內心。沒想到拋蓮子的逗情舉動遠遠被人看見了,姑娘覺得很難為情。她紅著臉,低著頭,羞慚了大半天,心裡埋怨自己太冒失了,埋怨自己沒有等到沒人時再拋。這“無端”兩字透露出姑娘複雜而細膩的心理狀態。“半日羞”的窘態,則展現了一個初戀少女特有的羞怯,詩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豐滿可愛。
詞牌《採蓮子》,可是作者沒有描寫採蓮子的過程,又沒有描寫採蓮女的容貌服飾,而是通過採蓮女的眼神、動作和一系列內心獨白,表現她熱烈追求愛情的勇氣和初戀少女的羞澀心情。
這首詩清新爽朗,音調和諧,既有文人詩歌含蓄委婉、細膩華美的特點,又有民歌里那種大膽直率的樸實風格,自然天成,別有情趣,頗見作者純圓渾熟的藝術造詣。

作者簡介

皇甫松,晚唐文學家。字子奇,自稱檀欒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皇甫湜之子,父子文學並稱。早年科舉失意,屢試不第,未能出仕;後期隱居不出,死後唐昭宗追贈為進士。皇甫松著作有詩詞、小說等,詞最為著稱,在晚唐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收錄在《花間集》中有12首,《夢江南》2首、《採蓮子》2首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