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地派運動

掘地派運動

掘地派(juedipai)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代表無地和少地農民的空想共產主義派別。領導人是溫斯坦萊和埃弗拉德。1649年4月,退役軍人埃弗拉德帶領4個農民到倫敦附近聖喬治山崗開墾荒地,人數漸增至20幾人。在政府的示意下,土地私有者進行騷擾和破壞,推倒小屋,踐踏莊稼,圍打墾荒者,拉走牲畜。1652年,溫斯坦萊發表 《自由法》,詳細闡述了掘地派的主張,描繪了公有制共和國的藍圖。該著作被認為是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與 莫爾的 《烏托邦》和 康帕內拉的《太陽城》齊名。

簡介

溫斯坦萊原為倫敦小商人,破產後到鄉間為人放牧,同情貧苦農民爭取土地的鬥爭。認為獨立派於1649年3月建立的自由共和國並不自由, “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使用土地”,主張土地公有。自稱真 平等派,認為基督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真誠的平等派。

1649年4月,退役軍人埃弗拉德帶領4個農民到倫敦附近聖喬治山崗開墾荒地,人數漸增至20幾人。溫斯坦萊加入,並發表 《真正的平等派舉起的旗幟》的宣言。掘地派的活動引起土地私有者的仇視。在政府的示意下,土地私有者進行騷擾和破壞,推倒小屋,踐踏莊稼,圍打墾荒者,拉走牲畜。掘地派不主張暴力鬥爭,而想用仁愛感化土地私有者。

1650年3月,公社被迫解散。但是在其他許多地區,有不少支持者,出現了貧民耕種村社公地的運動。有的地方參加者達千人之多。由於地主和軍隊的鎮壓,到1651年,掘地派運動失敗。1652年,溫斯坦萊發表 《自由法》,詳細闡述了掘地派的主張,描繪了公有制共和國的藍圖。該著作被認為是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與 莫爾的 《烏托邦》和 康帕內拉的《太陽城》齊名。

思想

反映了城鄉最貧窮人民的願望,但它是不成熟的、空想的,而且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掘地派關於取消私有財產的主張,在當時剛剛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英國,不但引起貴族資產階級的敵視,即使社會中下層人民包括一些城鄉貧苦人民對此也感到陌生和不現實。從思想發展的角度來看,溫斯坦萊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受了 托馬斯·莫爾的影響,①溫斯坦萊的思想對英國後世的激進主義者如 威廉·葛德文等的思想發生了影響。在思想發展史上,溫斯坦萊的理論是空想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一個環節。

克倫威爾為首的共和國當權者,在鎮壓了 平等派、驅散了 掘地派以後,實際上破壞了共和國所賴以建立的民眾基礎。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他們不得不回過頭來與右翼長老派聯合,以加強對下層人民的控制和鎮壓。同時,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注意,緩和緊張的國內矛盾,又發動了對愛爾蘭、蘇格蘭的征討和對海外的鬥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