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場擺拍

捧場擺拍指一些地方招商引資所呈現出的亂象,例如,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裡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闆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招商引資是大事,但不能作為政績工程,能導演出“捧場擺拍”的“招商大片”更是背道而馳而應以認真、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因為我們需要喜劇,而不需要“悲劇”和“鬧劇”。

現象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發展本地經濟,國內各地區間的招商引資競爭瞬間加劇了。地方政府為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紛紛將招商引資列為一號工程,各級領導親自帶頭找項目、談項目、促投資。有的甚至制定了全員招商辦法,所有政府部門都有任務,就連公安和政法機關也不例外,完不成任務概不提拔。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下,不僅美洲澳洲歐洲、南亞等主要外資來源地是它們的戰場,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線城市,甚至深圳青島蘭州呼和浩特二線城市也成為它們競爭的目標。

問題

招商引資所呈現出的亂象形形色色,追根究底,在於當地領導政績饑渴下的急火攻心。他們生怕得罪上門的“財神”,以至於應該嚴格把關的各種程式都草草進行,甚至根本沒有進行,於是發生了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一方面,招商引資招來“傷”,給地方留下的不是經濟發展,而是硬傷。一是增加了地方國企的經營風險。按照商務部的統計資料推算,95%的利用外資配套有內資投資,而內資投資多數來自國有企業。按照正常情況,外方尋找國內合資方需要一個過程,通常需要1-3年。為爭取到外資項目,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拉郎配,安排所屬國企在原本沒有投資計畫的情況下同外方合資,有的企業被迫接受了多個項目,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其經營模式被打亂、經營範圍被調整、資本結構被改變,經營風險大大增加;二是導致政府政策的扭曲落實。一些地方政府為爭奪項目,出台了稅收、房租、土地等優惠政策,部分大城市還針對內資項目制定了戶口、住房和教育等照顧政策。第一類政策屬於補貼政策,通過給予財政補貼,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首先,這種補貼是沒有依據的,這些企業既沒有特別貢獻,也沒有承擔超額成本。其次,這種補貼是不公平的,是對平等競爭的破壞。第二類政策屬於照顧政策,大城市通過提供這些照顧,吸引中西部成熟企業到大城市發展。這既不符合中央發展中西部的戰略,也違背了這些政策的本意。

另一方面,招商引資引來了“騙資”,一些不法分子卻以虛假投資等方式趁機詐欺,大肆斂財。據江蘇省蘇北某市統計,僅2010年以來,該市發生犯罪案件7件,涉案金額達1050萬餘元,其中涉嫌契約詐欺罪名的就占批捕總數的71.4%。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的詐欺犯罪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從投資到案發前,犯罪嫌疑人都沒有履資能力,且根本無力履約;二是一般都利用了地方政府先入駐園區、後實際投資的優惠政策,先註冊公司(零資本),然後利用“空殼”公司進行詐欺,從而使得“非法占有他人利益”的犯罪目的被合法外衣所掩蓋,且易於得逞。招商引資中的詐欺為何會屢屢得逞?首先地方政府或部門求資心切,面對招商任務,急於完成引資項目,只要有人說想投資,就視之為“上帝”,甚至允許其“先上車後買票”;其次被騙者求成心切、疏忽大意;再就是一些職能部門監管不力。對投資者的真實資信情況不了解,資格審查不到位,導致一些“空殼公司”到處騙人錢財。

反思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能招來“傷”,引來“騙資”,值得反思。作為幹部行為調控槓桿的政績考評制度,實在還有待完善之處,如何讓那些善於作表面文章、搞政績工程的官員切實得到減少,如何讓那些腳踏實地為民做事的官員獲得應有的評價和認可,都需要通過這一制度的調整來實現。

招商引資是大事,但不能作為政績工程,能導演出“捧場擺拍”的“招商大片”更是背道而馳而應以認真、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因為我們需要喜劇,而不需要“悲劇”和“鬧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