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法

捏法

捏法,推拿手法名。與拿法相似,但需將肌膚提起。

[術語概況]

操作方法有兩種:

①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

②手握空拳狀,用食指中節和拇指指腹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

常用於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小兒疳積等症。

(啄捏法:以雙手微握,無名指與小指握向掌心,虎口向上,食指自然微彎。用拇指與中指指腹相對用力,一張一合,反覆、持續、快速地捏拿皮膚)

[動作要領]

(1)捏動時以腕關節用力為主,指關節作連續不斷靈活輕巧地擠捏,雙手同時操作要協調。

(2)用力均勻柔和,速度可快可慢,快者每分鐘100~120 次,慢者每分鐘30~60 次。

捏法 捏法

[作用]

具有調和陰陽,增補元氣,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適用部位]

多用於脊椎部、背部膀胱經、督脈。

[臨床套用]

捏法俗稱“翻皮膚”,多用於脊椎部,故稱之“捏脊療法”。又因治療捏積有顯效,而呼之“捏積療法”。捏積套用時,有“捏三提一”之說法,為臨床治療常規方法。捏積療法在操作過程中,根據病情提捏膀胱經有關腧穴,方法是自尾椎至大椎穴止,捏脊3~5遍,並根據病情在有關空位上進行提捏。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小兒積滯、疳症、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等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