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山鎮

拿山鎮是革命搖籃——井岡山的北大門,是井岡山市新城區的主要所在地,是全市最大的農業鎮鎮之一。東與泰和縣碧溪鎮交界,南與遂川縣新江鎮接壤,西與本市新城區和廈坪鎮相鄰,北與永新縣曲白鎮相連,全鎮東西寬7.6公里,南北長10.3公里,三面環山,總面積68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南面有群山隆起向東北面傾斜,中間形成一小塊橢圓形的小間盆地,全鎮平均海拔320米,最高海拔926.6米,最低海拔209米。全鎮有耕地面積860公頃,山地面積728.7萬畝,水面1000餘畝,鎮轄10個行政村,1個鎮辦林場,8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000餘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

位置優越,區勢獨特。拿山地處四縣市結合部,是井岡山市的工業和農業大區,是四周邊境地區的人口和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工業產品的交易中心。同時,拿山處於全市交通的樞紐部位,321省道貫穿南北,龍廈公路、拿白公路全線貫通,泰井高速公路直通拿山,衡吉鐵路井岡山站設在拿山,加之井岡山機場、井岡山新城區的新建,使拿山鎮的交通條件越來越便利,信息越來越快捷,日益成為各路客商爭相看好的生財之地。尤其是井岡山新城區的建設,新城區工業園的建成,使拿山成為這一區域的物質流轉中心,信息傳遞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資金融通中心。

資源豐富,特產富饒。拿山是一塊流光異彩的土地,自古享有“關北糧倉”的美稱。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擁有人工造林數萬畝,形成了一座“綠色生態銀行”。全鎮擁有豐富的沙石、礦產、高嶺土、粘土、木材及水資源等。全鎮電力供應充足,能足夠滿足全鎮的生產、生活用電需要。全鎮主要農副產品有糧食、生豬、花生、瓜果、水果、林木等,逐步形成了糧、油、漁、牧、禽、花、果各業並舉規,規模發展的產業格局。目前,全鎮已形成了以貴溪、北岸、長路、茶坪村為主的2000畝西瓜產業帶;以溝邊、江邊、貴溪村為主的3000畝蔬菜產業帶;以小通村為主的2000畝果業產業帶;以勝利、拿山、南岸村為主的2000畝水面立體養殖產業帶;以溝邊村為主的500畝花卉苗木產業帶;以321省道兩側為主的近萬畝優質稻產業帶。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拿山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4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562.2豪米,全年無霜期長達261天,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8.9度,月平均最低氣溫為3.2度。全年日照時間為1573.1小時,為各種農作物種植、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紅色文化也是拿山的特色亮點,拿山鎮長路村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底蘊,保留了大量的革命舊居舊址和紅色標語群,是知青駐足地。為策應井岡山紅色旅遊,做好“美麗鎮村”建設,目前該村結合新農村建設創建了中國井岡山知青文化園,不斷延伸井岡山旅遊的產業鏈,把知青文化園建設集知青情感交流平台、青少年教育基地、農事農活體驗地、新型鎮村旅遊產業試驗地、農民增收輻射源示範地為一體的井岡山旅遊拓展區。目前,鎮兩委班子已自籌資金35萬餘元用於知青文化園建設,發展花卉苗木、油茶各200餘畝,麒麟瓜100餘畝。與此同時,藉助於緊鄰城區的特點,加大了進城務工的步伐,民眾收入得到不斷提高。

近年來,拿山人民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立市、旅遊興市、依法制市”的戰略目標,以井岡山精神為動力,以調整產業結構為手段,以發展農村經濟為目的,依託旅遊市場,發揮地域優勢,艱苦奮鬥,開拓進取,促進了全鎮三個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鎮村面貌日新月異,民眾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