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簽約秀

招商簽約秀

招商簽約秀指一些省市的“招商作秀”現象。例如,辦儀式、做樣子,通過重複簽約,將幾千萬元的項目包裝成幾億元。這些,紅火的表象背後,除了一連串光鮮亮麗的政績數字外,企業不勝其煩,地方經濟沒有發展,民眾更未得到實惠。

概述

招商引資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重複簽約、數據注水的種種“招商秀”,只會引發惡性循環,損害政府形象。要擠掉招商數據里的“水分”,首先要完善考核機制,變追求籤約數量、投資額度為追求籤約質量、項目落實率,並強化責任追究。對地方政府而言,與其費盡心思上演招商秀,不如俯下身子切實最佳化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水平,讓自身成為能引來“金鳳凰”的那棵“梧桐樹”。

現象

招商簽約秀招商簽約秀
招商簽約秀並不是個別地方的典型,而是已經廣泛運用的“經驗”了。西部另一省份一家文化企業為了改善印刷質量,引入了一套新設備,正式使用一段時間後,當地舉辦經貿洽談會。為了湊夠簽約數目,有關部門就動員這家企業,為設備的引進再舉行一次簽約儀式。企業礙於面子,只好派出代表配合舉行“隆重”的簽約儀式,為經貿洽談的成果“添磚加瓦”。中部某市一位財政部門負責人坦言,目前招商引資仍然有任務,從省一級分解到市一級,市一級再分解到各部門,各部門完成任務有困難,就把主意打到重複簽約上來,企業對此邀約往往是雖不情願卻也不願得罪人,只好來回跑場。

方法

招商引資弄虛作假其實還有很多種:

一是“以一當十”法

比如某老闆意向投資100萬,地方向上匯報時就變成1000萬,反正是意向,即使上面較真,也可以說是分期投資,首期100萬,後面還會繼續追加。這其實就是最常用的虛報浮誇法。

二是“移花接木”法

當上級開展了招商引資突擊月,或者專門到京滬、香港舉行專題招商會,對各部門各單位都下達了任務,完不成怎么辦?就是把前幾個月先後談成的引資項目,再拿到會上重複簽一次約,或者把還沒有談成的項目,請有關人幫忙,先到會上預簽一下,這樣就把前後的成績都算到這次招商會了——這個跨度可以達到前後半年以上。

三是“無中生有”法

只要想出幾個外地大企業的名稱,就可以和那個企業簽意向書了,辦法是找一個人假裝那個企業的代表,只要解釋說那個工作人員就是引進企業的委託代表。所以,我們有時會發現“自己和自己簽約”的情況,就是本單位的領導和扮演外單位代表的本單位人員簽約,當雙方握手時,我真擔心他們“撐不住”會笑出聲來。

四是“花錢購買”法

花點小錢,買來假契約。例如,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引進外資100萬美元的指標,通過廣東一帶專業做外資買賣的中介機構,由它們借用香港或台灣地區人士的身份證件註冊外資公司。公司成立後,從境外匯入100萬美元,經過地方有關部門“驗資”後,過半個月,又以購買設備等名義,將錢轉入“中介”指定的賬戶。作為回報,每“投資”一定量的美元,中介將獲得相應的費用。買100萬美元的外資的費用最初是幾萬元,後來漲價到幾十萬元,其實也就是100萬美元到賬轉幾天的工夫。

目的

“重複簽約秀”的導演,毫無疑問是當地政府,目的主要是兩個:一是讓數字漂亮,通過媒體宣傳,提升政績;二是營造一種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景象,造成當地是熱門投資地域的假象。“演員”的一部分是政府各個經濟部門的招商人員,迫於指標考核,不得不“下有對策”;演員的第二部分是當地企業,“人在屋檐下”,雖不情願,但怕得罪人只好來回趕場;剩下的民眾演員,有的是江湖老騙子,有的是不明真相的被騙者……

地方經濟發展,一是取決於資源、交通、人才等客觀投資環境;二是取決於法治、道德、稅負等軟投資環境;三是取決於產業配套體系。如果沒有這三點,喧囂的招商秀,只能是一場鬧劇。

原因

招商成秀場無疑是一種畸形的政績觀,但追根溯源,板子不能只打在基層政府和部門身上。重複簽約、數字注水,這些行為的背後,往往不是當事者自身急功近利,愛慕虛榮,而是被攤派的招商任務逼上梁山。近年來,許多地方為了保增長,大搞全民招商、人人招商,層層下達招商引資任務,與幹部考核掛鈎。完不成招商引資任務的幹部,動輒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理甚至丟掉“烏紗帽”。事實上,一些地方根本不具備吸引外資的條件,一些幹部也不懂招商業務知識,在招商任務的指揮棒下,只好弄虛作假以求應付過關。

影響

招商簽約秀招商簽約秀
招商成秀場帶來的傷害,不僅是華而不實、勞民傷財,而且會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

比如,一些地方圖名不顧實效,圖簽約不顧落實,簽約時什麼條件都敢答應,事後承諾的配套、人工、補貼等都難以兌現,從而傷害了企業利益和政府公信。再比如,有的地方飢不擇食,“撿到籃里都是菜”,風電、鋼鐵、紡織等明顯過剩的產能項目,也成為基層幹部眼中的救命稻草 。

另外,“政績不夠,數字來湊;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這實際上也是愚蠢官員的自我陶醉。一方面,只有體現發展成果的數字才是有效數字,只有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數字才是口碑數字,虛假的數字很容易顯形;另一方面,定量社會指標越是被用於社會決策,越是存在貪腐風險。如果監督與問責制度不健全,自上而下的“共謀”就可能被掩蓋 。

如何整治

正如媒體指出,用招商引資推動經濟成長,靠的是硬邦邦的實績,而不是假數字堆砌的泡沫。招商需要遠離秀場,回歸正道。為此,除了加強作風建設,抵制形式主義外,更需要從制度層面釜底抽薪,讓一些地方和部門失去作秀的動力。

首先,取消招商任務指標,使之不再與幹部問責和考評任用掛鈎。招商是個技術活,能不能招來商,能夠引多少資,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給招商下達計畫性指標並不科學,更不能一刀切地將其作為幹部考核依據。各地需要推動全民招商向專業招商理性回歸,把招商交給專業部門和專業人才,讓其他部門安心乾好本職工作。從長遠說,招商引資本身應是市場行為,政府不再赤膊上陣親自招商,加快培育專業、高效、規範的投資中介組織,才是發展趨勢。

其次,從重數字到重實效,關注招商引資的含金量。取消招商任務後,如何評價和考核招商引資工作,還需要大智慧。招商只是形式,如何讓企業留下來、讓市場保持健康發展才是根本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建立完善新的評價機制,不看多少企業簽約,只看最終有多少項目落地;重量更要重質,關注地方是否將招商引資與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結合起來,真正吸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能耗、低污染的企業落戶。只有這樣,才能讓地方政府和部門沉下心來,練好內功,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醫治招商引資“重複簽約秀”的痼疾,其實並不難。其一,真正祭出契約精神,上級對下級的虛假招商問責,企業對政府招商的“信口開河”追責;其二,進一步加大政府信息的公開力度;其三,鼓勵自下而上的公民參與,讓“江湖騙子”不僅得不到提拔,還要承擔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