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羅餅

拖羅餅

拖羅餅是廣東化州的一種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主要材料有椰絲、白伍仁等,輔料有糖,口味偏甜。拖羅餅色澤金黃,形似明月,皮脆酥香,餡軟甜香,肉香醇濃,爽口不膩,味美無比,吃後齒頰留香,百吃不厭,令人叫絕。 化州市的拖羅餅起源於元符二年(1099年)中秋節前夕,距今已有900餘年歷史,至今仍為中秋佳節上好送禮佳品。中國拖羅餅之鄉,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技藝。

基本信息

起源

拖羅餅 拖羅餅

化州拖羅餅源於唐代貞觀年間,相傳當時石龍城(化州城)有一男子名叫羅興,20多歲就以做餅為業,每天擔著自製的酥餅敲著銅鑼到城區沿街叫賣,叫賣聲和銅鑼聲拖得特別長。久而久之,大家就將他這種餅叫“拖羅(鑼)餅”。唐朝時期乃太平盛世,水陸交通比較發達,海南的椰子傳入內地,羅興別出心裁,授徒傳藝,指導鄉鄰選擇優質的麵粉、白糖為主料,用上乘的椰絲、叉燒、伍仁等作餡料,製成了一種獨具化州特色的“拖羅餅”。該餅皮薄、餡足、質脆、味香、形美,特別好吃好賣。1097年,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往海南任職,曾專門繞道到化州品嘗拖羅餅再赴海南。他食後讚不絕口,稱“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1662年,明末嶺南才子陳鑒也留有中秋讚美拖羅餅“情深餅相望,鑼響人團圓”的詩句。清代以後,粵西民間已盛傳化州拖羅餅的美譽,說:“中秋不吃拖羅餅,嘗盡百味也枉然”。

特色

拖羅餅的由來:

蘇東坡被放逐惠州,改謫海南儋州期間,與被貶雷州安置,移化州別駕的弟弟蘇轍書信往來甚密,思念情深。

拖羅餅 拖羅餅

元符二年(1099年)中秋節前夕,蘇軾念弟心切,從海南過海,帶有海南特產椰子到化州與蘇轍團聚。中秋節這天,蘇轍的妻子從市場買回土豬五花肉,用化州秘制醃肉方法將五花肉做好。然後把蘇軾從海南帶來的椰子取肉做成絲,再拿出鄉親送給自己,而一直捨不得吃的果仁炒脆。接著把醃好的五花肉用木炭烤香並切粒(因為這種烤肉要用鐵叉穿著烤,肉香味獨特,後來成為化州傳統特有的叉燒肉名食)和椰絲、果仁、制柚皮以及少量香料一起伴好做餡。蘇轍的妻子到門前兩棵老橘紅樹旁邊的石龍井取水和好面,據傳用石龍井水和上麵粉,所做出的麵餅皮酥又脆,並帶有橘花的淡淡清香味。

晚飯時,蘇轍的妻子把做好的燒餅拿出給蘇東坡、蘇轍兄弟。蘇東坡順手拿來一個燒餅便吃了起來,當吃到第二口時,蘇東坡把嚼燒餅的動作放慢了起來,蘇轍問大哥是怎么回事,蘇東坡回答說:“這燒餅吃起來在濃濃的椰香味中夾雜著燒肉獨特的香味和燒餅皮的清淡橘香味,顯現出一種滿嘴留香、回味無窮的感覺”。蘇轍聽完,拿來一個燒餅品嘗起來,果然如蘇東坡所說,這餅的香味很獨特,是其它餅所不及。

蘇東坡說,這是他一生中從北走到南吃到最好吃的一種餅,於是他叫蘇轍給起個名。蘇轍想到大哥一生的坎坷,因“烏台詩案”朝廷以網羅罪一再被貶,他的願望是大哥能夠早日平反北回中原與家人團圓。想到此,蘇轍說“希望大哥能拖開網羅得昭雪,今天我們兄弟相聚在羅江邊上慶中秋,就叫‘拖羅餅’吧。”蘇東坡大笑說:“名字起得好,叫得吉祥,今晚就拿‘拖羅餅’來賞月慶中秋!”說完,蘇東坡借興拿起筆墨,題了“拖羅餅”三個大字。自此以後,每年中秋拜月、賞月,化州人都擺上拖羅餅以紀念蘇東坡、蘇轍兄弟,此習俗流傳至今。

化州椰絲拖羅餅被廣東烹飪協會評定為“廣東名小吃”。 同年,又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華名小吃”。2011年12月,化州拖羅餅製作技藝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它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從此,拖羅餅成了化州的 “名牌月餅”。

2012年2月,“化州拖羅餅製作技藝”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申報並獲得“化州拖羅餅之鄉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化州拖羅餅, 本地也叫中秋月餅。它以其獨特的口感風味而享譽省港澳,遠銷廣西、海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份。由於近年來“拖羅餅”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生產廠家已發展到30多家,解決全市4萬多人的就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