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腐女屍

拒腐女屍

2月24日晚,在江蘇省泰州市市區春蘭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發現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質優良,均系澆漿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其中兩副棺木進行清理,只發現木枕、明代服飾、陶罐、屍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3月1日開棺的這副棺木外層澆漿保存非常好。開棺時女屍緊纏於裹屍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幾乎全部浸在黃褐色的棺液里。屍體僵硬、皮膚完整,五官、毛髮、睫毛等清晰可見,女屍長在1.5米左右。

江蘇省泰州市發現明代不腐女屍

江蘇發現明代不腐女屍 睫毛等清晰可見江蘇發現明代不腐女屍 睫毛等清晰可見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3月1日信息,3月1日江蘇省泰州市發現明代不腐女屍。2月24日晚,在該市市區春蘭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發現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質優良,均系澆漿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其中兩副棺木進行清理,只發現木枕、明代服飾、陶罐、屍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3月1日開棺的這副棺木外層澆漿保存非常好。開棺時女屍緊纏於裹屍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幾乎全部浸在黃褐色的棺液里。屍體僵硬、皮膚完整,五官、毛髮、睫毛等清晰可見,女屍長在1.5米左右。

安徽碭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屍

出土女屍出土女屍

200多年不腐女屍出土香氣濃郁疑是香妃。說起漢代馬王堆女屍,可能大家都有所耳聞,但如果要說安徽省碭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屍,可能很少有人了解。這具出土時面色紅潤、皮膚極富彈性、身著華麗官服、脖子上有兩道劍傷的傳奇女屍,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各種傳說紛至踏來,是乾隆皇帝的香妃?是一名戍邊將軍被殺的妻子?是乾隆下江南時曾經愛慕的一位女子?連續幾年雖然專家都對其查資料、訪故地等進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現在該女子的身份仍是一個謎。近日記者為了了解這具有著傳奇色彩的女屍情況,趕到蕭縣進行探訪。據蕭縣博物館館長蘇肇平介紹,2001年3月,在碭山城西關梨園小區建築工地,一輛挖土機作業時,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發現一座清代古墓。該墓為一大型雙棺墓,兩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號棺居東,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兩槨,內為一棺,槨為柏木,油漆呈古銅色,棺為楠木,油漆呈橘紅色。外槨部分腐朽,中槨長291厘米,寬218厘米,高149厘米;內棺長241厘米,寬70厘米,高75厘米。內棺和中槨,中槨與外槨之間有兩層厚約40厘米的石灰層,外槨之外有30厘米厚的膠泥層。二號棺居西為一單棺,棺內屍體已腐。

濃郁的香味撲面而出

讓人驚奇的是,人們在打開一號棺時,棺內一股奇特、濃郁的香味撲面而出,方圓幾百米都能聞到。更令人驚訝的是,棺內一具女屍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剛剛入葬時一樣。頭髮烏黑,腦後盤有髮髻,皮膚白皙,肌肉豐滿並富有彈性,而且關節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針劑。屍體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國整個考古史上都難得一見。該女屍長164公分,重44公斤,肢體勻稱,身材修長,橢圓形瓜子臉,裹足、足長不到15公分,可謂“三寸金蓮”。指甲塗有紅色指甲油。是一位絕色的年輕女子。女屍上蓋羅巾被,下鋪絲綿褥,身著朝服、補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裝,上有正龍、行龍、飛鳳、蝙蝠、祥雲等圖案。補服上的“補子”為金絲線繡成的麒麟白澤圖,繡工精緻,造型生動。頭戴深藍色風雪帽,腳穿藏藍色朝靴,脖頸上一條薄若蟬翼的絲巾上繡有牡丹、菊花等圖案。圖案配色講究、繡藝精巧,觀者無不嘆服。而且其被追繳回來的隨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墜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鳥圖案、耳環上面有鯉魚跳龍門圖案。專家們用高倍放大鏡不光可看到鯉魚昂首翹尾跳水的樣子,就連鯉魚身上的鱗片和龍門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鍛有“元吉”銘文,其文飾精巧、細緻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為。

最引人注目的是

她的喉部有橫、縱兩條呈T字狀的致命傷痕。蘇館長說:“縱傷創口9厘米、橫傷創口達12.3厘米。經醫學專家鑑定其致命兇器應是雙刃劍類刺器。”更讓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長著一個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這個肉囊,讓人們將她與乾隆的香妃聯繫在一起。

難得一見的完好女屍

為了保護好這具安徽省、甚至全國都難得一見的“完好女屍”,蕭縣博物館從徐州醫學院請來8名醫學專家進行會診,並與保護處理馬王堆漢墓女屍的專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聯繫,參照他的意見研究制定了一套保護處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將其密封,密封的同時裡面放置一些防腐藥劑,如福馬林等。令人驚喜的是,屍體保護取得了成功。但接下來的事情也讓專家們犯了難。隨葬織物出土後,因見光、見風,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且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保護好這些織物也迫在眉睫。當年的5月22號,蕭縣博物館又從南京博物館緊急請來4名專家,協助對女屍的衣物進行科學保護處理。讓各位專家興奮不已的是,衣物保護也取得成功。一切處理妥當後,最讓專家好奇的一些疑團開始被提上日程,女子是誰?為何被殺?屍體為何歷經兩百多年不腐?

是香妃還是當時一名被殺武官的妻子

蘇館長說:“為弄清女子身份,我們不知道查閱了多少歷史資料,訪問了不知多少老百姓,但直到現在女子的身份還是個?”蘇館長根據當地的傳說,列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說法:前清一名武官受命戍邊,途經碭山時,賊寇為阻止其戍邊的腳步,殘忍將其妻子殺害。朝廷為了安撫悲痛欲絕的武官,下令厚葬其妻子。

第二種說法:乾隆下江南時,途經碭山,聽說當地有一絕色佳人,便讓當地官員“請”來,乾隆當即被其美貌迷住,便命當地官員設行宮住下。一段時間後,乾隆因要事必須立即回京,臨行前告訴該女子他回京後會派人接她回宮。但回京後,還沒來得及接她,就因隨行人員在皇后面前告密,皇后擔心該女子的漢人血統侵犯皇家利益,便派人將其秘密殺死。乾隆得知後十分悲痛,要求將其厚葬。並且為了給其一個名分,故按一品夫人的身份處理後事。

第三種說法:乾隆在平定動亂時將他愛慕的一位滿身散發香氣的奇女子帶回宮廷,但該女子性情剛烈,乾隆根本無法靠近。皇太后、皇后及其他皇妃非常擔心乾隆的安危,於是一天施計將乾隆調走,把這位女子賜死。等乾隆知道趕回來為時已晚。這位香妃和其下江南時救下的一名碭山女子——侍奉香妃的丫鬟都已經沒了氣息。悲慟欲絕的乾隆原本想將其葬在皇家陵園,但因太后不允,不得已只有將其葬在丫鬟的家鄉——碭山。

漢代馬王堆女屍

漢代馬王堆女屍漢代馬王堆女屍
1972年馬王堆在湖南出土轟動一時

當時負責對女屍進行保存研究的是羅學港的一位老師,由他一直和湖南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2002年湖南博物館要搬遷,其中,要把辛追老太太整體搬家。但是老先生已經過世,人們擔心在搬家的過程中,2000多歲高齡的辛追老太太有可能會散架。老太太的“身體狀況”究竟能不能適應搬家的一路顛簸?如果可以搬必須拿出科學數據。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主管部門把解剖學專家羅學港請到了現場。羅教授主要提了一個要求:了解保存女屍30年來的所有檔案,以便“心中有數”。隨後羅學港領導的課題組對這具古屍進行了她出土以來的首次非常細緻的全身“體驗”。前不久,體檢結果已經向社會公布。羅學港介紹,對女屍詳細的體檢結果表明,總體情況較好,尤其是皮膚纖維的保持情況出乎人們意料的好,“我用手觸摸了辛追的皮膚,依然很有彈性。”他說。這證明30年以來的保存方法是成功的。但是由於主要防腐配方還沒有解密,不便透露。

可以透露的是,30年前採用的是當時最好的配方,保存方法的核心理念是模擬古屍出土環境,也就是“恆溫、恆濕、相對無菌”。恆溫是0到4攝氏度,恆濕是70%到80%之間,無菌是因為在考古發掘時發現棺材密封很好,所以後來的保存一直採用棺材內不留空氣的方法,並且把女屍用特製的防腐固定液泡起來。“30年保存成這樣,真不容易。”“不變是相對的,變是絕對的。”羅說。所謂“變”,主要是女屍細胞上的改變,骨組織裡面的鈣離子不可避免地隨著時間流失。為了避免搬家時可能的碰撞讓這具千年古屍解體,他們又往棺液里注入了中和液,緩解“骨質疏鬆”症狀,經過X光透視之後,羅學港認為:辛追身體可以適應搬家。給辛追搬家顯然找搬家公司解決不了問題。雖然直線距離不過500米,但是搬家當日各方如臨大敵,由於“科學搬家”措施得當,辛追成功搬家。湖南博物館在搬的過程中還請上海有經驗的老師傅順便給辛追換了副新棺材,讓老太太換個舒服的地方繼續“睡覺”。

神秘紅色棺液讓辛追2000多年不腐

在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候,棺材裡注滿了一種紅色的棺液。科學家們相信,這種液體是使辛追2000多年來不腐的“神液”。羅學港告訴記者,經過化驗可以證實,紅色棺液成分複雜,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摻加了硃砂,硃砂的化學成分對人體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還檢測出了許多中藥的成分,這些東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紅色。可以肯定,這種紅色液體具有殺菌作用,可以保證屍體不腐。紅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機汞,也就是水銀。專家推測,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藥的習慣。在古代中國,煉丹術是人們追求長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煉出的丹藥,本身都含有汞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當時人們意識不到,但是汞對於細菌卻有殺滅作用。所以,雖然辛追生前濫服丹藥沒能長壽,身後卻陰差陽錯,丹藥的毒性卻使得她的屍骨長久保存下來。羅學港介紹,在紅色棺液中還發現了一些中藥的成分。據介紹,在陪葬品里,人們發現了大量的中草藥,從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夠配製防腐藥水的觀點。“這些化學物質的結合,是古屍保存的基本原因。”羅學港說。

為什麼當時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沒有保留下屍骨

而辛追卻可以?這起碼說明這種防腐藥水的配方是一個偶然因素形成的。羅學港認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滿了偶然性”。除採取了得當的防腐措施之外,當時的環境一定非常乾燥,有利於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氣隔絕避免了細菌對屍體的侵蝕,再者,馬王堆墓一直沒有被盜。地質條件加上人為因素,使得辛追的屍體奇蹟般保存下來。科研人員加強了對辛追的檢測,利用更新的防腐措施讓她“延年益壽”“我個人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考古把辛追挖出來,在那樣一個恆定的環境中,女屍再有一個2000年也應該可以繼續保存。”羅學港說。但是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屍體保存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怎樣才能繼續保持好屍體?怎么才能完成周總理的囑託滿足國人的厚望,讓馬王堆女屍繼續保存下去呢?羅學港坦言:壓力很大。在給辛追搬家時,30年來使用的固定液已經首次全部換掉,現在保存仍然是採用以福馬林為主的固定防腐液。保護液的配方還包括甲醛、乙醇、甘油等。羅學港介紹說,目前雖然女屍保存尚好,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體檢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主要是屍體的細胞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於固定液的PH值偏酸,使得骨頭的鈣離子流失很多,由於骨組織只有有機質,而沒有無機質,時間長了,骨頭就有可能變成“麵條”,辛追也就只剩下一張皮。他認為,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是防止女屍體的蛋白質加速降解,以及讓細胞結構保持穩定。目前他們採用的辦法是加入緩衝液,中和固定液的酸鹼度。

羅學港介紹說,目前辛追棺材中早已經不是當初出土時的紅色棺液,保存的液體經過了蒸餾水的稀釋都是無色透明的。30年來,由於浸泡,辛追的皮膚有些發白。他們將不定期為辛追更換棺液。其保存環境也一直模擬發現時的環境:恆溫是0到4攝氏度,恆濕是70%到80%之間,為了保證相對無菌,還要不定期給辛追進行紫外燈照射消毒,殺死細菌。除此之外還加強了檢測,其中包括對固定液的濃度、PH值、離子、胺基酸含量的檢測,科研人員還會從形態上取材料檢測,隨時觀察辛追的變化。“目前總體來說是一邊觀察研究,一邊保護。我們能做的只能如此。”羅學港說。“很多人對馬王堆的保存給予厚望,但是環境變了,對保存增加了更大的難度,我們將盡心盡力,讓老太太‘延年益壽’。”

解釋

首先,安葬時進行了嚴格的藥物處理。蘇館長說,當時打開棺木時,裡面五分之一全是中藥。後因見光見風而消失。現在知道的藥物就有麝香、冰片、木香、燈心草等。這些藥物起到了棺內殺菌、消毒、吸潮的作用。除此之外,屍體表面還塗了一層乳黃色蠟狀藥物,腰部最厚處達到3毫米。雖然周身薄厚不均,但已經形成了一個藥物蠟殼,既可殺死細菌、防止細菌入侵體內,又避免了體內水分的蒸發,起到屍體本身的殺菌、消毒、保濕、保鮮作用。

其次是葬具好、埋藏深、密封嚴。從葬具看,棺為楠木、槨為柏木,均有木質堅硬,紋理細密,耐腐朽的特點。從埋藏地下四米來看,春夏秋冬終年溫度基本不變。棺木分為六層密封,棺內空氣、濕度與外界隔絕。這幾種原因使棺木幾成真空。

再次是屍體失血、失水。蘇館長說,該女子頸部的T形傷痕,動脈、靜脈全被切斷,致使全身血液流盡、大量水分的減少也抑制了細菌的繁殖。最後由隨葬衣物可知其死亡入葬時間為寒冷的冬季,這也為屍體保存完好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