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麵菜

拌麵菜

拌麵菜又叫“娘娘蒸菜”、又叫豬肉拌菜。是流行於山西運城萬榮縣的榮河、光華、賈村、王顯以及臨猗的孫吉、北辛一帶的一道農家風味名吃。每逢親朋來訪,貴賓臨門,主婦們必要蒸一籠熱騰騰、香噴噴的蒸菜招待客人。傳統的做法是:選擇新鮮的蔬菜,最好是時令山野菜,如薺菜、白蒿、苜蓿、榆錢、洋槐花、紫槐花、苜蓿花、掃帚苗、苦苣等,淘洗乾淨,拌以麵粉,盛於大箅之上,復以特殊炮製的豬五花肉,上籠大火蒸半個時辰。

做法

傳統的做法是:選擇新鮮的蔬菜,最好是時令山野菜,如薺菜、白蒿、苜蓿、榆錢、洋槐花、紫槐花、苜蓿花、掃帚苗、苦苣等,淘洗乾淨,拌以麵粉,盛於大箅之上,復以特殊炮製的豬五花肉,上籠大火蒸半個時辰。出籠後,趁熱連箅端上餐桌,再澆上一碗紅油蒜辣子,一家人陪同客人圍而餐之,好一派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祥和景象!

歷史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榮河一農家巧婦,亦即本“娘娘蒸菜坊”的主人----周女士,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將傳統的豬肉拌菜大箅改小籠,作為一道農家風味名吃推向了市場。在一九九六年的第七屆關公廟會上一炮打響,火爆鳳城,食者雲集,好評如潮,被大會組委會評為“運城名吃”!十幾年來,周女士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在傳統豬肉拌菜的基礎上,推出了家常豬肉蒸菜、山野時鮮蒸菜、花卉什錦蒸菜、食療保健蒸菜等四大系列、六十餘個品種。分別採用“籠籠蒸菜”、“碗碗蒸菜”兩種包裝,使這一尋常農家小吃走進了高檔飯店宴席,擺上了大型超市櫃檯。既可朋友聚餐,即時食用;又可走親訪友,饋贈親朋。

文化

蒸菜,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在我國歷史非常悠久。古代王公貴族把蒸製食品作為禮儀食品,特別推崇。相傳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在祭祀后土途中,因天旱水淺,龍舟受阻,飢餓之時,曾食用一農婦蒸製的一籠野菜。傳說此婦人即是后土娘娘幻化的,由此演繹了一段膾炙人口的千年佳話,流傳下來了《秋風辭》這一千古絕唱。“娘娘蒸菜”即由此而得名。照此算來,蒸菜在我國至少也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功效

清代美食家梁章鉅倡導“蒸為上,炒為中,炸為下”的烹飪原則,在煎、炒、蒸、炸、煮、燒、烤等烹飪方式中,蒸是最為科學、衛生、綠色、環保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食物的各種營養不被破壞和流失。尤其是豬肉經大火蒸製後脂肪滲透進了菜裡面,食之肥而不膩,酥而不散,色澤誘人,香味撲鼻。亦菜亦飯,老少鹹宜。況且在烹飪過程中既可以充分消毒殺菌,又不會產生任何有害物質,誠可謂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乃保健養生之最佳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