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地區藏曆年

拉薩地區藏曆年和藏曆年是同義詞,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 2010年的藏曆年是2月14日,和農曆新年(春節)、情人節是一天;2009年藏曆新年是2009年2月25號,春節是2009年1月26號,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8年藏曆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

簡介

藏族年節文化,以拉薩地區的藏曆年最具普遍性,代表性
拉薩地區的藏族人民從藏曆十二月份就作過年準備,這時家家戶戶開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種子。藏曆初一那天,要將長到一、二寸的青稞幼苗,擺於佛龕茶几之上,預祝新的一年豐收吉祥。從十二月中旬開始,家家戶戶準備酥油和白面,並陸續炸卡賽(果子)。卡賽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苦過”,有長方形的“那夏”,有勺子形的“賓賓斗豆”,有圓盤狀的“不魯”,有大麻花似的“木東”等,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詳細信息

新年前夕,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一個叫“切瑪”的五穀斗。斗用木料製成,外面繪有各種花紋圖案。斗裡面一半裝炒熟的麥粒和蠶豆,一半裝糌粑面和人參果,斗上面插青稞穗,點綴一些小塊酥油。有的人家還用酥油雕塑一個彩色羊頭,藏語稱為 “隆過”。“切瑪”的主要是標誌過去一年來的好收成,預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盈
藏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戶戶要把庭院打掃得乾乾淨淨,屋裡鋪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二十九日晚飯前,要在打掃乾淨的灶房正中牆上,用糌粑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門上用石灰,白油漆或糌粑粉畫像征吉祥,永恆的“*”,或表示太陽和月亮的圖案,或模擬描畫青稞麥穗,有的人還在房樑上畫很多白粉點,表示人丁興旺,糧食滿倉。這天晚上,各家要吃麵團土粑,藏語叫“古突”。“古突”是按日期命名的,“古”即 “九”表示二十九,“突”是土粑的意思。當有人吃到“古突”中的石子、羊毛、木炭、辣椒時,不時引起哄堂大笑,給節日之夜增加了歡樂的氣氛。
除夕晚上,各家要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準備好節日的盛裝,家庭主婦將煮好“觀顛”,(放有紅糖、碎食品、奶渣、糌粑的熱青稞酒),初一早上天剛亮就送到各人被窩面前,讓他們喝。
各家的櫥櫃或桌上擺滿許多油炸的“卡賽”,用人參果,酥油,糖做的米飯以及撒有鹽巴的整塊酥油,奶茶,糖果等,還擺上“切瑪”,這些都象徵吉祥和富裕。
藏曆初一,為藏曆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燃起象徵吉祥的松煙,屋裡陳列著青稞苗和染色的麥穗,預祝豐收.天不亮,婦女們便到河邊背回“吉祥水”,老人洗漱完畢,到河邊打上第一桶水來餵牲口。之後,全家人換上新衣,按老少輩份坐下,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依次抓一點來吃,這時長輩祝大家“扎西德勒”(吉樣如意)或“洛莎爾桑”(新年好),晚輩們回賀“祝您身體健康,永遠幸福”。然後吃土粑和酥油煎的人參果,接著相互敬酒,這天,各家基本上閉門歡聚,互不走訪。
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彼此走訪,拜年祝賀,此活動持續三、五天。客人們進門道一聲“扎西德勒”,主人立即迎上回敬一聲“洛莎爾桑”,有的還贈送哈達,然後賓主一起進入室內,坐在嶄新的卡墊上,主人端來“切瑪”.客人依次拈點糌耙面撒向空中,祈敬天神,地神等,之後拈一點放在嘴裡。剛吃完,主人又提著盛滿青稞酒的壺,拿著酒碗,笑盈盈地走來,請客人喝酒.這時,客人必須用無名指在酒碗中點三下,彈向空中,才能喝酒。為了尊重主人,必須三口喝完。如果喝不完,好客的主人則委託親戚好友唱歌勸酒、歌聲一落,客人一定要一飲而盡。
藏曆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男子身穿各色藏袍,婦女戴上耳環,寶石等首飾,大家圍成圓圈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 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節日期間的大昭寺更是人山人海,整個拉薩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氣氛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