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線口琴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之器》:“口琴,剖竹成篾,取近青,長三寸三分,厚一分。 中開如笙之管中簧,約二分,漸凹薄,至離相連處三四分復厚。 以右手之食中二指挽線頭,徐徐牽動之,鼓頓有度,其簧閃顫成聲。

拉線口琴

撥奏體鳴樂器。口弦的一種,因用拉線來激發聲音故稱。竹製,首尾各開一個小孔,分別穿系一根線,首部一線結成環,演奏時,口腔的作用同普通彈撥的口弦一樣,對泛音起共鳴作用,所不同的是依靠拉線來策動簧舌振動,因而得名。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之器》:“口琴,剖竹成篾,取近青,長三寸三分,厚一分。中開如笙之管中簧,約二分,漸凹薄,至離相連處三四分復厚。兩頭各鑿一孔,前孔穿麻線如繯。以左手無名指、小指挽之,大、食二指捏穿線處,如執柄,橫側貼腮近唇,以氣鼓簧牙,其後孔線長七八寸,尾作結傳之,線過結阻。以右手之食中二指挽線頭,徐徐牽動之,鼓頓有度,其簧閃顫成聲。民家及夷婦女多習之,且和以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